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力平教授將出席8月10日召開的2017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就經濟熱點發表自己的最新看法,敬請關注。
民營銀行在近來中國是個新概念。它主要指由民營企業發起並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原則所組建並遵從現代銀行監管的銀行業金融機構。2014年,有五家試點民營銀行獲得中國銀監會批准,並於2015年初開始營業。到2017年年中,已有四家民營銀行發布年度業績報告,全部顯示都取得了盈利的喜人成績。這表明,民營銀行是個適合中國經濟發展需要並有前途的新事物。
總部設自杭州的網商銀行在2016年貸款餘額達到329億元,營業收入為26.4億元,淨利潤為3.15億元,扭轉了2015年的淨虧損局面。總部設在深圳的微眾銀行2016年貸款餘額達到308億元,營業收入為24.5億元,淨利潤為4億元,也實現了扭虧為盈。總部設在上海的華瑞銀行和天津的金城銀行分別也在2016年取得了利潤過億元的業績。
這些新銀行之所以能在短短時間內就取得業務大發展並實現盈利的重要原因是,它們都分別依託各自的定位優勢,立足於所在的特定市場領域,竭力發揮各自的專長。簡言之,它們行走在一條專業化差別化發展道路上。
微眾銀行的主要發起人是騰訊集團。發起人除了提供資金支持外,也有相對多的技術支持。微眾銀行經過半年多時間開發出核心產品「微粒貸」,並因此快速擴大了貸款業務。據介紹,「微粒貸」是一個線上運營的信貸產品,完全通過微信和手機QQ提供個人小額信用貸款。該產品的借款客戶已超過700萬,遍布全國各省市,戶均貸款1.17萬元,筆均貸款0.82萬元。這是一種滿足個人多樣化貸款需求、期限靈活的信貸產品,年化利率在10%-16%之間。自推行以來,「微粒貸」產品累計發放貸款超過2,000億元,為微眾銀行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經營業績和利潤。
依託阿里巴巴集團的網商銀行則開發出「網商貸」、「旺農貸」等信貸產品,服務對象主要是小微企業與農戶。這類產品顯然與微眾銀行「微粒貸」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活躍在阿里電商體系中的經營個體,後者則是活躍在騰訊微信平臺上的個人。兩類用戶的資金用途也可能有重要差別。按照網商銀行提供的數據,截至2016年12月末,該銀行累計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879億元,服務小微企業客戶數277萬戶,戶均貸款餘額約為1.5萬元。這些貸款也成為網商銀行經營業績的主要貢獻者。
分別在上海和天津的華瑞銀行和金城銀行也有自己的業務主攻方向和領域。前者主要是自貿業務和科技創新金融業務,後者則主要是面向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包括向參與政府採購的中小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上海作為全國最早開始新型自貿區試點的地方,顯然為那些順應自貿區相關業務的金融服務提供了機遇。
這幾家民營銀行的新業務模式與各自所在地區的區位差別或所依託的經營環境有密切關係。它們都不是在簡單地重複現有銀行的經濟模式。在這方面,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很有典型意義。兩家銀行事實上都是利用現有電網平臺和網絡社交平臺開發出了自己的客戶群體,運用了大數據分析方法並獲得了網際網路技術支撐。它們還因時制宜地構建了特有的風險控制機制,包括客戶篩選機制和貸款發放機制和餘額控制機制等。在這些方面,兩家銀行的經營管理專業人士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專業特長,將信息識別和整理分析的技術運用到信貸產品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拓展出許多現有銀行機構所沒有的業務模式。
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看,幾家民營銀行的初步喜人成績證明了中國經濟多樣化和動態發展趨勢為新型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難得新機遇。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別大;行業眾多,各行業的特殊性也比較突出。加上這些年來經濟的開放性和競爭性在不斷增加,「創造性破壞過程」在國內經濟中日見明顯。新型銀行機構和新業務模式,只要抓住了一個局部市場的新需要,或者開發出為前人所不注意的新領域,那麼,就有拓展和生存的機會,就可能獲得可觀的投資回報。
從另一個角度看,新型民營銀行的初步成績也表明現有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為社會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方面還有不足,對它們而言,「業務盲點」或「市場盲點」還總是存在。幾家民營銀行所取得的初步成績不僅給其他的民營銀行提供了良好的示範作用,也為現有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新鮮提示,即,面對一個日益多樣化和動態發展的大市場,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決不能停留在舊有的經營模式上。
無論是微眾銀行的「微粒貸」還是網商銀行的「網商貸」和「旺農貸」,在這些新信貸產品的客戶中,許多應該是現有銀行的客戶。因為缺少必要的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的支出,現有銀行或許有困難去有針對性地從自己的客戶群體中開發出那樣的新客戶。但是,如果現有銀行機構們能夠很好地利用已有的客戶信息,包括開戶信息和交易信息,同樣也能識別出優質和適宜客戶群並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服務。如果現有銀行機構在這方面做出了有成效的努力,反過來也會刺激新型民營銀行做出更大的努力,優化自己的市場定位,改善自己的服務。這樣,整個中國銀行業市場將會出現一個良性互動新局面。
展望未來,民營銀行也必須繼續進行新的探索,以創新方式確保自身的可持續經營業務和業績。幾個具體問題是民營銀行必須面對的大事情。一是如何獲得存款資金的可持續來源,二是如何規劃資本金的補充機制,三是完善風險控制機制。在存款資金來源上,民營銀行存在「天然的不足」,既不能通過高利率攬儲,也無信譽優勢吸儲。因此,民營銀行必須通過開放自身的某種經營優勢來吸收存款。存款資金來源上的相對劣勢也決定了民營銀行必須將資本金的動態補充問題置於重要地位,否則將出現後續發展乏力的問題。在風控上,民營銀行除了完善技術手段之外,還需要考慮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大環境因素,更加準確地把握信貸客戶的行為特點及其變化,將風控置於更加穩固的基礎上。
作者介紹:賀力平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