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長徵走過的若爾蓋縣—— 紅色草地上的「加減法」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雨雪過後的若爾蓋大草原河水猛漲,不少低洼處積滿了水,遠遠望去,仿佛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水草沼澤地。「這裡生態環境好,來年的藏家樂更有盼頭。」坐在漂亮的藏式新屋門前,談及下一年的打算,66歲的牧民巴甲勁頭十足。

  10月13日,川報全媒體集群直播長徵路報導組來到若爾蓋大草原。大草原見證了紅軍長徵的堅韌與偉大,也注視著如今這方紅色熱土上的新理念、新變化、新發展。

  「紅色的草地」

  十大元帥九位走過這裡

  位於川西北高原的若爾蓋縣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天然草地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77.64%。據該縣史志辦副主任徐紹勇介紹,紅軍長徵過草地的艱難歷程大部分在若爾蓋縣境內,留下了著名的巴西會議會址、包座戰役舊址等革命遺蹟。

  巴甲住在若爾蓋縣班佑鄉班佑村,這裡是紅軍長徵過草地經過的第一個村寨。10月13日,班佑鄉213國道邊,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雄偉挺拔,當年紅軍長徵過草地時,近800名戰士長眠於班佑河畔。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皆由若爾蓋縣出川入甘,若爾蓋也是四川省境內紅軍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過的縣,開國「十大元帥」中有九位從此經過。

  生態加減法

  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飛來

  10月13日,溼地保護員莫郎在若爾蓋溼地核心區巡查時,又發現兩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這兩年,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溼地面積不斷擴大、水位持續提高,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飛來了。

  黑頸鶴數量增多,折射若爾蓋生態環境的改善。若爾蓋縣環保林業局副局長巴香告訴記者,2009年若爾蓋溼地內沙漠化土地面積近3萬公頃。這個被譽為「亞洲之腎」的溼地內,300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有200個以上一度完全消失。眾所周知的花湖,面積從318公頃減少到215公頃。

  自2011年國家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以來,若爾蓋縣開始大力實施以草定畜,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

  在班佑村當了20多年村支部書記的扎西說,目前,全村三分之一的草場被劃入禁牧草場,三分之一的草場推行草畜平衡。當地一些村寨還把限制牲畜數量納入村規民約,明確規定每人限養20頭犛牛。

  數據顯示,2011年,若爾蓋牲畜超載率為100.5%,2015年底,這一數據下降到28.3%。若爾蓋縣農牧水務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副主任李開章說,這相當於4年間,全縣減少了25萬多頭犛牛。

  為保護溼地,若爾蓋還做起更多「加法」——運用填溝、治沙、滅鼠、修建生態壩等方法,讓溼地面積進一步擴大。今年8月,若爾蓋溼地公園通過國家驗收,這是阿壩州首個國家級溼地公園,花湖的面積也增加到650公頃。

  產業加減法

  犛牛少了收入反倒增加

  長期以來,若爾蓋牧區以犛牛數量論英雄。如今,牧民的牲畜數量減少了,但實際上,很多人收入不減反增。

  李開章說,全縣牧區正在大力增設犛牛凍精改良點,加大畜種改良力度,優化畜群結構,改良後的犛牛產奶量達到過去的2-3倍;同時,通過鼓勵建設標準化牲畜暖棚、人工種草等方式,減少牲畜死亡率,提高牲畜出欄率,擴大養殖效益。

  巴甲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犛牛市場價每頭約3000元,原來養300頭,每年出欄20頭,毛收入6萬元;如今犛牛存欄量雖然只有200頭,但家裡多餘勞動力轉產搞騎馬旅遊和接待,一年就有5萬多元收入,禁牧的53公頃多草場,政府補助每年也有6000元。算下來,全家收入還增加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利用豐富的草場資源,班佑村率先成立興牧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開發了集騎馬、吃藏餐、住藏家於一體的旅遊接待。「合作社收入的20%用於村集體經濟,80%用於村民分紅。」扎西透露,去年全村有25萬元分紅,今年預計有70多萬元分紅,「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1萬元。」

  發展旅遊業,一方面減少當地畜牧業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切實提升牧民收入。若爾蓋縣旅遊發展局副局長尕瑪汪清介紹,國慶7天,若爾蓋各景點累計接待遊客86696人次,同比上升34.7%;旅遊收入7479.05萬元,同比上升33.4%。

  明年初,巴甲也準備讓大兒子阿讓開個藏家樂,讓遊客來吃酸奶和手抓肉,體驗草原藏家風情。「明年,會有更多遊客來看草原和溼地。」(川報全媒體集群直播長徵路報導組黃大海記者 徐中成 雷倢 阮長安 田為 發自若爾蓋)

