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人處世,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2020-12-22 大道知行知行堂

曾國藩曾說:「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皆我分內事也。」曾國藩一生都在修身,想做一個「完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曾國藩曾給自己立過一個「三戒」的規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01

戒 多 言

一次,曾國藩直接上書,直指皇帝的三個缺點:見小不見大、不求實際、剛愎自用。曾國藩敢說皇帝的不是,引得龍顏大怒,直接把奏摺摔在地上,準備治曾國藩的罪,最終在穆彰阿、倭仁等人的勸阻下才作罷。

曾國藩自己想做一個「完人」,還希望別人也是「完人」。他求全責備、口無遮攔地去批評朝中很多官員,幾乎成了朝中大臣的公敵。經過許多磨難之後,曾國藩終於明白:都是「多言」惹的禍。於是,他下定決心,在生活與工作中處處留心,每天都把見的人、說的話、看的書通過日記記錄下來,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曾國藩「好論人是非」的毛病得到了徹底根治。曾國藩寫信給他的好友劉蓉時,語言有了很大的改變,連劉蓉都感覺曾國藩像變了一個人。

曾國藩教育兒子曾紀澤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嚚訟,即多言也。」曾國藩認為,如果想使用言語壓制別人,即使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在為人處世上,還是應當言語謙遜為好。爭吵往往沒有是非可言,結果常常會意氣用事。一個人牢騷太多,結局必然抑塞。無故而怨天,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鬱不平之氣,往往傷人害己。

富厚堂正宅大門

02

戒 忿 怒

曾國藩為什麼要「戒忿怒」,其實就是想營造一個平靜如水的心理狀態,保持積極的態度。

為了修煉自己的心理,曾國藩向他的好友馮樹堂學了靜坐之法,希望能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開始時,曾國藩的靜坐並未達到排除雜念的效果,是形靜而神未靜。正如他自己所說:「靜坐之法,養氣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正月初一,他在日記中寫道:「是日為車夫忿怒兩次。」曾國藩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不久,因一事與好友爭執,後在日記裡反思說:「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

富厚堂藏書樓

03

戒 忮 求

眾多人忙忙碌碌一生,都在為功名利祿而奔忙,一些人甚至把這些作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只是有的時候,富貴就如同火中取慄,慄沒有得到,反而傷了自己。曾國藩說「戒忮求」,這是他悟出的一大人生智慧。

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詩句:「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的「屠羊說」是說,有個宰羊的屠夫,他曾幫助楚昭王恢復了失去的天下,但楚昭王復國後再三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了。他說:「大王丟了國土時,我也丟了宰羊的工作。現在大王重登寶座,我又操起宰羊刀,恢復了過去的一切,這很好。」曾國藩借用這一典故告訴弟弟:毀譽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有人說你好,自然有人眼紅,會找你的麻煩;人世間到處都有利益與財富的爭奪,只要你想一想楚昭王時期的「屠羊說」,那麼功名利祿不過是天上的浮雲。

