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圖景背後的「時代之變」——來自吉林「黃金水稻帶」的豐收觀察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長春10月8日電 題:豐收圖景背後的「時代之變」——來自吉林「黃金水稻帶」的豐收觀察

  新華社記者 鄒聲文、劉碩

  金秋十月,位於「黃金水稻帶」的吉林省喜迎豐收,全省1200多萬畝水稻陸續開鐮。

  記者在吉林省水稻主產區走訪發現,連年豐收的喜人圖景背後,蘊藏著許多引人矚目的「時代之變」。

  從追求產量到提升質量

  蔡雪捧著剛收割的水稻站在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的稻田間(9月19日攝)。 金秋十月,位於「黃金水稻帶」的吉林省喜迎豐收,全省1200多萬畝水稻陸續開鐮。 記者在吉林省水稻主產區走訪發現,連年豐收的喜人圖景背後,蘊藏著許多引人矚目的「時代之變」。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父親那一輩人種稻,使勁用化肥、農藥,產量越高越好,一畝地恨不得打2000斤,有產量卻不掙錢。」輝南縣三和農場負責人國洪義說。

  幾年前,國洪義開始建農場,按照有機標準種了3000多畝稻田。「我們畝產雖然只有父親種地時的一半,但價格卻是原來的10多倍。」他說,「父親也從懷疑變成了服氣。」

  為了確保質量,國洪義每年都要請專門的質檢機構為自家的大米做質量檢測。「1粒米要經過384項檢測,品質有保證,自然可以賣出好價格。」

  不以產量論,但求品質高——這是記者採訪中聽到稻田「掌門人」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吉林省舒蘭市的一片稻田(9月1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舒蘭市寶龍倉米業的稻田裡,收割機在一邊閒置不用,10多名花錢僱來的農民在手工割稻。公司負責人姜濤指著稻田裡碼放整齊的稻垛說,有機水稻最好手工收割,因為稻穗可以在垛裡繼續「生長」20來天,大米口感更佳。

  「每名割稻工每天工資四五百元。成本高了,但是大米品質更好,能賣出更高的價格。」姜濤說。

  「吃飽不是問題,吃好才是關鍵。消費者更加重視產品的品質、安全、營養,水稻種植就會出現從片面追求產量到更加重視質量的轉變。」輝南縣農業局副局長李琴說,這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體現。

  從面朝土地到放眼市場

  在吉林省舒蘭市拍攝的稻田間的水稻(9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包裝分為布藝、柳條、竹木、塑料,顏色有紅、黃、綠、藍,規格有2斤、5斤、8斤、10斤……舒蘭市平安鎮永豐米業產品展示廳裡,同樣的稻花香大米卻有200多種規格、包裝。

  企業負責人曹洪峰說,僅僅是對包裝,客戶的需求也千差萬別,「只會種地而不琢磨市場,還真成不了好把式」。現在,他在傳統渠道銷售額達數億元,網絡銷售也快速增長,去年突破了500萬元。

  「農民長期不懂市場,價格被經銷商壓得很低。」孫有成說。10年前,長期在化工市場打拼的他投身水稻種植和大米加工,並為自己的大米註冊了商標。隨後,他背起家鄉的大米和電飯鍋,遠赴北上廣、雲貴川、珠三角,到處做飯給當地人嘗。

  「這樣,口碑一點點積累,銷路也慢慢打開。」孫有成說,現在自己的大米年銷量突破7萬噸,今年有可能突破10萬噸。

  舒蘭市合興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奚凱軍近年一直探索魚稻、蟹稻共生的種養模式。他說,稻田裡的魚、蟹其實沒有帶來多少效益,「但它們能促進水稻生長,更是優質大米的『代言人』,能幫助我們打開高端市場,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從人力勞作到科技發威

  在吉林省吉林市萬昌鎮,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9月1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作為現代農場的經營者,國洪義把父輩與自己進行種地比較:

  插秧,過去人工又累又慢,現在用自動高速插秧機,1臺頂幾十人;

  割稻,過去1個人1天只能割1畝,現在1臺收割機1天可以完成30多畝的收割、脫粒;

