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5:24:49 來源:阜陽日報
脫貧戶董賀飛因病致貧,如今在農場務工,負責薅草、澆水、打杈、上架等工作,日工資80元。「俺身體不好,外出打工沒人要。現在的這個活不重,每個...
五六輛大貨車一字排開,早早趕來的村民有的用剪刀鉸斷瓜藤,有的負責接瓜扛送,有的在裝車碼瓜……這是記者日前在阜陽市潁東區楊樓孜鎮王小莊村黑皮冬瓜種植基地看到的一幕豐收場景。
王小莊村地理位置偏遠,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66戶,「一麥一豆」是村民們沿襲多年的種植傳統。如何改變種植結構,帶領貧困戶和全村人致富?這是王小莊村「兩委」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深圳從事蔬菜批發生意的鄉親透露一個信息:黑皮冬瓜肉厚汁多口感好,市場俏銷,且價格有保證。經過考察,村黨總支書記董賀朋率先表態:變「一麥一大豆」為「一麥一冬瓜」。
董賀朋帶頭一吆喝,5名村民積極響應,成立了利之發家庭農場,流轉土地500畝,種起了黑皮冬瓜。2018年,黑皮冬瓜市場行情不錯,批發價從0.55元一斤漲到0.8元一斤。「遺憾的是當年的畝產量只有1萬斤,去掉工人工資、土地租金等,略有盈餘。」董賀朋回憶說,他們總結經驗後,一致認為得想辦法提高產量。
2019年初,董賀朋與楊樓孜鎮農經站科技員張德紅一起從河南請來技術專家,長期駐地指導,畝產量一下子竄到2萬斤。「按一斤0.5元的批發價算,畝均純收益6000元,比種植小麥和大豆高上好幾倍。」董賀朋說。
脫貧戶董賀飛因病致貧,如今在農場務工,負責薅草、澆水、打杈、上架等工作,日工資80元。「俺身體不好,外出打工沒人要。現在的這個活不重,每個月收入也穩定。」
在利之發家庭農場的幫助下,貧困戶郭興付學會了種植技術,使用農場提供的免費種子、化肥,走上種植黑皮冬瓜的增收路,「去年,十多畝冬瓜賣了十多萬元,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到30多畝。」
這兩年,通過開拓電商銷售渠道,王小莊村的黑皮冬瓜走進了「一畝田」等網絡平臺,與幾十家外地客商建立了合作關係,產品銷到廣東、上海、福建、浙江等地。
市場前景好,種植規模也逐年擴大。目前,王小莊黑皮冬瓜種植面積已達到1500畝,從業者達200人。今年初,該村又建設了4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選用「鐵心2號」冬瓜作為主要品種,每年春秋兩季種植,分別在6月、10月上市。
記者 宋玉潔 通訊員 武豔 王小軍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