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28號
質檢總局關於批准對陸河木瓜、利州香菇、
利州紅慄、先市醬油、文縣綠茶實施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公告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陸河木瓜、利州紅慄、利州香菇、先市醬油、文縣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陸河木瓜、利州紅慄、利州香菇、先市醬油、文縣綠茶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自即日起實施保護。
一、陸河木瓜
(一)產地範圍。
陸河木瓜產地範圍為廣東省陸河縣現轄行政區域。
(二)專用標誌使用。
陸河木瓜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陸河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陸河木瓜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三)質量技術要求(見附件1)。
二、利州紅慄
(一)產地範圍。
利州紅慄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金洞鄉、三堆鎮、白朝鄉、寶輪鎮、大石鎮、赤化鎮、榮山鎮、龍潭鄉8個現轄行政區域。
(二)專用標誌使用。
利州紅慄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利州紅慄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三)質量技術要求(見附件2)。
三、利州香菇
(一)產地範圍。
利州香菇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金洞鄉、寶輪鎮、盤龍鎮、大石鎮、榮山鎮、白朝鄉6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二)專用標誌使用。
利州香菇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利州香菇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三)質量技術要求(見附件3)。
四、先市醬油
(一)產地範圍。
先市醬油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合江縣現轄行政區域內赤水河沿岸5公裡以內區域。
(二)專用標誌使用。
先市醬油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合江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先市醬油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三)質量技術要求(見附件4)。
五、文縣綠茶
(一)產地範圍。
文縣綠茶產地範圍為甘肅省文縣碧口鎮、中廟鄉、範壩鄉、劉家坪鄉共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二)專用標誌使用。
文縣綠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甘肅省文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文縣綠茶的法定檢測機構由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三)質量技術要求(見附件5)。
特此公告。
附件:1. 陸河木瓜質量技術要求
2. 利州紅慄質量技術要求
3. 利州香菇質量技術要求
4. 先市醬油質量技術要求
5. 文縣綠茶質量技術要求
附件1
陸河木瓜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索羅、日升、穗中紅等適宜當地種植的非轉基因木瓜品種。
二、立地條件
赤紅沙壤土,耕作層厚度≥50cm,有機質含量≥1.0%,pH值為6.0至7.0。
三、栽培技術
1.育苗:
(1)育苗時間:育苗分春、秋兩季進行。春季苗於10月至11月開始培育,來年2月至3月前移栽大田。秋季苗於5月至6月開始培育,9月移栽大田。
(2)育苗方法:
①種子育苗:選發育良好,充分成熟的木瓜果實,取種子清洗晾乾,育苗袋育苗。
②組培育苗:選擇健壯的一年生木瓜樹為母株,在組培苗生產中心培養幼苗,當木瓜苗長至8至10片真葉時定植。
2.定植:單行單株種植,株行距2m×3m,每667㎡(畝)種植100株至120株。
3.田間管理:
(1)摘除腋芽:幼齡樹葉腋間長出的側芽應在晴天時及早摘除。
(2)拉枝矮化:在木瓜苗長高至50cm至60cm,開始現花蕾時進行拉枝。
(3)疏果:每葉保留一隻最佳形狀果,健壯的植株葉腋有空間時可以保留2個大小均勻的果。
(4)灌溉:灌溉后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60%至80%為宜。
(5)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基肥,有機水肥為追肥,葉面肥為補肥的施肥方法,每年每667㎡(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kg。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汙染環境。