  植保,過去3000多畝地人工方式要50個人幹四五天,現在3名「飛手」和1臺無人機3天就能完成……

  改革開放以來,黑土地正經歷著從傳統耕作向現代農業的巨大轉變。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鎮,農民在運糧車上整理收穫的水稻(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我們把機械和科技元素融入土地,發展機械化和有機種植,不僅善待土地,也獲得更多效益。」長春市雙陽區馬場村黨總支書記李華靚說,現在全村萬畝稻田全程機械化作業,新探索的水稻與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也成功申報了專利。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來自國家的有力支持。輝南縣茂盛綠優米專業合作社秘書長王曉東說,購置播種、插秧、收割等機械都可以獲得一半以上政府補貼,政府還免費為合作社提供了除蟲性誘劑、有機肥等物資。

  「初算下來,我們得到的國家補貼總額有兩三百萬元。」王曉東說。

  從追求溫飽到築夢人生

  在吉林省舒蘭市,遊人在稻田間行走(9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4年前,年輕的蔡雪從上海飛回了家鄉舒蘭。擺在她面前的,從寫字樓裡的一張辦公桌換成了千畝稻田。創品牌、闖市場,引進新品種、嘗試新模式,4年來,蔡雪的「稻夢空間」越做越大。

  各式各樣的手工稻草人,鋪滿鮮花的稻田玻璃棧道,眾多城裡遊客專程來參觀留影……在搞好種植和銷售的基礎上,她大膽在稻田裡加入旅遊元素,使無邊的稻田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進一步提升了家鄉大米的形象。

  今年新米收穫後,輝南縣慶豐綠優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學義每天都會自豪地在朋友圈裡發布自家稻田的美麗風光,推介大米產品。

  此前,宋學義和妻子在上海打拼20多年,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是時間越久他就越想念家鄉和親人。4年前,他毅然結束在上海的生意,賣了房子,攜妻子回到家鄉種水稻。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鎮,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雖然出身農村,但他對地裡的事並不熟。從找師傅學種地,到參加政府組織的農業科技培訓班,宋學義的1300多畝水稻越種越好,產品銷路也越來越寬。

