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三七衣食自至願、第三八應念受供願】
淨空法師講述
智慧福德和相好皆無量的阿彌陀佛
【經】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包括第三十七、三十八兩願。三十七是『衣食自至願』。特別在娑婆世界,無論古今中外,我們都感覺到生活相當的辛苦,衣食不容易。佛法裡常說『法錀未轉食輪先』,如果生活不安定,對於修行會有很大的障礙。凡夫畢竟是凡夫,如果明天沒得吃,要是說情緒心理毫不受影響,那是相當有功夫的人,普通人決定做不到。佛陀在世的時候,生活方式是乞食。當時在家的信徒、社會大眾,對於出家修行人都非常尊敬,知道供養。雖然如此,還有託不到飯,託空缽回來的。這是從前的生活方式。
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跟印度不相同。中國人把『乞食』看得很低、很賤。尤其是中國的帝王,派遣特使到印度、西域,禮請法師到中國來弘法,怎麼能讓法師到外面託缽乞食?在中國習慣上,這是決定行不通的。那有帝王的老師上街去要飯,皇帝不被人罵死!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這一種制度就廢除了,法師們接受國家的供養,由當時帝王大臣們供養。以後佛教正式傳入中國,而且在中國發揚光大,多數的道場都是國家建立的,也有一部分是大富長者們奉獻的,所以寺院都有寺產。寺院有田地、有山林,田地租給農夫去種植,寺院收租。因此,出家人的生活非常安定。即使這個寺院住幾百人、幾千人,生活都相當安定,他們才能專心修道。
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法師
我們看看現代的臺灣,少數幾十年、幾百年以前的古道場有產業,這種道場現在幾乎沒有了。新建的道場,當然更不必說。沒有恆產,寺院的經濟要靠信徒。寺院沒有固定的收入,所以法會、經懺佛事很多。諸位想想,這些事必定耽誤修學。如果寺院經濟制度不健全,對於修學會產生很大的妨礙,這就是『法錀未轉食輪先』的道理。
西方極樂世界,大概阿彌陀佛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剎土,修行人都有這樣的憂慮,所以他對於物質生活的供養,設想得非常周到,修行人所需要的「飲食、衣服、種種供具」,物質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隨意即至」,都具足。這是助道之緣殊勝,沒有欠缺。「無不滿願」。你所需要的東西,西方極樂世界都有,隨念現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也許有同修看到這段經文,就產生疑問,西方極樂世界還有飲食?飲食是五欲之一。財、色、名、食、睡,有五欲還比不上色界天,西方世界有什麼殊勝之處?好在經文後面,釋迦牟尼佛有詳細的說明。飲食的需要,大概是剛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沒幾天的眾生,因為他有這個習氣,只要這個念頭一動,飯菜就擺在面前。他們見到、聞到,又想到我現在已是菩薩,不需要了,立刻就沒有了。這是欲界眾生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習氣未斷,還有這些事情。實在講,決定不需要。我們這個世間初禪天人就不需要飲食,禪悅為食!何況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說明你的習氣帶到那邊,只要一起念,自然就都能現相,何況其他,我們心中所需求的,哪有不現前的道理。
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是第三十八願。說到『十方』,就是普供。我們在這個世界遇佛不容易。別說遇到佛、遇到羅漢,在今天甚至於遇到一位真正修道的人都非常希有,都很難得。所謂可遇不可求,哪裡能供養到真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能力、都有機會普供十方諸佛,一尊佛都不會漏掉。
供佛當然會聞佛說法,這是一定的道理。供佛必然得到佛的加持。實在說,佛為我們說法,佛護念我們,就是加持。或者是自己功德圓滿,深深顯示生佛不二,感應道交。供佛一定會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一定攝受。大乘經上常說,『頓修、頓證,因果同時』。願文明白的告訴我們,『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是修學第一殊勝的因緣。若不是彌陀弘願的加持,我們怎麼能做得到?十方世界菩薩、聲聞看在眼中,實在是羨慕到了極處。他們做不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能做到,顯示出極樂無比的殊勝。
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蓮花化生,殊勝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