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武庚紀》
武庚紀:天的坐騎遠古神獸龍,是只有天才能駕馭的遠古神獸,所在的海域被稱為神的國度。
原文:
《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山海經·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傳說:
應龍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應龍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應龍最早出現是在先前的黃帝時期,《山海經》和《史記》就有記載。大意是以黃帝為首的黃河流域部落與以蚩尤為首的長江流域的部落發生戰爭,雙方都使用各種神奇的動物來幫忙。黃帝這邊的應龍擅長「蓄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長呼風喚雨之靈物,本領較應龍更勝一籌,大雨飄向黃帝這邊。黃帝處於弱勢,就請天女「魃」幫忙止住了大雨,一舉殲滅蚩尤部落。應龍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殺了蚩尤和夸父。由於戰爭消耗能量過大,再也無力振翅飛回天庭,就悄然來到南方蟄居在山澤裡。閒居南方,應龍整日無所事事。物華變幻,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大禹時代,洪水滔天,生靈塗炭。大禹肩負起拯救蒼生的重任,應龍前來幫忙,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2、共工圖片來源:《武庚紀》
武庚紀:在舊神時代,天地都在龍族的統治之下,所以其它五族:蚩尤族(冥族),海妖族(共工),燧人族(人族),夸父族,刑天族,便結成了五族同盟,與不可一世的龍族決一死戰,在這場雙方幾乎都全軍覆沒的戰爭中,龍族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最後「共工」用盡最後的力氣,撞倒了龍族所棲息的「不周山」。
原文:
傳說:
炎帝的夫人系赤水氏之女聽沃,她與炎帝所生的男孩名叫炎居。炎居生節幷,節幷生戲器,戲器生火神祝融。祝融被謫降到長江流域,生下了怒觸不周山的水神共工。
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後,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於天上人間,怨聲鼎沸。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zhuanxu)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蠍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他舉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身後,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圖片來源:《武庚紀》
武庚紀:逆天而行在神域遇到沉船之境時,遇到了「文鰩魚」的相助《山海經·西山經》中: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長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文鰩,傳說中的魚名,又名燕鰩魚、飛魚。形狀像鯉魚,長有魚的身體,鳥的翅膀,白頭紅嘴,身上有蒼色斑紋,常在夜間飛翔。叫聲像鸞雞,肉的味道酸中帶甜,據說吃了可以治療癲狂,見到它天下豐收,是立毅疊登之兆。
文鰩也在後世的海洋博物學中屢屢被用作飛魚的指代,或因其名「雅馴」所致,比如左思的《吳都賦》:「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
圖片來源:《武庚紀》
武庚紀:迦樓羅是鎮守天涯海角(神族監獄)的「神族奴隸」,同時也是神族的掠殺者,後被冥族所救捨棄了奴隸之名,它有了新的名字——蠱雕。
原文:
《山海經·南次二經》:「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傳說:
蠱雕又稱纂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樣子像雕,頭上長角,叫聲像嬰兒的哭啼聲,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怪獸。
