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頂》說文解字

2020-12-16 紅講文化

人們常說「醍醐灌頂」,「醍醐」是什麼東西。

有一個很常見的成語叫「醍醐灌頂」,形容一個人突然明白了什麼,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意思差不多。「醍醐灌頂」這個成語人人都會用,但要問「醍醐」是什麼東西,估計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那麼「醍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醍醐有三個意思,一是美酒,二是從奶酪裡精煉出來的油,三是佛性。表面上看這三個意思毫不相關,但其實它們關係密切,一環扣一環。「醍醐」這兩個字雖然生僻,但它

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酉字旁。在甲骨文裡,「酉」字的字形就是在一口大缸裡加上液體,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酒罈子。「酒」這個字就是水+酉。所以說,如果一個字是酉字旁,它多半跟酒、酒罈有關,比方說釀、酗、酥、醬。

而「醍醐」兩個字都是酉字旁,可以確定也和酒有關。但這兩個字的出現時間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很早的古書就有「醍」,但很晚之後才出現「醐」。「醍」的意思就是酒,而且主要指古代的一種紅酒。《周禮·酒正》篇記載了先秦時代釀酒業的發展,裡面記錄了古代的五種酒,按照清濁排序,「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這五種齊就是五種酒,一號泛齊是最濁的一種酒,二號醴齊清濁相交,三號盎齊是白酒,四號醍齊是是紅酒或者黃酒,五號沈齊是清酒,是裡面最清的一種。所以「醍」就是古代的一種酒,出現的時間非常早。而「醐」就很特殊了,在「醍」字誕生的年代,並沒有「醐」這個字,中國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裡都查不到這個字,而直到南北朝的古書裡才記載了這個字,而且它只有唯一的意思:醍醐。今天的《現代漢語詞典》也是,如果你去查「醐」這個字,它會告訴你——請參考詞條「醍~」。

南北朝的史書裡最早出現了「醍醐」,是一種絕世美食,就是指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這個東西最早不是我們漢族人發明的,而是周邊一些少數民族。《魏書·西域列傳》裡就記載,西域的悅般國有個風俗,每個人都要把頭髮剪成和眉毛平齊,然後在頭髮上塗上醍醐,一頭秀髮閃閃發光。可以看出悅般國人很有創造力,把奶油當啫喱水用。

醍醐因為是精煉出來的油,所以它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古書記載說:「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佛經《大般涅盤經》記載:「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不管怎麼提煉吧,總之是個高精度的複雜工程,只有經過了這些繁瑣的過程,才可能提煉出醍醐這種絕世美味。正是因為醍醐的這個特性,它又有了第三個意思——佛性。

南北朝到唐代是佛教在中國迅猛壯大的時代,很多佛經傳入中國需要翻譯。其中梵文裡有個詞叫「mandala」,音譯為「曼陀羅」,但光音譯不夠,還需要一個漢語詞彙來意譯。mandala的意思是一切聖賢、一切功德的聚合之處,佛教裡引申為本質、精髓、佛性。而不管是本質、精髓還是佛性,都不是表面的東西,需要長時間的挖掘、修行、領悟才可以得到。唐朝僧人在翻譯mandala的時候,發現有一個東西和mandala要表達的意思特別吻合,這個東西就是醍醐,因為領悟佛本和製造醍醐一樣難。