  「同樣種稻,以前是為了溫飽,現在是為了圓夢。」宋學義說,他已經把種稻當成了一項事業,這關係著夢想,也關係著情懷。

相關焦點

  • 一幅來自沽源縣土豆豐收的圖景
    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 王穎)溝壟耕作的沙地,碼垛成排的土豆,忙碌收菜的身影,構成了沽源縣草地山丘腳下最美的豐收圖景。豐收的土豆。承包地全部種土豆,有V7、興佳等品種,平均畝產5000-6000斤,預計豐收20多天,成熟的大土豆進入全國各地的批發市場,小的進入澱粉廠。九月中旬,正值土豆收穫期,梅先生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土豆收購都精細化了,村民們在採收的時候就要按照大小分裝不同的編織袋。」
  • 閩西大地,又是一派豐收圖景!
    新羅:大冬稻喜獲豐收 金秋九月豐收季!新羅區萬安鎮松洋村水稻種植基地,伴著機器的轟鳴聲,收割機正忙著搶收大冬稻。「今年我們萬安鎮大冬稻喜獲豐收,產量又比去年提高了,今年我們種植的品種是『中浙優8號』,一畝產量可以達到650公斤。」萬安公社糧食基地負責人楊永河告訴記者。
  • 明星水稻「綏粳18」再獲豐收
    黑龍江日報9月20日訊 金秋九月,如約而至的豐收季將豐收的喜悅遍撒龍江。9月19日上午,中國最大的香粳稻品種「綏粳18」的發祥地——綏化市北林區舉行大面積實收測產活動。上午8時,整裝待發的水稻收割機在眾位來賓的注視下開機啟動,徐徐開進測產地點位於北林區秦家鎮的綏化盛昌種子繁育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按照GPS定位劃出的田壟開始收割,不到半小時,3個點共計4畝水稻就採收完畢,現場脫粒稱重。「我宣布:『綏粳18』秦家鎮大面積實收測產結果為9012.8公斤,折合畝產600.8公斤。」
  • 微風撫稻浪 水稻喜豐收
    微風撫稻浪 水稻喜豐收 2020-10-20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稻花香裡說豐年:吉林市水稻迎來連續第12個豐收年
    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波浪,一派豐收在望 (劉源源 攝)  央廣網吉林9月22日消息(記者劉源源)金秋時節,我國商品糧大省吉林省水稻產區吉林市大荒地村,萬頃稻田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波浪,一派豐收在望。  今年,吉林市的主栽品種水稻,迎來了連續第12個豐收年。當地人用流傳千年的習俗——祭祀神農儀式,來迎接豐收。  19日上午九點,隨著一聲開鐮的號令,大荒地村71歲的農民喬明儒揮動手中鐮刀,割下了第一縷稻穗,並獻祭神農像前。隨後,上百臺收割機一齊開動,萬頃稻田機聲隆隆。這也拉開了吉林省水稻收割的序幕。
  • 豐收節裡曬豐收 張張笑臉迎小康|豐收|楊子亮|李成立|姜永新|水稻|...
    今年,合作社種植水稻面積超過了100公頃。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帶動農民增收,合作社積極與省農科所合作研發新品種。「今年我們種植的是『吉粳81』,這個品種產量高、抗癌率高、抗倒伏性強,預計今年水稻產量能達到160萬斤。」姜永新說,當地的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種植高品質水稻,產出的水稻口感香甜軟糯。
  • 用美食譜寫中國豐收的時代讚歌
    能趕上這樣的豐收年,再辛苦也高興。(蔣玉環的豐收喜悅)(等待豐收的千畝藕田)很多人知道千島湖的美味,但並不知道這裡還生產「黑色黃金」。秋季的開網豐收捕撈,就是將湖中的大魚撈出,為小魚的生長提供空間,繼續完成淨化水質的使命,保護生態的平衡。勞動人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也在與之和諧共生的過程中,得到了哺育和饋贈,勾畫出一幅和諧美好的生活畫卷。
  • 華北水稻豐收 喜開「第一鐮」
    ■水稻獲豐收。  本報訊(記者紅珊通訊員李連君呂瑞欣)9月17日,隨著水稻收割機的轟鳴聲,唐山曹妃甸區第一農場喜開2018年水稻豐收「第一鐮」,這也是華北水稻產區的「第一鐮」。  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之季,恰逢北方水稻的豐收季節。在曹妃甸區第一農場,水稻收割機在連片的稻田間穿梭,農工們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收割,忙碌的身影與金色的稻田交相呼應,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秋收圖。
  • 【收藏】14億中國人的豐收地圖
    圖/視覺中國 長江 孕育了一串珍珠般的大小糧倉 從「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 到「熟則天下倉廩皆滿」的長江中下遊平原 腰肢柔軟的水稻與水墨長江是絕配 而鋒芒畢露的小麥
  • 石泉池河良田村的黃金軟香米豐收了
    說起豐收,眼前總會浮現出鐮刀和草帽的影子,「唰唰」的割稻聲從早上響到傍晚,收工時農民們沿著田埂晃晃悠悠地將稻穀挑回家,翻曬打場子又是一陣忙活,一整個秋天人們仿佛都在豐收與疲憊中來回忙碌。如今,農民的雙手終於從田間解放出來,老漢們手中的鐮刀也正式「下崗」了!
  • 豐收啦!富硒水稻、機收玉米……南北各地搶收快收正當時
    在佳木斯,不僅綠色水稻佔總播種面積的六成,還首次運用複合微生物技術,為水稻噴施複合生物菌,實現了綠色水稻豐產豐收。 今年,吉林受三次颱風影響,為適時對已成熟農作物進行機械化搶收,吉林省安排省級資金,對具有收穫倒伏農作物性能的玉米收穫機和水稻收割機實行定額補貼,極大調動了農民減災自救積極性。