相關焦點

  • 若爾蓋大草原,紅軍走過的草地
    今年休假從成都自駕經劍閣縣(劍門關)去了九寨溝。說實話,九寨溝景區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興趣,倒是返回成都經過若爾蓋大草原,給了我意想不到的收穫,認識了紅軍走過的草地。  中午,從九寨溝出發,沿著213國道向西往若爾蓋縣,沒想到一路都是美麗的草原,一問才知是若爾蓋大草原——紅軍走過的草地。
  • 若爾蓋:紅軍走出草地後的落腳與紮根
    巴西會議遺址位於若爾蓋縣東32公裡的班佑寺旁,原本是寺院的經堂。1935年9月紅軍離開後,一把大火將這裡燒毀,如今只留殘垣斷壁。(南方周末記者 滑璇/圖)因為傷病,他們沒能跟上紅軍北上的隊伍,在經歷九死一生之後,從漢人變成藏人,從戰場上的士兵變成草原、山林的一部分。當年這些「外人」的到來,為草原和山林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建起了第一所漢語小學,帶動了蔬菜的種植,現在盼望通過紅色旅遊脫貧致富。痛哭過後,21歲的羅永佑還是留了下來。
  • 紅軍跨過草地死亡陷阱 感人故事長留若爾蓋
            如果說長徵是一部歷史劇,過草地就是迎接勝利曙光前的英勇悲壯一幕。紅軍長徵曾經3次走過川西北的溼地草原,主要是若爾蓋地區的草地。草地天氣瞬息萬變,地面布滿泥潭水坑,稍有不慎便陷入深不見底的泥潭。
  • 沿若爾蓋溼地重溫紅軍長徵路
    為了緬懷先烈浴血奮戰的足跡,在「八一」建軍節前夕,我們從四川成都出發,沿著成阿公路,緊偎岷江,溯流而上,踏上了紅軍長徵走過的若尓蓋溼地草原。       盛夏7月,若爾蓋草原綠茵如毯,百花盛開,萬紫千紅。一望無際的大草地,中間星羅棋布地點綴著無數的小湖泊,碧藍奪目。草地中的小河如藤蔓般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聯起來,向黃河源頭倒流。
  • 趕不上部隊、回不去家鄉,過草地掉隊的紅軍,後來怎樣了?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蔣桂花編者按長徵時期,紅軍將士在若爾蓋草地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過草地時,不少紅軍因病因傷在若爾蓋掉隊,從此留了下來……作者蔣桂花是若爾蓋縣人,也是雪山草地黨史資深研究者。
  • 「爬雪山,過草地」,紅軍在長徵中走過的草地,如今現狀讓人心疼
    最近幾年,紅色旅遊十分火爆,特別是著名的萬裡長徵更是讓很多人十分感興趣,人們想要了解革命的先驅者們在那段歷程中經歷了什麼樣的艱辛,感受勝利的來之不易,關於長徵,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爬雪山,過草地」了,那麼那片曾經波瀾壯闊的草地,現在是什麼樣子的呢?相信你也很好奇。
  • 他們歷經苦難 我們收穫輝煌——追記翻雪山過草地犧牲的紅軍無名英雄
    新華社成都10月19日電 題:他們歷經苦難 我們收穫輝煌——追記翻雪山過草地犧牲的紅軍無名英雄  新華社記者惠小勇、童方  在紅軍長徵走出草地見到的第一個村子——四川省若爾蓋縣班佑村,有一座名為「勝利曙光」的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
  • 追不上部隊回不了家鄉,過草地掉隊的紅軍,後來咋樣了?
    長徵時期,紅軍將士在若爾蓋草地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過草地時,不少紅軍因病因傷在若爾蓋掉隊,從此留了下來……作者蔣桂花是若爾蓋縣人,也是雪山草地黨史資深研究者。她曾對若爾蓋草地農區的失散紅軍軍屬進行持續調查和幫扶工作,在調查和幫扶過程中,她曾聽說了長年生活在雪山草地的唯一一對紅軍夫婦徐國富、向金蘭的故事。
  • 當年紅軍長徵,爬雪山過草地,他們走過的草地如今變成了什麼樣子
    在我國的歷史上,尤其是在清朝時期,受到了西方勉強的殘酷侵略,後來又爆發了多次戰爭。所以我們能夠迎來今日的美好生活,離不開當初為了國家和人民英勇奮鬥的戰士們。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於當時我國犯了左傾錯誤,導致中央蘇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於是中央紅軍被迫開始長徵。
  • 心中有信仰 腳下有力量——紅軍過雪山草地啟示
    新華社成都8月1日電題:心中有信仰 腳下有力量——紅軍過雪山草地啟示新華社記者丁玫、周相吉、高健鈞「走到夾金山,伸手能摸天。」「沒過草地路,難知長徵苦。」紅軍長徵勝利80多年後,這些諺語仍在流傳。橫斷山脈雪山草地上,紅軍的足跡依然清晰。那深深的腳印,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地一路匯聚,譜寫出了紅軍長徵史上波瀾壯闊的篇章。這些足跡及其最終方向,更體現出信仰的力量。(小標題)「雪山低頭迎遠客」7月底的夾金山,雲霧繚繞,山腰森林茂密,山頂草甸翠綠。
  • 紅軍過草地的事跡催人落淚
    紅軍長徵行程25000裡,其中爬雪山行程2700裡,過草地行程600裡。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爬雪山、過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在萬人以上,無疑是人類軍事史上最悲壯的一次行軍。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 楊海濤昔日草原澤國變了模樣    紅軍長徵所走過的松潘草原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包括松潘、紅原、阿壩、若爾蓋等縣,縱橫600裡,面積約1.52萬平方公裡,海拔在3500米以上,全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
  • 無名英雄:在戰場上沒有倒下,卻死在雪山草地
