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王琳/文 首席記者 袁曉強/圖 視頻 實習生 趙俊鴿/剪輯
核心提示:垃圾分類,對垃圾減量化與綠色發展不是小事兒,但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也不是新鮮事兒。從2000年在全國一些地方推行,到19年後仍然在一些試點城市推進緩慢,很多人對各種垃圾依然「傻傻分不清」。
誰都知道垃圾分類是好事,但從觀念認同到行動實施,從理解到支持到主動參與,仍有漫長過程。而即將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的鄭州又有哪些路要走?從「要我分」到「我要分」,鄭州該如何破解這道必考「難題」?
探究一:全國由點及面19年逐步推進,為何城市群眾獲得感不強?
早在2000年,全國垃圾分類工作就已啟動,由8個試點城市,到26個示範城市(區),再到46個重點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及面逐步推進。2017年鄭州也步入垃圾分類的「大軍」。2018年初,住建部印發通知,要求2018年3月底前,46個重點城市要出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曾有媒體報導,目前,全國總體的垃圾分類覆蓋範圍還很有限,一些城市仍停留在基礎層面,現行的46個重點城市僅佔全國城市數量的7%左右,同時這46個重點城市的進展不平衡,有的城市群眾在垃圾分類方面的獲得感並不強。
「知曉率低、投放準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是垃圾分類的三大『攔路虎』。」一位從事智慧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市民趙先生表示,垃圾不分類,眼下輕鬆,但長期的生態環境、土地資源成本不可估量,這種成本一定是全社會共擔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像垃圾分類這樣的公共政策歸根到底是一種有關發展的「核算」:怎樣的投入是有效的?怎樣的前後端分工才能產生「正效應」?怎樣能讓社會成本最低?這些都要經過實踐慢慢探索。
探究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鄭州還有哪些難題需要解決?
「您覺得在鄭州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主要面臨的困難是什麼?垃圾分類,您期望用哪種引導方式?」7月14日,記者把問題拋給了一位正將喝完的飲料杯扔進垃圾桶的女士。「提高大家垃圾分類的意識,之前大家已經習慣了放在一起丟掉,突然分開很不習慣,而且大家也不知道鄭州具體的分類標準」她回答到。
河南綠色中原環境保護協會綠蹤垃圾分類項目負責人匡潔坦言,從全國來看,鄭州推行垃圾分類是反應比較快的一撥,但分類試點數量上的增長與質量上的提高是不匹配的。垃圾分類不是「短平快」項目,它特別需要以認真務實的態度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垃圾問題的成因,從根源上釐清相互糾結的各種因素,才可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鄭州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王福深坦言,目前在鄭州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主要的問題和難題就是宣傳發動不到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需要提高,沒有普遍養成垃圾分類的意識。多數人還是按照「便利、隨意」的習慣隨意混合投放。其次,末端的處理能力也是實施好生活垃圾分類的基礎和關鍵。從分類投放、清運、處理等體系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真正的做到垃圾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鄭州市垃圾分類難題在於加快靜脈產業園建設。引進靜脈產業最好有責任人及明確的責任擔保。」匡潔建議,政府收取企業高額的擔保金,達不到承諾效果要認真進行責任追究與經濟處罰。
探究三: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是重點也是難點,將來如何提高?