四、採收、包裝及貯存
1.採收:當木瓜表皮出現黃色條斑時,開始採收。
2.包裝:採收後產品應按質量等級分級、包裝。
3.貯存:保鮮處理後,轉運到12℃至14℃的貯庫中貯存。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實長圓形,個頭適中,果型端正,表皮光滑,潔淨新鮮,皮黃肉紅,果肉厚,肉質細嫩,氣味芳香,具有木瓜特有的濃鬱香氣。
2.理化指標:單果重500g至900g,總糖(以葡萄糖計)含量≥10.0%,維生素C含量≥60mg/100g。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附件2
利州紅慄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淺刺大板慄。
二、立地條件
海拔700至900m的平緩坡地,土壤質地為黃砂壤,pH值6.0至6.5,土層厚度≥60cm,土壤有機質含量≥1.5%,地勢背風向陽,光照充足。
三、栽培管理
1.苗木:選用品種純正、無檢疫性病蟲害的當地野生板慄幼樹為砧木進行嫁接繁殖。技改應在品種純正、無病蟲害的母樹上採集樹冠外圍或上部健壯一年生枝條作接穗。
2.整地:打窩規格為80cm×80cm×60cm,回填時將表土與施入的基肥拌勻填入窩內待栽。
3.定植:栽植時間11月中旬或翌年3月上旬。栽植株行距為4m×4m,栽植密度≤630株/公頃。
4.土肥管理:
(1)土壤管理:春初、秋冬各一次,深翻樹冠以內土壤,深挖擴穴,樹冠外圍清除雜草。
(2)施肥管理:每667㎡(畝)年施有機肥≥420kg。
5.栽植要求:按「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栽植技術要點栽植。
6.嫁接技術:
(1)嫁接前準備:一是嚴格選接穗,選擇已木質化、芽飽滿、無病蟲害的優良枝條作接穗。直徑0.6cm至0.8cm,保留芽2至4個,進行蠟封沙藏。二是嫁接改造前的秋冬季,選留樹高2至4m生長健壯的野生板慄作砧木,砍除過密植株以及其他雜樹,過稀時合理補植,每畝密度控制在44株。
(2)嫁接時期:春季3月中旬到4月上旬。
(3)嫁接方法:
①多頭高接:在保留原有較好的樹形骨架下,高接部位的枝粗不超過5cm,接完後疏除沒有嫁接的枝條。
②截幹低接:樹高3m以內的慄樹,在距地面0.7m至0.9m左右處,將慄樹鋸斷,削平斷面,接上1至2個接穗。
(4)嫁接後管理:當接穗發芽長到30cm以上時,解除綁帶。
7.整形修剪:可全年修剪,樹型為自然開心形。
8.花果管理:花期噴施3次葉面肥。
9.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汙染環境。
四、採收
慄苞由綠轉黃,自動開裂達30%,慄實呈紅褐色開始採收。全面成熟時擇晴日一次打淨慄苞。採收後進行挑選,剔除黴變、蟲蛀、風乾和開裂的果實,及時進行處理,地窖沙藏,沙含水率控制在8%至10%。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形整齊,長橢圓形,果殼紅褐色,色澤明亮,茸毛稀少,果肉糯性強,香甜可口。
2.理化指標:單粒重15克至18克,澱粉含量≤50%,蛋白質含量≥3%,脂肪含量≤1%,總糖含量≥14%。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附件3
利州香菇質量技術要求
一、菌種
森源2號等適宜保護區栽培的高產、優質香菇菌種。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800至1000m,背風向陽,靠近水源,相對平坦的半山腰,年日照時數1500小時以上,晝夜溫差≥8℃,空氣相對溼度≥60%,空氣清新,水質潔淨,周圍森林覆蓋率≥50%。
三、原料要求
段木栽培香菇選擇產區範圍內樹齡7至8年的殼鬥科青岡屬木材,段木直徑8至10cm。
四、栽培管理
1.段木製備:冬至後至次年立春前砍伐原木,乾燥20至30天,截成0.8至1m長的段木。
2.接種:
(1)條件:製成段木後14 天內,氣溫10℃至15℃無風晴天接種。
(2)密度:穴距8至10cm,行距4至6cm,穴深1.5至2cm。
(3)方法:用木屑種或木粒種接種法。
(4)發菌:接種後的菇木,及時堆放在避風向陽的環境裡,保溫保溼,避免陽光直射,發菌時間20至30天。
3.養菌:
(1)養菌:場地溫度控制在20℃至25℃,堆高≤1.2m。
(2)浸水催菇:浸泡水溫低於菇木溫度5℃至10℃,時間12至14小時。
(3)淋水催蕾:將浸水後的菇木呈「井」字形堆架2至3天後,以草蓆或塑料薄膜包蓋,乾燥法抑制菇木15至16天,將菇木架成「人」字形或覆瓦形,每天間隙淋噴8至12小時,持續3至4天,至菇蕾發生。
五、採收與加工
鮮香菇10月中旬至翌年4月採收。採收後置於烤篩或席片上,單層攤開。幹香菇烘乾脫水(含水量≤13%),加工、包裝。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柄短,菌蓋圓整肥厚,卷邊大,裂紋深,花紋自然,菌褶整齊,開傘度≤7,灰白色。
2.理化指標:水分≤13.0%,總糖≥48%,粗蛋白≥14%,粗纖維≤3.0%,灰分≤5.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附件4
先市醬油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
1.大豆:蛋白質含量40%至52%,符合國家關於大豆的標準規定。
2.水:產地範圍內的赤水河水或赤水河邊的井水,符合國家關於飲用水的標準規定。
3.井鹽:選用井鹽,符合國家關於食用鹽的標準規定。
二、生產工藝
1.工藝流程:浸泡→蒸煮→冷卻→拌粉→制曲→發酵→淋油→暴曬濃縮→調配→滅菌→灌裝。