    新華社記者惠小勇、童方在紅軍長徵走出草地見到的第一個村子——四川省若爾蓋縣班佑村,有一座名為「勝利曙光」的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為了紀念千辛萬苦走過草地卻犧牲在最後一刻的數百位紅軍戰士而建,這是紅軍長徵過草地有史料記載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
  • 紅軍長徵經過草地現沙化 300個湖泊乾涸200多個
    翻過高山,遠處開闊地帶的小縣城,就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爾蓋縣。若爾蓋縣和相鄰的紅原縣有片只有冷暖兩季且冷季漫長暖季短暫的高原泥炭溼地,就是當年紅軍長徵時經過的草地。  1935年8月,紅軍右路軍進入若爾蓋草地。據資料記載,「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驚心,紅軍戰士舉目望去,茫茫無邊的草原上籠罩著陰森迷濛的濃霧,很難辨別方向。
  • 見證紅軍長徵過草地的一隻水壺
    王加忠在長徵時攜帶的自製水壺(資料圖片)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中,收藏著一隻鐵皮製成的水壺,外形像一個橢圓形貝殼,壺嘴已經脫落。雖然水壺的材料普通、工藝簡陋,但它卻陪伴著紅軍戰士王加忠一起走過了茫茫的大草地,成為紅軍長徵過草地時生動的見證。    當年紅軍長徵過草地,無疑是一次極其悲壯的行軍——僅營以上幹部就壯烈犧牲了50名。當時草地上水流滯緩,河道曲折,淤積成大片沼澤地。但草地上的水有毒,如果誤飲毒水,輕者生病,重者則可能有致命的危險;如果傷口沾上毒水,就會大面積紅腫潰爛。
  • 專家訪談:過雪山草地為何成為紅軍的死亡行軍?
    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徵中走過的最艱難的路段。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黨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紅軍三大主力在兩年數次過雪山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至少在萬人以上。    「主要是由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嚴重的缺食少衣造成的。」
  • 5500名幹部爬雪山過草地 用心體會長徵永遠在路上
    來自阿壩州金川、小金、馬爾康3縣(市)的42名人才遞進班的年輕幹部,身穿紅軍服正在聆聽老師講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會議召開的歷史故事。「把他們帶到這裡上課,為了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和學習紅軍長徵精神。」帶隊的長徵幹部學院紀委書記李勁向四川新聞網記者介紹。「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年輕幹部們還將參加爬雪山過草地等體驗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學活動。
  • 紅軍長徵走在草原上,80多年過去了現在變成什麼了?
    ——馬克思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073字,閱讀約5分鐘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中國紅軍以非人的意志和不懈的鬥爭,翻越雪山,過草地,行程約2.5萬裡。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打敗國民黨數百個團。這一人類歷史上偉大奇蹟的背後,凝聚著無數人的鮮血,汗水和淚水。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早已是另一番景象。松潘草原往事原來,當時中國紅軍穿越的草原叫松潘草原。
  • 走進若爾蓋 馳騁中國最美麗的溼地草原
    ,是由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四縣組成,為中國五大草原之一,它宛如一塊鑲嵌在川西北邊界上瑰麗奪目的綠寶石。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曾多次通過這裡,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革命遺址,使草地聲名遠播海內外。獨特旖旎的自然風光,古樸多彩的民族風情交相輝映。
  • 李作鵬晚年坦言:當年紅軍過草地,如果沒有我,很難成功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十年的戰爭生涯中,兩萬五千裡的長徵應該是最艱苦的。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不得已進行戰略性轉移,也就是我們所熟識的長徵生涯。在艱苦卓絕的長徵歷程中,紅軍戰士們不僅要躲避敵人的追捕,還要忍受著惡劣的環境。他們爬雪山、過草地,當時草地也就是松潘到若爾蓋的一片大沼澤,晝夜溫差大,氣候變化無常,很多紅軍戰士都留在了這片草地上。除此之外,飢餓也是紅軍戰士面臨的重大問題。
  • 會寧:紅軍長徵勝利會師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
    7月19日上午,由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成員,來到會寧紅軍會師遺址園和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追尋當年紅軍足跡。甘肅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作為長徵的會合點,與出發點瑞金、轉折點遵義一道,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紅色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