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家庭結構」倒逼養老模式轉型

2020-12-19 環球網

原標題: 「421家庭結構」倒逼養老模式轉型

家庭規模不斷縮小使得養老功能迅速減弱,絕大多數老人依賴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挑戰,但也為「以老養老」模式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1對夫妻,4位父母,1個孩子,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421家庭結構」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越來越難以實現。同時,由於勞動力供應減少,養老服務從業人員不足,有錢買不到養老服務有可能成為未來養老面臨的窘境。

面對這種境況,通過二次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強化養老過程中老年人的主體意識和互助意識,廣西防城港市推進的「以老養老」商業模式試點將可能為中國應對老齡化提供新的思路。

6月20日,在防城港市舉行的「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服務業發展」學術研討會探討了中國面對的養老挑戰。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1242萬人,佔總人口的15.5%,我國已經處於深度老齡化程度。與此同時,老齡化程度仍在迅速加深,到2050年,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將高達31%。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家庭規模在持續減小,家庭戶平均人數從上世紀50年代的5.3人逐步下降到1990年的3.96、2010年的3.1、2012年的3.02人。

家庭規模不斷縮小使得養老功能迅速減弱,絕大多數老人依賴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挑戰,但也為「以老養老」模式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以老養老」模式基於細分老年群體,一方面通過對60歲至70歲低齡老年群體的人力資源進行二次開發,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和身心自理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老年自治社區,健康老人服務有病老人,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形成按健康程度和年齡階段分類的服務梯次,在老齡人口內部化解勞動服務需求,全面提升養老生活品質。

在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譚克儉看來,中國的養老模式正在處於劇烈的變革中,養老從維持基本生存向追求生活品質轉變,出現養老服務專業化、養老形式多元化、老年人主體化等新變化。巨大的養老需求需要大規模的養老產業支持,需要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集群、集團聯盟,打造一批養老知名品牌。而這正是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業欠缺的。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表示,各方各界應該轉變對老年人以及養老的傳統觀念。老年人不是被動接受贍養的弱勢群體,他們在身體素質、技能與消費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比如低齡老人的廣場舞熱、中國大媽的海外購物熱,就反映了老年人在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應根據個體差異為老年群體提供不同的養老服務。

考慮到生育政策造成的人口結構巨變等原因,中國人養老的真正挑戰並不在於財力的不足,而是在於缺乏一個可持續的、易複製的養老商業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以老養老」模式的嘗試將可以有效化解中國的養老困境,讓養老不再成為難題。

作為防城港市「以老養老」模式的核心工程,正在籌建中的銀族工程學院將於2015年12月建成,通過開展短期養生旅遊、終生教育培訓等服務實現老齡人群集聚,重塑過去消極、被動的養老觀念,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此外,「以老養老」試點還包括銀族養生園區和銀族互助社區配套工程,為老人提供醫療、健身、休閒等服務。這一模式如果能夠取得成功,有望在更廣範圍進行複製推廣。