「早上上班前扔垃圾時,每天都有穿綠馬甲的大爺提醒我垃圾要分類。剛開始總是記不住,沒有這個意識,被提醒的多了,現在都分類。」在記者幾天來的街採中,市民徐女士稱「被提醒」改變了她分類垃圾的習慣。
而在走訪中原區桐柏路191號院時,記者發現有個方法極受居民歡迎且效果明顯。「之前覺得垃圾分類挺麻煩的,主要是平時也沒時間,但是小區裡設置了這個類似桌遊的遊戲,陪孩子來玩,了解的多了,覺得還是挺有必要的,現在家裡的垃圾都是分類投放的。」居民李女士在陪女兒玩一款垃圾分類的投放遊戲時說道,稱現在女兒學校也在提倡垃圾分類,6歲的女兒在家裡儼然是個小小監督員。
記者看到,這款遊戲的卡片畫的日常生活垃圾有幾十種,小朋友們把不同的垃圾分類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裡,遊戲結束他們就可以得到一些鉛筆、彩筆之類的文具作為獎品。
「推進垃圾分類還是要向市民做好宣傳普及吧,垃圾要怎麼分,分類後的垃圾最終去了哪裡、如何再利用,將起到哪些生態效應和環境效應,我們了解了這些之後,也會感覺自己的行為是有意義的,才會主動願意去做。」38歲的市民趙先生的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匡潔也表示,垃圾分類需要深入進行社會動員,開動所有的宣傳機器為垃圾分類「掃清障礙、開闢道路」。一個由眾人製造的問題必然要眾人動手才能解決。有前提、有機制、有說理、有辦法,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建立是分分鐘的事。
探究四:科技為垃圾分類「賦能」,成為破解難題的「新武器」
刷智慧卡、按下廢紙分類口的按鈕,將打包好的各種廢舊包裝紙投放入箱、自動稱重、積分入卡……今年62歲的老太太操作小區門口的智能可回收垃圾分類箱一氣呵成。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卡上剛剛又多了130多分。
「官方出一個APP我肯定會下載,不知道怎麼分類的時候,一輸入垃圾名字或者一上傳垃圾照片立馬顯示正確答案,如果再加上丟垃圾定時提醒功能就更好了。」市民武先生認為「好操作」是鄭州未來推行垃圾分類的關鍵。
智慧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運營商負責人武女士針對桐柏路191號院的垃圾分類向記者介紹,居民使用的「網際網路 垃圾回收"智能設備,每戶有一張智慧卡,丟垃圾時刷卡或掃碼開箱,分門別類地投放。智能垃圾桶會進行自動稱重,每次投放完後,居民的智慧卡中會有相應的積分,可以兌換生活日用品。後臺能夠詳細的統計到居民垃圾分類的各種數據,用戶垃圾分類情況、每月可回收垃圾分類總量、投放方式佔比、用戶參與度頻次分析、投放時間段分析等,甚至連用戶兌換禮品的偏好都一目了然。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已經越來越有技術含量。手機應用商店針對垃圾分類的各種APP、小程序等層出不窮並日益改進,讓很多面對垃圾分類不知所措的居民有了「標準答案」,並通過積分兌換等方式吸引居民主動參與。
據了解,多數地區目前在中端可通過大數據實現對垃圾品類、地點、數量的實時監控,在末端也可以讓垃圾流向及資源化利用了如指掌,網際網路+智能正在成為破解垃圾分類難題的一項「新武器」。
探究五:政策推行要給公眾留出適應空間,更要一鼓作氣、果斷堅決
對鄭州的垃圾分類會有什麼樣的新期待?
匡潔的回答只有六個字,「好好做,做得好。」她坦言,垃圾分類其實是背水一戰的一場硬仗,我們的資源環境負載都不容許這場硬仗失敗。它事關我們生態文明轉型是不是能夠成功。在垃圾分類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分子,無論是政府、企業、民眾、民間組織,都需要發揮各自優勢,為這場硬仗提供助力而不是阻力。
鄭州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提高廣大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完善相關法律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事實,意味著垃圾分類在我國已經被納入法制體系。各地推行垃圾分類最具威懾力的「武器」依然是罰款。鄭州也即將在今年的9月底出臺相關政策,但是罰款不是目的,只是為了引導民眾更好的執行垃圾分類。
一位多年從事政務工作的宋先生也積極表示,出臺政策雖然劃出一道硬槓槓,但立法的過程本身就是醞釀探討的過程,也是形成共識的過程。政策形成過程要有吸收接納,也要循序漸進,給公眾留出適應時間;但推進過程要一鼓作氣、果斷堅決,不能在反覆、猶疑中消磨公眾參與的熱情。像垃圾分類這樣大方向上看準了的事,形成共識後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操作層面務實地展開。
點擊查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