  • 特殊之年夏糧豐收背後的特殊之舉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題:特殊之年夏糧豐收背後的特殊之舉 新華社記者 麥田金黃、麥香陣陣,我國迎來今年第一茬糧食收穫季。截至16日,全國夏糧收穫已過九成。 「豐收已成定局!」日前,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河北省高碑店市大鋪村的一塊麥田裡高興地說:「夏糧豐收給國家糧食安全、老百姓端牢飯碗又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這是我國連續第17個夏糧豐收季。在人們習以為常的背後,是特殊之年的特殊舉措。 夏糧豐收增強應對風險挑戰底氣 麥浪翻滾糧歸倉。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蠶坊村,農民們正忙著麥田掃尾搶收,幾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麥地裡來來回回。
  • 九原區:唱農民豐收讚歌 瞰小康生活圖景
    金秋9月,又到了瓜果飄香的豐收時節。在九原區,3000畝水稻稻浪滾滾,豐收在望;各類蔬果綴滿枝頭,笑迎八方來客;一顆顆火紅的訂單番茄被履帶傳送上大卡車,如約運往外地;一棒棒頂著濃密穗子的鮮食玉米被拉到加工廠,然後銷往周邊城市……不論是黃河岸邊,還是青山腳下,九原區到處都是一派迎接豐收的忙碌景象。
  • 周溪:有機水稻豐收在即 人民群眾喜笑顏開
    近日,記者在周溪鄉大榜村柯家坪有機水稻種植基地看到,200餘畝有機水稻已進入成熟期,穗粒飽滿,豐收在即。其中40畝紅花米已完全成熟,當地農民正在緊張地收割中。      該鄉多山多梯田,是傳統的水稻之鄉。近年來,該鄉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己任,以堅守耕地紅線為抓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打造特色有機食品為突破,全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擴大有機水稻播種面積,不斷提升糧食產量和質量。
  • 美食唱響豐收之歌
    國慶期間,CCTV-10《味道》欄目推出10集特別節目《國慶節有味道·豐收中國》。欄目組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為觀眾呈現了一場450分鐘的中國豐收視覺盛宴,用美食譜寫了天道酬勤的中國豐收讚歌,全面展示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成果和大地豐收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很多人知道千島湖的美味,但並不知道這裡還生產「黑色黃金」。
  • 立秋|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
    >8月的你像個全身裹著青皮外衣的仙子像個羞怯嫻靜未出閣的姑娘青澀中帶著稚嫩的甘甜掛滿枝頭,預示著又一年的大豐收金秋十月,滿城盡帶黃金桔的景象你會為「他」著之著迷南豐是馳名中外的蜜桔之鄉,如今,全縣形成了以南豐蜜桔為主
  • 「貢米小鎮」豐收有料
    通過和企業合作,現在我承包了110畝稻田,正逢今年豐收,每畝產量估計在1000斤,收入能達到10萬元。」有著「貢米小鎮」美譽的通化縣西江鎮又獲豐收了,太平村的稻米種植戶王國立看著田裡忙碌的收割機,給記者細算了他從過去到現在的增收帳。西江鎮有稻田2.3萬畝,這裡降水充足,土質肥沃,為綠色、有機水稻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禮讚豐收共享喜悅!濟南歷城區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
    魯網9月24日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伴著「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鼓點,歷城區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農產品展銷會在港溝街道蘆南村正式開幕。物阜民豐,千年祈願,又到瓜果飄香、五穀豐登、原野金黃的豐收季。從蘆南雲臺山下的郊野公園到冶河村的核桃果園,豐收的喜悅在歷城區港溝街道各地鋪灑開來。更優秀的農業結構、更綠色的生產方式、更高質量的農業產品,這些呈現出一片「稻花香裡說豐年」、「碩果纍纍掛枝頭」的豐收景象,構成了豐收節的深厚底蘊。
  • 十月豐收季,田間收割忙
    10月1日,天氣晴好,村民們已經早早來到農田裡,農機手駕駛大型收割機,轟隆隆作響,整個田間一片收割水稻的繁忙景象。他們搶抓時間,全力收割水稻,確保「顆粒歸倉」。哈拉毛都鎮黨委政府積極主動作為,搶抓節日窗口期,採取有效措施,引導群眾全力以赴進行收割。
  • 豐收中國萬裡行之雲南勐海丨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小葉子大產業
    走遍神州,直播全國,為三農點讚,讓豐收霸屏!由農業農村部指導,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策劃並推出的大型記者採風直播活動——「豐收中國萬裡行大型公益宣推活動」持續為您報導。6月18日,農視網記者繼續行進,抵達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被譽為「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的勐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