相關焦點

  • 社會轉型視角下的家庭結構和代際居住模式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歷了快速的社會轉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從農業向工業、從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變遷和發展。社會轉型本身就意味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由此也帶來了人們價值觀念、心理結構等的深刻變化。家庭的規模、結構和居住方式隨之發生轉變,可能會削弱傳統的撫育、贍養等家庭功能。
  • 中國「421」家庭透視:獨生子女贍養父母面臨困境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已30多年,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漸邁入老年人行列,4位老人、一對夫妻加一個小孩的「421」家庭越來越多。在這種家庭模式下,青年人承受著怎樣的重擔?老年人又有哪些心理感受?怎樣應對和破解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壓力?近日,本報記者走進了部分「421」家庭。
  • 「豬周期」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公司+農戶 高端+特色 標準+規模「豬周期」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幾天前,四川高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來到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督查投資1.2億元的黑豬生態養殖基地時,要求全力確保一期工程今年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高金走「高端+特色」差異化發展之路只是我市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 中國家庭最穩定的經濟結構模式是哪一種?321、312、422、413!
    年輕人的家庭觀念相對比較單薄,一般成家後都選擇與父母分開生活,不再喜歡大家族生活模式。家庭再小,也是家,然而一個家庭,最需要的還是物質經濟基礎。現代家庭,由於各種經濟原因或觀念,大多數家庭會出現集中經濟結構模式:1、321模式,一對夫妻一個小孩,夫妻兩人上班,養育一個小孩。
  • 洛河鎮「畝產效益」評價倒逼石灰產業轉型升級
    洛河鎮抓住主要矛盾,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洛河實際的轉型之路———創建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把「畝產效益」和「單位能耗效益」作為重點評價指標,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排序,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企業集中,倒逼石灰產業轉型升級。這條路,發軔於現實之痛,順乎於時代之變。
  • 重點整治、節水減汙、獎勵先進 「水十條」多舉措倒逼經濟結構調整
    重點整治、節水減汙、獎勵先進 「水十條」多舉措倒逼經濟結構調整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4-17 11:37 來源: 中國政府網[主持人]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之下,怎麼樣用水環境保護來倒逼經濟結構的調整?在「水十條」當中提出了什麼樣的思路和方法呢?[吳舜澤]大家可能注意到,「水十條」的第一條講的就是全面控源,全面控源、節水減汙、轉型發展的就是你剛才講的這些內容。
  • 浙江打出轉型升級「倒逼拳」:天藍地綠水淨歸來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一打三整治」……為了更高標準和更有競爭力的綠水青山,2013年以來,浙江打出轉型升級「倒逼拳」,不斷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並通過環境倒逼促進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希冀找到更可持續的未來。
  • 江蘇崑山首創「離家不離村」農村養老模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不斷增多,原先的養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崑山市澱山湖鎮按照「就地養老」思路,引導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從散居農戶轉為集中居住,從而首創「離家不離村」農村新型養老模式。   崑山澱山湖鎮擁有25814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7556人,老齡化程度達到29.2%。
  • 領航精緻養老——威海創新養老模式打造宜居養老品牌
    探索嵌入式社區養老模式。引進、培養專業養老管理服務團隊,在社區內打造集全託、日間照料、上門送餐護理等功能於一體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87處、農村幸福院439處,城鄉助餐點500餘處,養老服務覆蓋100%城市社區和100%農村社區。打造融合式機構養老項目。
  • 溫州首創「智慧樂創園養老模式」