這麼一來,醍醐作為一個對梵語的翻譯詞,就有了第三個意思——佛性。而「醍醐灌頂」也是建立在這個佛教含義之上,意思是佛學的真諦好像突然降臨到了頭上,一下子都明白了。這個成語第一次出現是在《維摩詰經講經文》裡:「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這就是「醍醐」的意思,它原先指一種酒,後來指奶酪精煉出來的一種美食,再因為它的精煉程序複雜而代指佛性。這三個意思看起來不相關,實際上是一環扣一環的。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家庭E課堂(13):「春」天的生機
    《說文解字》家庭E課堂(13):「春」天的生機 2020-12-21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說文解字》第39課:曹植《七步詩》裡的「萁」指的是什麼?
    有朋友從後臺留言,說《說文解字》系列文章純屬八股文,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只是回復他:「這一類文章你怎麼會看成是八股文呢?」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 生僻字——「醍醐灌頂」
    成語故事醍醐灌頂醍醐灌頂:讀音(tí hú guàn dǐng),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維摩詰大居士)聞名已如甘露入心,和他共語,即如醍醐灌頂一般,能獲得大智慧。比喻此大居士功德無上,智慧圓滿,辯才無礙。如維摩詰所說經中所說: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諮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裡的「掃帚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2課,講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這個字有四個讀音,(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wěi。給的解釋是「艸也」,顯然,它就是一種草,具體什麼草,沒有資料可以證實,只能暫時存疑。在《本草綱目.果部.芡實》部有:「(芡)其莖謂之蒍,亦為芟」。也就是說,蒍就是芡的莖。芡,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就是現在飯店裡說的「雞頭菜」杆,樣子如圖:
  • 《說文解字》第59課:「牽牛花」在古時候為什麼叫「惡菜」?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葍也。從艸。富聲」,也就是說,這個字就是下一個字「葍」的異體字,在下一個字「葍」的解釋中又說:「葍,也」,兩字互訓。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裡也說:「按:即葍之或體,方音稱謂微異耳。」只是不同地方人寫起來有微小的差異。它是指一種草,但它究竟是什麼草呢,沒有說。《廣韻》中說:「,雋,草名」,也沒有線索。
  • 關於酒的說文解字
    瀘易酒特約:酒文化與酒科學(1)  關於酒的說文解字  □本報評論員 康平      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酒文化被用於白酒營銷以後就走了樣,酒企酒商們發現發掘、收集編撰、牽強附會的酒故事已經無以復加,如「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 《說文解字》第17課: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玉都能稱做「璧」
    》沒有收錄的,今天就補充寫出來,《說文解字》有收錄的,就放在以後依照《說文解字》字序,輪到該字時再寫出。凡不是正常《說文》字序的,就以「補」字編號。今天補兩個字:補1、瓔。讀作yīng。《說文解字》裡沒有收錄這個字,瓔的意思是「似石的玉」,《玉篇.玉部》稱「石似玉也。」
  • 《說文解字》第66課:《紅樓夢》「吹散芰荷紅玉影」,芰是啥?
    我們偶爾會發現《說文解字》中有一處兩處的錯訛,這本是白璧微瑕,卻讓有一部分朋友從此認為《說文解字》不能當作經典來學習,這首先跟有些篆刻名家的說法有差異,比如:吾丘衍在《三十五舉》裡說:「凡習篆,《說文》為根本,能通《說文》,則寫不差,又當與《通釋》兼看。」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徧、徦、、後。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9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分別如圖: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咀,含味也。從口,且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含而味之。」咀的本義是品嘗,玩味。比如韓愈的《進學解》有句:「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優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
  • 《說文解字》第65課:這味著名中藥不同狀態藥性不同,名字也不同
    於是有人認為《說文解字》將字的音、形、義放在一起討論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這一套《說文解字》課程是打算將《說文解字》這本書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其目的並不是文字學範疇的,而閱讀對象也是文字愛好者,不是文字研究者。
  • 《說文解字》第78課:「遍插茱萸少一人」裡的茱萸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pí。給的解釋是:「艸也。一曰芘茮木。」「艸也」,是一句,說明這是一種草,但沒說明是什麼草,所以暫時存疑;「芘芣木」好說,《詩經.東門之枌》裡說:「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毛傳說:「荍,芘芣是也」。鄭玄箋註:「美如芘芣之花。」孔穎達疏引陸機的說法:「芘芣,一名荊葵」。芘芣就是錦葵,錦葵科。
  • 「醍醐灌頂」中的「醍醐」是什麼意思?
    「醍醐灌頂」是一個意會詞,它絕不是指用一桶「醍醐」從腦袋上直接澆下來,實際上在古代「醍醐」很難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澆」得起的。那麼「醍醐」到底是什麼呢?實際上它就是從酥酪中精煉出來的奶油。「醍醐灌頂」最常見的用法是佛教中用來比喻通過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生靈感,大徹大悟,從而除卻煩惱、身心清爽的感覺。那麼佛教又是怎麼跟「奶油」扯上關係的呢?這就要從「醍醐」二字講起。一、醍醐「醍」本是一種速釀的薄酒。《說文新附·酉部》說:「醍,清酒也。」
  • 《說文解字》第44課:萱草為什麼會被稱為「忘憂草」?
    說文解字540個部首,我們現在已經寫到「艸」部,這是《說文解字》第一篇之內轄字最多的一個部首,學習這一部的字,像神農識百草,又像在讀一部《本草綱目》,雖說沒有故事情節,但在這裡,自然界的各色各樣的植物會一個一個走到我們的眼前,讓我們了解它,審視它,知曉它的前生今世,這不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嗎?今天接著說文解字,每次6個字的進程,這次是這6個字:
  • 《說文解字》第27課:原來支票上用的大寫數字都來源於武則天
    《說文解字》釋作:「石之次玉黑色者。從玉久聲。《詩》曰:「貽我佩玖。」讀若芑。或曰若人句脊之句。」這個給的資料還算不少,形聲字,「玖」,就是比玉稍次的黑色美石。《詩經.王風.丘中有麻》有這樣的句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如果僅以這個意義來聯想,「玖」之所以用「久」作為聲旁,還有取「長久」的意項的緣故,把佩石給對方作為愛情的信物,以石或玉的堅貞純潔牢固,表示兩人的愛情的永恆。
  • 總說醍醐灌頂,這醍醐到底是個啥?為啥和尚那麼願意吃它?
    醍醐灌頂,透徹心脾,大徹大悟。每當僧侶們因高人點撥而透徹透悟之時,最愛用的形容詞,就是醍醐灌頂。仿佛那甘美的醍醐由頭頂貫徹全身。渾身上下五臟六腑,無不因醍醐的浸潤而變得清爽舒適。從前迷茫的問題,頃刻間因為醍醐的滋養而明白爽淨。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中,各部所列漢字的順序有什麼規律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2課,講《說文解字》「走」部的六個漢字,與上兩課一樣,這一課的六個漢字仍然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課程的連續性,我們也不能跳過這六個字不講,只好背字典一樣列出來,因為沒有各種典籍例子加以輔助,我們只好在解釋字義的同時加了一些我們自己的【猜想】,既是猜想,當然不見於任何典籍,只是我們的一點思考,學者通人莫笑。
  • 《說文解字》第301課:細說「律」字
    今天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彳」部的三個漢字:徛、<彳勻>、律。這三個字中,只有「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律」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徛。讀j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徛,舉脛有渡也。從彳,奇聲。」形聲字,所謂的舉脛有渡,指的是放在水中用以過河的石頭。一說渡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