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書蟲媽媽
「家有幼兒,如有定時炸彈,隨時有引爆的可能」,這是在一個媽媽群看到的經典語句。細想一下,確實說得挺有道理的,很多寶寶周歲後會走路了,什麼地方都想去,什麼東西都充滿好奇,伸手摸一摸,因而面臨的危險會更多。
豆豆一歲八個月了,剛學會了走路沒多久,小傢伙對家裡的一切都好奇,一天到晚像個「探險家」一樣,在家裡的各個角落東竄西竄,爬上爬下的,稍微不注意,肯定有事情發生。
這天,豆豆奶奶在廚房忙碌,剛剛把湯裝在湯盤裡,轉身去炒菜,忽然聽到身後「哇」的大哭聲。豆豆奶奶轉過去一看,原是豆豆不知什麼時候跑進了廚房,把小手放進了湯盤裡,已經燙傷,在那兒疼得直哭。
這可把豆豆奶奶嚇壞了,趕緊抱起豆豆,對豆豆媽媽說:「快、快、快拿醬油來,寶寶的手燙傷了,給他抹些醬油不留疤。」正在家裡辦公的豆豆媽聽到叫聲,趕緊跑出來,抱過已經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豆豆,對奶奶說:"媽,燙傷不能抹醬油,醬油不僅不能治療燙傷,塗到傷口上後還會影響醫生對傷情的診斷,而且醬油中還存在大量細菌,很容易加重感染。」
說完,豆豆媽抱著孩子跑進了洗手間,打開水龍頭,讓冷水直接衝在豆豆的手上,大約持續衝了15分鐘後,用乾淨的紗布蓋在受傷的手上後,就帶著豆豆到醫院進行進一步處理。醫生給豆豆檢查後,告訴豆豆媽媽,因為燙傷時,及時處理方法做得好,孩子燙傷程度並不是很嚴重,稍做處理後,回去好好護理就可以了。聽醫生這麼一說,豆豆媽終於放心了。
孩子天生好動,而且自我防護意識不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預防孩子被燙傷呢?
家有好動的寶寶,不管在客廳,廚房、茶水間、浴室對一個學會了走路,正處在探索期幼兒來說,處處都潛藏著危機,父母一定要多多注意做了預防工作。如何做好預防呢?做好以下幾點很關鍵:
做好廚房安全在幼兒期的寶寶,大多數都會對廚房裡的飯勺、鏟子、各種各樣的鍋、水壺非常感興趣。對他們來說,到廚房裡玩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摘摘菜,打開櫥櫃,拿起鏟子,敲敲飯碗,碟子,是多麼新奇又有趣。可是,這對於寶寶來說,廚房卻是個高危地帶,隨時都有可能被熱水、熱湯等燙傷。所以,爸爸媽媽做飯菜時,不要讓孩子在身邊玩耍。
做好餐桌安全到了一歲後,很多寶寶都會在餐桌上同家人一起用餐,這時,爸爸媽媽要做好餐桌安全。寶寶同家人在餐桌上吃飯時,熱粥、熱湯等熱飯要放到遠離寶寶的地方,不能把盛有熱湯、熱粥的鍋放在餐廳的地上。同時,家裡的任何熱的食物,都不要放在低矮的桌子上,以及桌子的邊緣處。吃飯的桌子儘量不要鋪桌布,以防寶寶在玩的時候,不小心,拉扯桌布而發生意外。
做好浴室安全浴室也是一個意外多發的地方,平時,應該把浴室的門關起來,別讓寶寶獨自走進浴室。給寶寶放水洗澡時,要先放冷水進浴盆,再放熱水;在寶寶進入浴盆前,媽媽要用溫度計測量好溫度,如果家裡沒有溫度計的時候,媽媽要用肘部或腕部試水溫不燙為好。同時,還要讓孩子遠離熱水龍頭,別讓寶寶亂碰水龍頭。
如果爸爸媽媽做好這麼多防護措施,孩子還是不幸燙傷了,怎麼辦呢?爸媽要牢記5個字:衝、脫、泡、蓋、送。醫生提醒:這五步才是處理燙傷的正確方法。
①正確衝水
寶寶一旦不幸燙傷了,家人首先要抱孩子到水龍頭下,打開涼水衝洗被燙傷的部位,持續衝洗10分鐘以上,但水流不要太急,達到局部降溫的目的。
②正確脫衣服
如果寶寶燙傷的部位有衣物,將衣服充分泡溼後再小心脫去衣物;可以用剪刀剪開衣服或者暫時保留粘連部分,儘量避免將水泡弄破。
③正確泡冷水
寶寶燙傷的部位,要直接放在冷水中持續浸泡10~30分鐘左右,可以起到迅速降溫減輕燒傷程度,清潔傷面和止痛。
④正確蓋傷口
泡好後用幹的繃帶或乾淨無菌紗布輕輕蓋在燙傷的部位並固定好,這是為了避免被燙傷的傷口發生感染。
⑤快速送去處理
如果寶寶燙傷的地方比較嚴重,給寶寶蓋好傷口後,要及時送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處理。
溫馨提示:寶寶燙傷後,家長千萬不要在燙傷的表面塗塗抹醬油、黃醬、食用鹼水、炭灰、牙膏等物。這樣亂塗東西對燙傷處理沒有任何好處,一方面這些東西會弄髒創傷面,引起感染,另一方面塗的東西如果帶有顏色、難以清洗,會影響後醫生的傷勢判斷和處理。
小書蟲媽媽溫馨提示:
育兒無小事,父母是孩子的保護傘,在日常生活中,有諸多的危險因素存在,需要父母這把「保護傘」做好做強,讓孩子遠離危險。
小書蟲媽媽,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早教老師,多平臺原創優質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