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的氫化植物油

2020-12-22 花花轎子

20世紀90年代早期,美國食藥監督管理局估計95%的餅乾、所有的薄脆餅和大部分零食中都含有後來被稱為反式脂肪的氫化植物油。通過食用蛋糕、餅乾、糕點、漢堡、冰激凌、薯條和其他油炸食品,許多美國人攝入的反式脂肪佔到了每日攝入熱量的10%。

事實表明每天攝入少量的(1%~2%)反式脂肪都會顯著提高血脂水平,心臟病和猝死的風險增加3倍,這還不算引發癌症的風險。

如今大部分西方國家都已經減少甚至禁止使用反式脂肪。美國直到2015年才規定反式脂肪不得超過每日脂肪攝入量的4%(相當於每日總熱量的1.5%),而早在2003年丹麥就已經全面禁止使用反式脂肪。多年來,斯堪德納維亞半島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已經不再用含反式脂肪的油來炸雞塊和薯條,而美國政府為了保護食品工業的利益,免其經受變革的衝擊,依舊閃爍其詞。

反式脂肪之所以會危害健康,原因之一是它會對來自 天然和人工脂肪 並作為 信號傳遞分子 的 小分子脂肪酸 產生影響。

恍然大悟

小分子脂肪酸 是 機體免疫系統、腸道微生物和 脂肪代謝 進行 信息傳遞 的關鍵分子。人造氫化植物油 擾亂了這一過程,使信號傳遞受到影響,從而影響代謝。

相關焦點

  • 反式脂肪酸 氫化植物油惹的禍?
    有專家稱嬰兒攝入反式脂肪過多,可能會影響其大腦和眼睛發育,長期過度食用反式脂肪可能導致心臟病和血液循環系統疾病。  隨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澄清:「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符合國家標準,進口奶粉亦含反式脂肪酸。」
  • 食品闢謠聯盟: 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
    食品安全周前夕,中國食品闢謠聯盟聯合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對反式脂肪酸進行了闢謠,指出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等烘焙食品原料不等於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導致肥胖和糖尿病證據不足。  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朱念琳表示,一些報導錯誤地把焙烤食品中的原料——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植脂末、起酥油、代可可脂等直接等同於反式脂肪酸,引起恐慌,也給行業造成了不良影響。  闢謠聯盟指出,反式脂肪酸和肥胖、癌症、糖尿病、生長發育等健康效應的研究在學界尚無定論。目前學界共識是,反式脂肪酸過多攝入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危害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
    健康一線(vodjk.com)訊:近日,中國食品闢謠聯盟聯合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對反式脂肪酸進行了闢謠,指出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等烘焙食品原料不等於反式脂肪酸。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朱念琳表示,一些報導錯誤地把焙烤食品中的原料——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植脂末、起酥油、代可可脂等直接等同於反式脂肪酸,引起恐慌,也給行業造成了不良影響。該闢謠聯盟指出,反式脂肪酸和肥胖、癌症、糖尿病、生長發育等健康效應的研究在學界尚無定論。目前學界共識是,反式脂肪酸過多攝入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危害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 氫化植物油在我國普遍使用 反式脂肪成健康殺手
    氫化植物油在我國普遍使用 反式脂肪成健康殺手2010/11/9/8:35來源:重慶晚報    氫化油,也叫做植物奶油、植物黃油    調查顯示,中國居民的生活已向著高脂肪、高蛋白的方向發展,而這些都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流行的溫床。在過去的幾年間,全球化的飛速進程把西方的生活方式滲透進了中國。洋快餐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專家預言,照此發展,中國將毫無疑問地迎來糖尿病的大爆發。
  • 出口食品需關注部分氫化植物油所引入的反式脂肪酸風險
    食品夥伴網訊  「部分氫化油」是一種油脂,它是食品中人工反式脂肪酸的主要來源。反式脂肪酸會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風險,基於這個原因,近日加拿大衛生部發布通報稱,將在12個月後,禁止部分氫化植物油(PHOs)用於食品。
  • 「湯圓風波」追蹤:如何看待氫化植物油與反式脂肪酸?
    日前有媒體曝出消費者在購買思念後煮出疑似不明物質,業內人士據此指出,為降低成本,一些食品企業往往在生產中使用氫化植物油作為配料,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記者採訪相關專家介紹,現代營養學證明,氫化植物油是一項成熟的技術,並不能和反式脂肪酸簡單畫等號,消費者不必「談氫色變」。  根據相關報導,不久前,廣州一位女性消費者購買的思念芝麻花生湯圓煮後漂了一層乳白色物質,摸起來粉粉的,且家人在食用後發生嘔吐,由此懷疑湯圓在生產加工中添加了不明物質。
  • 雀巢產品含氫化植物油 麥當勞否認含反式脂肪酸
    植脂末的配料包括氫化植物油,其作為咖啡伴侶廣泛存在於中國市場上。昨日(11月10日),中國速溶咖啡市場老大雀巢在給《每日經濟新聞》的書面回應中表示:「日常飲食中,雀巢咖啡伴侶產品所含有的反式脂肪酸可以忽略不計,雀巢咖啡伴侶是完全安全可以食用的。」不過,記者同時發現,雀巢在部分國外地區官方網站上,卻正在大力宣傳植物奶油的危害。
  • 專家稱氫化植物油不等於反式脂肪 建議出臺標準
