《深夜前的五分鐘》 一部關於尋找自我與救贖的經典的日式文藝片
這部電影是由多次飾演雙重角色的劉詩詩主演,故事情節也由她展開。由行定勳導演的一部經典的日式風格的文藝片 演員來說,兩位主演,劉詩詩演的比她哪一次作品都盡興,從我的角度來看。她本人的性格還是跟若藍很像的,靈魂很自由,平常的行為卻很拘謹。可能就是礙於現實世界的規矩,才能在不做自己的時候釋放得如此出色。若藍和如玫的差別,她表現得很自然,在細節處顯現。三浦春馬還是在說日文的時候最溫柔,他的中文幾次讓我跳戲,不過對於一個日本演員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
從我來看,劉詩詩這次可以表現的這麼好,跟導演,劇本都是分不開的,總是感覺她內心有種強大的力量等著爆發。行定勳導演信任演員讓他們自由發揮,尤其在文化不太相同的情況下還能達到默契還是挺難得的。劇本有內涵,人物中間有多重感情線和矛盾都是讓電影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若藍如玫在片子一開頭讓人覺得性格迥異,中間導演有意想讓觀眾分不清她倆布置了很多看似有意的細節,比如在四人聚會的時候,如玫微醺時邀請阿良跳舞看著若藍意味深長的眼神。看似單純直接的如玫這樣一來有感覺又有若藍的暗潮洶湧。
電影風格來講,是我喜歡的樸實無華,不推泥帶水,不扭捏造作,講故事就是講故事,不做情節以外的賺觀眾眼淚的花哨。電影就應該是這樣,從故事中帶動觀眾的思考,這樣每一個思考得出的結果總是不一樣,每個人從影院出來就帶走了屬於自己的東西。
然而現在的大眾媒體市場太過浮躁,電影或是電視劇都趨向於『快餐化』,越來越直白,直白到庸俗的劇情成為了主流。看這樣的劇明顯是為了讓觀眾在日常生活的閒隙找到情感發洩口,不用思考,不負責任的吐槽,屈服於本性。沒說這不好,但是當一個月上映的電影中十部有八部是這樣的時候,就該懷疑大眾的取向已經從僅僅當作消遣而變成主流思想了。
如今這樣的時代,一部劇中,一個帥哥,一個美女,就撐起了整座票房,票房高也沒啥不好,問題是評分還高,就讓人費解了。還有中國大眾大半迷信好萊塢的趨勢,總覺得不給個高分就好像會有人來罵你不識貨。大半的好萊塢大片剔除了炫目的特技和全世界『著名』的演員以外,剩下的寒酸故事劇情和邏輯,實在不忍心讓人吐槽。沒人說他拍的不感人,問題是如果一部電影只剩下感人倆字,那麼這部電影多半想要使受益的不是觀眾本身,而是導演,演員或是電影公司,這些脫離開電影現實中存在的事物。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好的電影中的演員,或許只演過那麼一部片子,只因為是最合適的,在最合適的時機促成了一部作品。
這種奇蹟幾乎是不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兩次的。他們才真正扮演的是電影中的人,是電影的一部分。從影片裡可以看出導演並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演員也是很認真又沉靜地演繹著生活的愛與憂,記錄著你生活中那些面目模糊的人,然後在一個傍晚,放映給你看。男孩有著明確的生活方向,有著值得深藏的情感。
他總是規規矩矩地坐在桌子前虔誠地修理鐘錶,不問世事,累了便去一家固定的遊泳館遊泳;老人看遍了世間的紛擾,整日不是坐在搖椅上看書打盹便是不鹹不淡地招呼來到店裡老友,即使女孩以不同的名字、身份出現在鐘錶店也仍舊笑眯眯地說著早晨好;雙胞胎女孩總是互相羨慕著對方的一切,總是在兩條平行線之間徘徊,總是想著如果,就算是一模一樣的面孔,也要分出個平淡與驚豔。
影片從始至終都沒有明確的講述誰是若蘭,雖然從搜尋引擎裡輸入這部電影名稱時總會出來一大堆分析誰是誰的東西,類似於誰是臥底之類的深究到底,但我覺得其實並沒有必要確定活下來的是若藍還是如玫。
不管是哪一個她都不再是那個羨慕對方想成為對方甚至為此不擇手段的人,當那個不愛她的人以她不是原來的她為由決絕的離開後,她終於明白不管是誰都不可能假裝成別人,沒有人會愛上別的人,做你所是的人。哎呀,這裡要推薦佩索阿的詩集了,雖然我也是在幾個小時前剛剛從電影裡知道,到這不妨礙我明兒研究研究他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