品曾國藩的「三戒」,從他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完人」的心路歷程,也能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有話好說,但不亂說;有話好談,但不發怒;君子愛財,但要取之有道。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為人處世六戒,普通人也能做到,卓越之路貴在堅持
    曾國藩做人六戒,從普通到卓越,心態比能力更重要曾國藩是著名的晚清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軍事家。他沒有潘安的美貌,也沒有諸葛亮能把同時期的眾多英雄將才玩轉於手心的才能,甚至他年輕的時候還特別的「愚笨」,那為何他還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能受後人極力的追捧呢?
  • 曾國藩的一生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
    其中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並不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還想挽救腐朽的國家,只能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改變國家。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給後人一個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第一戒為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曾國藩人生六戒五勤: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曾國藩的「五勤」之道雖是為官之道,同時也是為人處世之道: 一曰身勤: 曾國藩所說的「身勤」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曾國藩曾說「餘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
  • 曾國藩:傲慢和話多是兩大兇德
    曾國藩給曾國荃的信中曾寫道,普通人的兩大兇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 鹹豐八年,曾國藩給曾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 曾國藩在這裡指出了普通人的兩大兇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
  • 人到中年,讀懂曾國藩這「六戒」,避免人生半路翻車
    曾國藩本是一庸人,讀書誦文還不如一個在梁上偷兒。搖頭晃腦一晚上,竟還沒背熟文章,氣的偷兒從梁上跳下,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揚長而去,可見其愚笨。但曾國藩雖愚笨,但十幾年刻苦修身,圓滑處世,位極人臣,最後還能落得個善終,在中國古代可不多見,甚至其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實不容易。究其成功的原因,曾國藩將自己的人生總結出了這「六戒」。人到中年,讀懂這「六戒」,教你看透人性的弱點,避免人生半路翻車。
  • 曾國藩:「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可惜部分人明白的太晚,一事無成
    文/寒秋曾國藩:「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可惜部分人明白的太晚,一事無成在我國古代,皇帝想必是權力最高的人,身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他們雖然身份高貴,但身處什麼地位就要擔任什麼樣的責任每個時期皇帝只有一個,臣子卻有眾多,所以在這幾千年的時間中,著名的皇帝不多,但著名的臣子卻是不少,今天小編帶大家講述的就是一位國之重臣,他的名稱想必我們都聽說過,那就是曾國藩。說到這位名臣,就不得不提他的生平了。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曾國藩是個孝子,接到書信後羞愧難當,當即立下三戒,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從此,「曾三戒」的名號傳播開來。 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曾國藩並沒有因為「笨」而止步不前,反而越「笨」越勤奮,堅持踐行「一勤天下無難事」。
  • 晚清名臣曾國藩:人生兩大兇德,務必要戒掉!太多人敗在這2點上
    曾國藩,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至關重要的重心名臣,也是一位讓人敬佩的鴻儒之士,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晚年飽經滄桑,領悟出導致人生失敗的兩大兇德:「曰長傲,曰多言」。多言貽害無窮曾國藩認為,人生還有一大惡德就是多言,他經常在日記中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
  • 曾氏良言:勤儉持家,戒驕戒奢
    正如史學家司馬光曾說過的:「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大家都知道「成由節儉敗由奢」這個道理,但是卻有很多人都做不到,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曾國藩的一生中,他把奢侈看成是最大的敗德之行,他說過:「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
  • 曾國藩:男人30歲前,一旦不能戒掉這兩大陋習,可能會一事無成
    為人處世上,還是應當謙遜一些為好。爭吵往往沒有是非可言,爭吵常常會誘使雙方意氣用事。一個人牢騷太多,結局必然抑塞,無故而怨天,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鬱不平之氣,往往傷人害己多言,貽害無窮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
  • 成事者: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曾國藩每一天都寫日記,曾國藩通過寫日記進行修身,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 千年不滅一盞燈:王陽明96字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千年不滅一盞燈:王陽明96字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我國自古以來,僅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半是曾國藩。另一位與孔子齊平稱之為聖賢的便是王陽明。近現代有些人對曾國藩的點評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做官、為將、為相一完人」。可是小編覺得,嚴格意義上來說,達到三不朽的僅有王陽明一人。《左傳》中提到人有「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就是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是晚晴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混跡官場幾十載,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這晉升速度那是相當的快。曾國藩怎麼就這麼就這麼厲害呢?這不僅得益於他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之外,還與他的「戒多言」是分不開的。曾國藩常言:「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 書法定製《福祿壽禧,茶,捨得,蒲松齡名句,江山如此多嬌,曾國藩六戒》
    《福祿壽禧,茶,捨得,心經,蒲松齡名句,江山如此多嬌,曾國藩六戒》 更多內容關注書畫定製shufadingzhi.cn
  • 曾國藩:世上有三種不祥之事,多少人因此失敗
    曾國藩從一開始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強調「軍事是極質之事」,來不得半點虛浮的東西。他厭惡聽到高談闊論,只喜歡平實之言、平實之行。曾國藩在用兵中說道:帶兵一定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一步步地從小事做起,才能日積月累,見到成效。
  • 曾國藩提醒: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三不說」,很多人卻樂在其中
    曾國藩提醒: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三不說」,很多人卻樂在其中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可以是一杯暖心的熱茶,也會成為刺骨的寒冰。有的人說話惡毒,一句話讓你心涼谷底,所謂言為心聲,一個人不說狠話,才是最大的善良。語言,可以是一顆糖,也可以是一把刀。為人處世,看破不說破,是一種善良。
  • 曾國藩:聰明人不說六句話,越早知道越好,避免禍從口出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譽為「聖人」,但是在晚清,還有一位被稱作"半個聖人",就是指曾國藩。曾國藩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無論是在文化方面,還是道德方面,他都是讓人佩服的大儒。曾國藩在日記中總結了說話的六個禁忌,與人交往時切忌說這六種話。
  • 曾國藩:人過五十歲,這3條「天規」不可違背,以免禍事纏身
    曾國藩:人過五十歲,這3條「天規」不可違背,以免禍事纏身曾國藩是晚清名臣,平時嚴以律己,善於識人,被後世譽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他身居高位數十載,能夠一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他的為官與做人的智慧,能夠在恰當的左右逢源,重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能夠拿捏好分寸,是具有大智慧的通透之人!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的「五勤」之道雖是為官之道,同時也是為人處世之道:一曰身勤,曾國藩所說的「身勤」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曾國藩曾說「餘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曾國藩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通過堅持讀書,曾國藩不僅改變了氣質,更磨練了他持之以恆的精神,同時也增長了他的才幹,懂得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讓他成了一代大儒。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就說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也沒聽過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混跡官場多年,創下了十年連升十級的奇蹟。他的成功除了歸功於自身實力和努力外,還與他堅持「戒多言」的原則分不開關係。曾國藩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做事不可隨心所欲,說話也不得任意張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