    昨天,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朱念琳表示,消費者不必談「氫化植物油」色變,現在消費者存在兩個誤區:一是「氫化植物油」即植物奶油、起酥油等,並不能和反式脂肪酸完全畫等號,經過工藝改進的氫化植物油可以降低反式脂肪酸,甚至不含反式脂肪酸;二是應該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並不是要禁止使用氫化植物油,在美國、丹麥等也未出臺限制使用氫化植物油,僅是建議居民日均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不超過總能量的1%
  • 0反式脂肪=健康?先認清反式脂肪是什麼吧!
    天然反式脂肪主要存在牛羊的肉、油、奶中,含量並不高,我們攝入最多的是人造反式脂肪。/圖片來源於網絡/人造反式脂肪,主要來自經過氫化過程而產生的部分氫化植物油。植物黃油/奶油,也叫人造黃油/奶油,它們本身並不含有乳脂,而是用部分氫化植物油或精煉植物油加入香料、色素及其他添加劑製成的,含有很多不健康的反式脂/圖片來源於網絡/動物黃油與奶油是真正從鮮奶中提取出來的,雖然飽和脂肪多,但反式脂肪含量低,還含有鮮奶的其他營養,口感與風味更遠勝於植物黃油與奶油
  • 氫化植物油(人造食品添加劑的危害)
    ;但完全氫化的脂肪往往非常堅硬,沒有應用價值,因此市售的氫化脂肪都是沒有完全氫化的脂肪。事實上,氫化油對健康的不利遠比畜類動物油大,國外研究證實,經常攝入佔總熱量5%的氫化油,即每天10~15克(相當於100克奶油蛋糕或50克桃酥或40克起酥),就會對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這是因為植物油脂肪酸多為順式結構,但通過氫化後改變了這種原有的分子結構,變成了反式結構的脂肪酸。
  • 反式脂肪到底何罪之有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名為「取代」的行動指導方案,計劃在2023年之前,徹底清除全球食品供應鏈中使用的工業反式脂肪,主要是部分氫化植物油。  對此,媒體引用WHO的數據稱,反式脂肪每年引發50萬人死亡。那麼,反式脂肪是什麼?哪些食物含有反式脂肪?它對人體到底有什麼危害?
  • 氫化植物油食品急需「國家標籤」
    11月至今,媒體連續報導了氫化植物油中存在反式脂肪酸導致健康隱患,成為消費者近期關注的話題。市面上含有氫化植物油的食品安全嗎?記者調查濟南市場發現,氫化植物油類產品標註混亂,影響了購買心態。專家表示,氫化植物油產品亟待建立明確的國家生產標準,消費者充分知情,才能避免談「氫」色變。
  • 臺灣地區對植物油中重金屬鉻及反式脂肪的管理規定進行說明
    針對新竹市政府發布植物油驗出重金屬鉻及反式脂肪新聞一案,臺灣地區「食品藥物管理署」就相關管理規定說明如下:    一、 重金屬鉻:    臺灣地區及Codex、歐盟、澳新、美國等先進國家,均無針對食用油訂立鉻的標準。
  • 反式脂肪百年興衰史
    在跌宕起伏了123年之後,這種物質以及部分氫化植物油技術即將被釘上封條。2013年11月7日,美國FDA發布了一份初步裁定公告,將反式脂肪的主要來源——部分氫化植物油——移出「一般認為安全」(GRAS)的清單。
  • 專家稱 氫化植物油不等於反式脂肪酸
    昨天,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朱念琳表示,消費者不必談「氫化植物油」色變,現在消費者存在兩個誤區:一是「氫化植物油」即植物奶油、起酥油等,並不能和反式脂肪酸完全畫等號,經過工藝改進的氫化植物油可以降低反式脂肪酸,甚至不含反式脂肪酸;二是應該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並不是要禁止使用氫化植物油,在美國、丹麥等也未出臺限制使用氫化植物油,僅是建議居民日均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不超過總能量的1%
  • 氫化植物油美國已見禁令 廣州超市仍大行其道
    氫化植物油到底能不能吃?  本報訊記者 黃海雲報導:今年春節,讀者容小姐在超市購買食品時,留意到湯圓、餅乾等不少食品都含有氫化植物油的成分。「前段時間,肯德基、星巴克等知名餐飲企業在美國都承諾要更換現在烹飪食品用的氫化植物油,到底氫化植物油是否對健康不利?」
  • 食品行業為什麼要使用氫化植物油?
    眾所周知,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是人們日常所需的三大基本營養素。最初,一些加工食品因特殊需要使用動物油脂作為其脂肪來源,但是後來研究發現,動物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會對心血管健康有害,於是開始考慮用植物油(不含膽固醇)替代。
  • 氫化植物油被指侵蝕健康 在青島也被廣泛使用
    由於植物油在高溫氫化的過程中,會使順式脂肪酸變為反式脂肪酸,這種反式脂肪酸不具有純天然奶油的營養,而且對人體健康不利。它比真正的奶油要「毒很多」。最新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對人體的危害要比正常的飽和脂肪酸危害更大。有機構指出,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每增加2%,人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上升25%。
  • 反式脂肪真有那麼可怕嗎?
    專家觀點  反式脂肪又名反式脂肪酸,在牛肉、羊肉和牛奶、乳製品中都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這屬於其天然來源。非天然的部分主要來自於植物油的氫化、精煉過程。由於反式脂肪耐高溫、不易變質、存放久,可延長油炸和烘焙食品的保質期,而且成本較低,在一些零食、烘焙及煎炸食品中很常見。
  • 反式脂肪不再「被認為是安全的」?
    反式脂肪——氫化植物油的一大來源——從2006年開始就已經成為食品界的「反派人物」,從FDA開始要求廠商在食品的營養成分表中必須標註出它們開始。自那之後,潛伏在從餅乾到奶油霜糖等一系列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大部分都已經消失了——但也有例外,比如冰激凌上的裝飾和多納圈。當反式脂肪在食譜中來了又走的時候,一些人抱怨食品廠商採用了反式脂肪,給了他們比其他動物產品更廉價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