圖片來源:《武庚紀》
武庚紀:舊神女魃的後代是雙生子,不聞不問和天使聖王是姐妹。
原文: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xiàng)。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bá)。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dú)。」
山海經傳說:
天女魃是黃帝的親女兒,常穿一身青色的衣服,兩三尺的身高,光禿禿的腦袋,或許是太驕傲的緣故,兩隻小眼睛長到了腦門頂端。被公認為宇宙第一醜女。天女魃年紀已經老大不小了,從無媒妁上門提親,她貴為公主,人又是極聰明、極自負的,怎麼會不窩著一肚子火呢,久而久之,那火氣越積越多,愈來愈大,發起火來,熱力四射,勝過一座噴湧巖漿的活火山。
蚩尤攻打黃帝,被風后的八卦陣法打得慘敗,因而,終日一籌莫展,命將士死守蚩尤寨,一連數月不敢出戰。一日夸父進言說:「主公,臣聞聽人言,說東泰山之上,有風伯、雨師二位先師,能呼風喚雨,道行極深,何不請來助一臂之力?」蚩尤聞聽大喜,連說:「好好好,快快請來。」據說夸父有追日本領,涿鹿與東泰山不過千裡之遙,不到一日,就將風伯、雨師請到。蚩尤一見是兩個怪人,心想必會妖術,就待為上賓。第二日,蚩尤命夸父打開寨門,領一隊人馬,前往涿鹿城前叫陣。
黃帝一見蚩尤士兵叫陣,即令力牧、常先、大鴻也帶領一支人馬出戰迎敵。兩軍就在涿鹿之野排開戰場,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血流成河。兩軍正在酣戰,突然雲端出現兩個怪人:一個是雀頭人身蛇尾,手持一把芭蕉大扇,在空中搖來擺去,頓時狂風大作,飛砂走石,樹倒屋塌;一個是蠶頭人身大蟲,躬著身腰,張著黑洞似的大嘴,對著黃帝軍隊吹氣,頓時,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滂沱。你知道這兩個怪人是誰?就是蚩尤請的風伯、雨師。那風伯,名叫飛廉;雨師,名叫萍號,都有採天地之陰氣,經千年練成的妖術。力牧、常先、大鴻等正在與夸父等鏖戰,突然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士兵有的被大風捲走,有的被傾盆大雨澆得暈頭轉向,有的被大水衝走。力牧立即呼叫撤兵。說來也怪,黃帝軍隊跑到哪裡,那風雨就追到哪裡。蚩尤見黃帝兵敗,即命乘勝追擊。黃帝軍隊大敗而歸。
黃帝被風伯、雨師所敗,即命祝融回中原有熊國都(今河南新鄭)請應龍助戰。這應龍也是黃帝身旁一員大將,傳說是天上管雨水之神,有蓄水本領。應龍得到黃帝傳令,立即奔赴涿鹿。三日之後,夸父又來叫陣,黃帝仍命力牧、常先、大鴻率軍隊迎戰。兩軍正在廝殺之時,風伯、雨師又站立雲端使用妖術,颳起狂風,傾下暴雨。這時,應龍化作一條巨大的黑龍,在烏雲中昂頭擺尾,張開門扇似的大口,將那傾盆暴雨吸入口中。風伯、雨師見一條巨龍將那大水吸去,又加大妖術,大風將
巨龍颳得搖搖晃晃,難以在雲端停立;大雨似江河決口,使巨龍難以盡收。應龍與風伯、雨師相持一個時辰,漸漸支持不住,耗盡功力,不能歸天,逃到南方去了。傳說,南方多雨,就是因為應龍被風伯、雨師所敗後,居住在那裡的緣故。
應龍被雨師、風伯打敗,力牧、常先等也被風雨吹打得潰不成軍。黃帝在涿鹿城頭,立即命令風后揮旗撤兵。正在這時,突然從遠處傳來呼叫聲:「爹爹且慢!」黃帝、風后正要揮旗,抬頭尋聲望去,只見從西北天空飛來一位女子,頭似金雞,面如月盤,身似青蛇,兩翼如孔雀開屏,兩腳似鳳爪,倏然落在黃帝身邊說:「爹爹,勿憂,待我破他妖術!」說罷,從翅膀上拔出一根羽毛,放在手掌之上,用嘴一吹,變成一根火棍,霎時,那火棍由細變粗,發出一道巨光射向風伯、雨師。那風伯、雨師正在得意作法,突然見一道紅光射來,頓時手抖嘴顫,扇落口閉,風雨消逝。那正在追殺黃帝士兵的夸父將士,也頓時感到渾身酥軟,大汗淋漓,口乾舌燥,步履難行。這時,風后在城頭之上,急揮「熊」旗,力牧、常先立即命令軍隊調頭向蚩尤軍殺去。蚩尤軍見黃帝軍殺來,立即回頭奔逃,跑得慢的死於刀下。
天女魃運用火功旱氣,幫助父親反敗為勝,取得了冀州戰役的勝利。但不知是用力過猛,脫了力,還是沾染了魑魅魍魎的邪氣,她再也不能夠飛上天庭,不得已留居人間。由於她火氣太盛,乃乾旱之神,凡居住的地方,無涓滴雨水,老百姓根本無法耕種。後來,小農神後稷的侄兒、首倡牛耕的叔均將此事稟報黃帝,黃帝便把魃遷徒至赤水以北的偏遠處系崑山共工臺。魃不願住在偏僻荒涼的地方,時時逃出來。農民們恐怕她帶來旱災,就挖通溝渠,清除河道,大聲吆喊著驅趕她:「旱神快回赤水之北!」
圖片來源:《武庚紀》
特性:感應、傳達、分享等能力,神力頂端者還可以窺見未來、預知預言山海經網絡收集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