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紀念移民、感恩移民、學習移民」的初衷,移民後代周成保在中國河南省淅川縣盛灣鎮魚關村立的移民豐碑,總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由56座大理石碑組成。主碑1座高8 .8米,上書「移民豐碑」, 52座豐碑上雕刻淅川縣10個鄉鎮、184個行政村、1276個村民小組共16.59萬名移民的名字,碑記石1座雕刻《南水北調移碑記》, 「幹部豐碑」2座雕刻移民遷安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移民豐碑雕刻16.59萬名移民名字創世界上用漢字雕刻民名字最多的紀念碑世界第一認證世界紀錄。衷心祝願移民豐碑和河南南陽人民"舍小家為國家,忠誠奉獻,大愛報國"的移民精神早日名揚天下、讓中國走向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為中國及世界未來研究移民史、水利史做出更好更大更多的貢獻!
頒證日期:2018年3月1日
中國世界第一認證世界紀錄媒體報導如下圖:
來源: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移民豐碑 國家記憶
「南水北調五周年」特別報導
移民豐碑 國家記憶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的故事(下)
本報記者 耿堃
記者手記
「七一年隨祖父從淅川縣城關南街搬入鄧縣林扒公社白樓村,七七年春返遷淅川。二零一一年攜子輝明及兒媳由淅川縣上集鎮蠻子營村遷至新鄭市梨河鎮移民新村。」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的一張照片上,一名頭髮花白的移民,將為丹江口水庫建設自家移民歷史記在一塊木頭上。68個字40年漂泊人生,大聲誦讀至最後一字,記者已哽咽。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丹江口水庫建設啟動以來,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兩岸的居民歷經大大小小七次移民。從最初鼓勵移民到青海省支援國家建設,到後來在湖北省跨省安置,再到今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移民全部安置在河南省境內,提供「聯排別墅」式的安置房、在安置地選上好的農田給移民。國家強盛了,移民安置政策更優厚、更人性化。普通人為國家重大工程的犧牲奉獻,也以各種形式留諸公共記憶。
12月7日,大雪節氣。河南省淅川縣盛灣鎮魚關。
清晨的薄霧中,56塊巨大花崗巖石碑靜立於高高的山坡上眺望丹江。曾經,這裡叫魚關村,893名村民過著雞犬相聞的日子。如今,他們生活在200多千米外的唐河縣東王集鄉魚關新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需要增加丹江蓄水量,水位上升將淹沒沿岸多個村莊,村民必須移到他鄉。魚關村就是其中之一。
「小時候我經常去對面的山上放牛。」魚關村移民、魚關新村黨支部書記陳龍彬的話,讓記者一頭霧水──眼前的丹江水面寬度過百米,水深15米,如何帶牛過江放牧?「以前就是一條小河,五六米寬。」他看出了記者的疑惑。魚關村人耕耘過的田地已淹沒在坡下15米深的丹江水裡,「魚關村」也成為歷史,只留「魚關」之名。
移到他鄉,可能就是與親人的生離死別。「我丟下了三個閨女和老婆。」2009年時任魚關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文華,在距搬遷日不到一個月時,失去了髮妻。「他妻子說難受十幾天,可那會兒全村馬上就要搬遷,他顧不上家裡的事,而且這裡去縣醫院非常不方便,要先坐車,然後坐船過渡口,上岸再坐車,他妻子就沒去醫院,沒想到突然發病去世。」時至今日,當年的親歷者、《河南日報》(農村版)南陽記者站記者劉海播說起此事依然唏噓不已。王文華的妻子沒能搬遷到魚關新村,安眠在魚關故土。
他的三個女兒都嫁到外村,不需要搬遷,這一別是200多千米的距離,是可能365天甚至更長才能見一面的時間。
幾十米之外的高坡上,飄揚的五星紅旗下,六角形「魚關村紀念亭」內,4塊石碑上記錄著893名移民的名字。紀念亭是《河南日報》(農村版)南陽記者站倡議修建的。「在移民村採訪一年多,總覺得有好多東西沒有寫出來。我們想為移民們做點事,儘自己的責任,就建了這座紀念亭和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劉海播說。
普通人的名字刻在紀念碑上,寫入歷史的一頁,很多媒體深入報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特別製作了一期節目,向全國人民講述村民們的奉獻與犧牲。
劉海播和同事們沒想到,其他移民村的人也到這裡來看石碑。「都希望自己的村也能有這樣的紀念碑。有的大村被分到四五個地方,親人也未必能同村。如果有這樣的紀念碑,感覺一家人還在一起。」
能不能讓淅川縣移民的名字都寫入公共記憶?一名民營企業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馬東紅在這裡。」周成保,淅川大自然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在移民紀念碑碑林中找到了表親的姓名。他出資1000多萬元在魚關建起了「移民豐碑」。「我有移民情結。為了建丹江口水庫,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姐姐和姑姑都移民到了湖北省大柴湖。」
2011年6月11日,56塊紀念碑按照每塊碑上記載的移民所在村在丹江沿岸的位置排列,矗立於魚關丹江畔高山之上。「本來碑與碑中間應該是水,代表丹江。但公司經濟形勢有一段時間不太好,無法一下拿出那麼多錢,先把碑豎起來吧。」周成保說出資立碑林,家人說他是「瘋子」「傻子」,公司其他董事也不支持。「看到魚關村紀念亭,就想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的16.5萬淅川人都留下姓名,給移民們一個精神家園。」撫摸著石碑上歷經八年半風吹雨淋、紅漆盡褪的一個個名字,他喃喃自語:「得趕緊給每塊碑加頂子和玻璃罩。」
柴玉珍、王春麗、王天申、劉清順──周成保身後的一塊石碑上,這幾個被描黑的名字,在一片只餘刻痕的名字中格外醒目。也許是他們自己,也許是親人,移民不願是面目模糊的「移民」,而是一個個響亮的名字,為國家工程犧牲個人利益的名字。
南水北調,中國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偉大嘗試中,每個為之付出的普通人都應被銘記,成為國家記憶的一部分。
1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
地址:淅川縣盛灣鎮魚關村
路線:淅川縣汽車站—獅子崗碼頭(輪渡)—盛灣鎮—王樓村—魚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