2.關鍵控制環節:
(1)浸泡清洗:黃豆經篩選、水洗後浸泡,夏季3小時,冬季5個小時,以豆粒脹起無皺紋為度。
(2)蒸煮:將浸泡後的大豆入木甑內,90°C蒸煮12小時,燜12小時。
(3)冷卻攤涼:將蒸煮過的豆料攤放到料臺冷卻至33°C至 35°C,手感不發燙。
(4)拌粉:豆料與小麥粉按10:3拌勻,保持黃豆顆粒完整。
(5)制曲:將拌和好的豆料放到竹扁內均勻鋪開,利用曲室內天然菌群,33°C至35°C培養45小時以上,至豆料上長出白色菌絲,繼續保溫5天,逐漸呈綠黃色成曲。
(6)發酵:採用日曬夜露高鹽稀態發酵法,鹽水濃度控制在18%至20%,發酵周期為三年以上。
(7)淋油:採用自然浸出法取油。醬坯成熟後,先在敞口陶缸中放入「秋子」(竹編的過濾器),再將成熟坯料放在秋子的四周,加鹽水浸泡,然後將浸出的醬油反覆澆提(楠竹製成的舀取工具)在秋子內舀取衝淋,經過48小時浸泡後便可取醬油。
(8)曬露濃縮:將所取的生抽醬油,放入敞口大曬缸中,沉澱、暴曬3個月(一個三伏天)以上。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澤棕紅,體態澄清,濃鬱清香,醇和爽口,鹹甜適度,味道鮮美。
2.理化指標:
項目 | 指標 |
1.5 | |
0.8 | |
15 |
3.安全及其它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它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附件5
文縣綠茶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無性系迎霜、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品種有信陽種、鳩坑種、宜興種等適合保護區內種植的品種。
二、立地條件
海拔600m至1600m,土壤為黃棕壤,pH值4.5至5.5,有機質含量≥1%。
三、栽培技術
1.播種時間:採用雙行種植,每穴5至6粒種,出苗後定2至3株健壯苗。
2.茶苗栽植:茶苗栽植的最佳時間為3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
3.栽植密度:每667㎡(畝) ≤4500株。
4.定型修剪:輕修剪整平茶蓬,在每年春茶後或深秋進行。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汙染環境。
四、採摘分級
1.扁形綠茶採摘時間和標準:
(1)扁形綠茶特級:採摘時期為清明前初生單芽,要求芽頭肥壯,長1.5cm至2cm,色綠微黃,整齊均勻、新鮮。
(2)扁形綠茶一級:採摘時期為清明前後採摘的一芽一葉初展或開展,新鮮,長2cm至2.5cm,葉質柔軟,色綠微黃。
(3)扁形綠茶二級:採摘時期為穀雨前採摘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長度約2.5cm至3cm之間,色綠微黃。
2.捲曲形綠茶採摘時間和標準(採摘時間同扁形綠茶):
(1)捲曲形綠茶特級: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要求一芽一葉佔總量50%至60%。芽長於葉或芽葉等長,大小均勻一致,色澤鮮綠,芽葉完整,不得帶蒂。
(2)捲曲形綠茶一級:為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初展,要求一芽二葉佔40%至50%,芽葉等長,大小基本一致,色澤鮮豔,芽葉完整。
(3)捲曲形綠茶二級:為一芽二葉、一芽三葉或對夾二、三葉,要求一芽二葉佔30%至35%,色綠勻淨。
3.採摘方法:提手採,不應捋採或抓採,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淨。
五、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
(1)扁形綠茶:鮮葉分級→攤青→殺青→理條→做形(壓扁)→烘乾→包裝→入庫。
(2)捲曲綠茶:鮮葉分級→攤青→殺青→揉捻→解塊→理條→做形→烘乾→提香→包裝→入庫。
2.工藝要求:鮮葉攤涼6至8小時,攤放厚度≤5cm,鮮葉失水率控制在15%至20%之間。殺青投葉要均勻,應遵守「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拋悶結合,多拋少悶;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選擇不同的殺青工具、溫度和時間。做形時按照先高后低的原則調整溫度,進行理條、整形。扁茶炒乾鍋溫為70℃至80℃,手法是抖、搭、推、磨相結合。捲曲茶機械揉捻時,投葉量以殺青葉佔揉捻筒容積的85%為宜,掌握的原則是:輕—重—輕原則,即嫩葉輕壓輕揉,老葉重壓長揉,嫩葉冷揉,老葉溫揉。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扁形茶:外形扁平挺直,色澤翠綠油潤,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高,滋味甘醇、鮮爽,葉底細嫩明亮。
(2)捲曲茶:外形條索捲曲、細緊、勻整;不同級別茶葉色澤從翠綠到墨綠,;香氣高,從嫩慄到尚純;湯色從嫩綠明亮到黃綠,滋味醇;葉底從嫩綠明亮到黃綠。
2.理化指標:
7.0 | |
6.5 | |
38.0 | |
22.0 | |
16.0 | |
2.0 |
3.安全及其它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它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