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過後的若爾蓋大草原河水猛漲,不少低洼處積滿了水,遠遠望去,仿佛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水草沼澤地。「這裡生態環境好,來年的藏家樂更有盼頭。」坐在漂亮的藏式新屋門前,談及下一年的打算,66歲的牧民巴甲勁頭十足。
10月13日,川報全媒體集群直播長徵路報導組來到若爾蓋大草原。大草原見證了紅軍長徵的堅韌與偉大,也注視著如今這方紅色熱土上的新理念、新變化、新發展。
「紅色的草地」
十大元帥九位走過這裡
位於川西北高原的若爾蓋縣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天然草地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77.64%。據該縣史志辦副主任徐紹勇介紹,紅軍長徵過草地的艱難歷程大部分在若爾蓋縣境內,留下了著名的巴西會議會址、包座戰役舊址等革命遺蹟。
巴甲住在若爾蓋縣班佑鄉班佑村,這裡是紅軍長徵過草地經過的第一個村寨。10月13日,班佑鄉213國道邊,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雄偉挺拔,當年紅軍長徵過草地時,近800名戰士長眠於班佑河畔。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皆由若爾蓋縣出川入甘,若爾蓋也是四川省境內紅軍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過的縣,開國「十大元帥」中有九位從此經過。
生態加減法
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飛來
10月13日,溼地保護員莫郎在若爾蓋溼地核心區巡查時,又發現兩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這兩年,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溼地面積不斷擴大、水位持續提高,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飛來了。
黑頸鶴數量增多,折射若爾蓋生態環境的改善。若爾蓋縣環保林業局副局長巴香告訴記者,2009年若爾蓋溼地內沙漠化土地面積近3萬公頃。這個被譽為「亞洲之腎」的溼地內,300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有200個以上一度完全消失。眾所周知的花湖,面積從318公頃減少到215公頃。
自2011年國家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以來,若爾蓋縣開始大力實施以草定畜,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
在班佑村當了20多年村支部書記的扎西說,目前,全村三分之一的草場被劃入禁牧草場,三分之一的草場推行草畜平衡。當地一些村寨還把限制牲畜數量納入村規民約,明確規定每人限養20頭犛牛。
數據顯示,2011年,若爾蓋牲畜超載率為100.5%,2015年底,這一數據下降到28.3%。若爾蓋縣農牧水務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副主任李開章說,這相當於4年間,全縣減少了25萬多頭犛牛。
為保護溼地,若爾蓋還做起更多「加法」——運用填溝、治沙、滅鼠、修建生態壩等方法,讓溼地面積進一步擴大。今年8月,若爾蓋溼地公園通過國家驗收,這是阿壩州首個國家級溼地公園,花湖的面積也增加到650公頃。
產業加減法
犛牛少了收入反倒增加
長期以來,若爾蓋牧區以犛牛數量論英雄。如今,牧民的牲畜數量減少了,但實際上,很多人收入不減反增。
李開章說,全縣牧區正在大力增設犛牛凍精改良點,加大畜種改良力度,優化畜群結構,改良後的犛牛產奶量達到過去的2-3倍;同時,通過鼓勵建設標準化牲畜暖棚、人工種草等方式,減少牲畜死亡率,提高牲畜出欄率,擴大養殖效益。
巴甲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犛牛市場價每頭約3000元,原來養300頭,每年出欄20頭,毛收入6萬元;如今犛牛存欄量雖然只有200頭,但家裡多餘勞動力轉產搞騎馬旅遊和接待,一年就有5萬多元收入,禁牧的53公頃多草場,政府補助每年也有6000元。算下來,全家收入還增加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利用豐富的草場資源,班佑村率先成立興牧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開發了集騎馬、吃藏餐、住藏家於一體的旅遊接待。「合作社收入的20%用於村集體經濟,80%用於村民分紅。」扎西透露,去年全村有25萬元分紅,今年預計有70多萬元分紅,「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1萬元。」
發展旅遊業,一方面減少當地畜牧業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切實提升牧民收入。若爾蓋縣旅遊發展局副局長尕瑪汪清介紹,國慶7天,若爾蓋各景點累計接待遊客86696人次,同比上升34.7%;旅遊收入7479.05萬元,同比上升33.4%。
明年初,巴甲也準備讓大兒子阿讓開個藏家樂,讓遊客來吃酸奶和手抓肉,體驗草原藏家風情。「明年,會有更多遊客來看草原和溼地。」(川報全媒體集群直播長徵路報導組黃大海記者 徐中成 雷倢 阮長安 田為 發自若爾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