    社會老齡化嚴峻形勢可見一斑,傳統的家庭養老受到家庭小型化的嚴重衝擊,同時現有的養老服務模式難以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一種適合溫州乃至整個中國現實情況的養老模式呼之欲出——紅日·香舍苑東甌老人智慧樂創園。 東甌老人智慧樂創園由溫州三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浙江新易華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浙大下屬公司)、溫州金邸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資協定合作建立。
  • 吳玉韶:家庭、社區、機構和養老的關係
    吳玉韶說,家庭養老是基礎,不僅不能削弱,還要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社區養老服務是關鍵,要調整思路,共建共享,精準聚焦;機構養老是補充,要重點發展社區化、小型化、連鎖化,「三化」養老機構;居家、社區、機構三者將逐步融合發展,形成整體。    在談到居家養老時,吳玉韶把家庭比作根。
  • 黃埔成立智慧康養創新中心,開啟5G養老創新模式
    8月23日上午,「5G時代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市黃埔區舉行。「中國智慧家庭生態聯盟智慧健康養老創新中心」、「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標準化工作組大灣區工作站」正式揭牌。
  • 智能養老系統打造虛擬養老院,就在家門口養老
    虛擬養老院是指通過智能養老系統整合社會上養老相關有利資源,建立一個養老信息平臺,以「線上支付,線下服務」的形式為居家養老人員提供養老產品及配套服務。當養老家庭有服務需要時,撥一個電話給養老平臺,平臺便會根據需求委派專業護工上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同時對服務過程及質量進行監督。虛擬養老院利用高科技手段,真正實現了居家養老的專業化和閉環式管理的結合。
  • 嚴執法倒逼磚瓦窯場轉型升級
    記者昨日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該局以高壓態勢開展磚瓦窯場專項整治,嚴執法、促整改,倒逼磚瓦窯場轉型升級。目前,譙城區43家磚瓦窯場全部整改完成。市生態環境局通過專項整治、嚴管重罰,倒逼磚瓦窯場轉型升級,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雙贏。(文章來源:亳州晚報)
  • 延遲退休來了,「打工人」的養老模式會有什麼變化?會有更多選擇嗎?
    對於「打工人」來說,延遲退休的實施,把養老這個沉重而又現實的話題再次擺在面前。延遲退休後,養老怎麼辦?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還是需要了解為什麼要延遲退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國的人口預期壽命延長,生命周期發生了變化。據媒體報導,新中國成立時,人均預期壽命是40歲左右,而在2019年,已經達到77.3歲。
  • 東營市積極探索「物業+養老」模式,提升社區養老幸福感
    家住東營市鳳凰國際小區的趙大爺家裡熱鬧極了,2位養老護理員定時上門,包起了餃子,給家裡帶來了一絲煙火氣。69歲的趙大爺不必再煩憂衛生打掃和做飯問題,可以專心照顧老伴的身體。如今的東營市積極探索「物業+養老」服務模式,已在40個小區設立養老服務顧問處,努力實現居家養老服務「零」距離。「健康」和「貼心」的系列服務,點亮了老人們的社區生活,也為社區養老模式展示出更多美好可能。
  • 泰康之家楚園開業 「保險+養老社區+醫養服務」模式日趨成熟
    近期,國內多家壽險公司相繼宣布旗下有養老社區開工或正式投入運營,「保險+養老社區+醫養服務」悄然成為中國大中型壽險公司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險業務轉型給出的解決方案之一。在2019年即將結束之際,環球網記者受邀參觀了華中地區首個大規模、全功能、國際標準高平直醫養社區——泰康之家·楚園,該社區現已在武漢正式投入運營。
  • 百度「漫優選」機製成價值核心 倒逼莆系醫療轉型
    此次事件的爆發就是因為百度的「漫優選」機制發揮了作用,倒逼莆田系醫療機構轉型,百度推廣的「漫優選」機制才是該事件的關鍵點所在。對莆系醫療機構來說,「漫優選」機制倒逼其整體轉型,雖然較為被動,但是卻能使其實現長遠的發展。通過「漫優選」機制,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將現原形,庸醫和沒有正規行醫資格的人將不能混跡於醫療隊伍,可以有效提升蒲系醫療整體醫生水平。
  • 乳山銀灘盤活"半年閒"房產 轉型發展養生養老產業
    於是,乳山率先在全國探索解決房產閒置的市場化之路,積極引導房產轉型發展健康養生養老產業。   立足本地的資源和生態優勢,乳山提出以整合區域養生養老資源為抓手,以現有的房源為載體,以健康養生社區景區為依託,大力發展以醫療康復、安全食品、高端養老、溫泉療養、運動健身、婦幼保健等為主要內容的健康養生服務業,建設全國健康養生產業先行區和社區養老產業示範區。
  • 中國人壽總裁蘇恆軒:雙循環新格局為壽險轉型升級提供四大新機遇
    如果從保險的密度與保險的深度來看,我國壽險業仍處於初級的發展階段,但補償式的發展接近尾聲,三大難題正凸顯出壽險公司必須加快轉型。」  10月15日,在由中國銀行保險報主辦的「中國壽險業轉型峰會」上,中國人壽總裁蘇恆軒結合國壽實踐分享了對壽險公司轉型升級的觀點。他所指的三大難題包括傳統驅動紅利的消退、結構性矛盾以及新業態的衝擊,認為這三方面都將倒逼壽險公司加快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