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421家庭結構」倒逼養老模式轉型
家庭規模不斷縮小使得養老功能迅速減弱,絕大多數老人依賴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挑戰,但也為「以老養老」模式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1對夫妻,4位父母,1個孩子,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421家庭結構」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越來越難以實現。同時,由於勞動力供應減少,養老服務從業人員不足,有錢買不到養老服務有可能成為未來養老面臨的窘境。
面對這種境況,通過二次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強化養老過程中老年人的主體意識和互助意識,廣西防城港市推進的「以老養老」商業模式試點將可能為中國應對老齡化提供新的思路。
6月20日,在防城港市舉行的「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服務業發展」學術研討會探討了中國面對的養老挑戰。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1242萬人,佔總人口的15.5%,我國已經處於深度老齡化程度。與此同時,老齡化程度仍在迅速加深,到2050年,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將高達31%。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家庭規模在持續減小,家庭戶平均人數從上世紀50年代的5.3人逐步下降到1990年的3.96、2010年的3.1、2012年的3.02人。
家庭規模不斷縮小使得養老功能迅速減弱,絕大多數老人依賴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挑戰,但也為「以老養老」模式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以老養老」模式基於細分老年群體,一方面通過對60歲至70歲低齡老年群體的人力資源進行二次開發,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和身心自理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老年自治社區,健康老人服務有病老人,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形成按健康程度和年齡階段分類的服務梯次,在老齡人口內部化解勞動服務需求,全面提升養老生活品質。
在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譚克儉看來,中國的養老模式正在處於劇烈的變革中,養老從維持基本生存向追求生活品質轉變,出現養老服務專業化、養老形式多元化、老年人主體化等新變化。巨大的養老需求需要大規模的養老產業支持,需要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集群、集團聯盟,打造一批養老知名品牌。而這正是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業欠缺的。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表示,各方各界應該轉變對老年人以及養老的傳統觀念。老年人不是被動接受贍養的弱勢群體,他們在身體素質、技能與消費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比如低齡老人的廣場舞熱、中國大媽的海外購物熱,就反映了老年人在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應根據個體差異為老年群體提供不同的養老服務。
考慮到生育政策造成的人口結構巨變等原因,中國人養老的真正挑戰並不在於財力的不足,而是在於缺乏一個可持續的、易複製的養老商業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以老養老」模式的嘗試將可以有效化解中國的養老困境,讓養老不再成為難題。
作為防城港市「以老養老」模式的核心工程,正在籌建中的銀族工程學院將於2015年12月建成,通過開展短期養生旅遊、終生教育培訓等服務實現老齡人群集聚,重塑過去消極、被動的養老觀念,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此外,「以老養老」試點還包括銀族養生園區和銀族互助社區配套工程,為老人提供醫療、健身、休閒等服務。這一模式如果能夠取得成功,有望在更廣範圍進行複製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