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釣浮法
釣浮法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因為它包括的釣法比較多,只要能達到釣浮的目的,都是能稱作是釣浮法的。
1、針對魚情
釣浮法主要是針對離底的魚類,或者原本就生活在中體中上層的魚類,一般魚類離底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水底的各方麵條件不適合它們的生存,比如醬層的水底,會出現水質惡化的情況。還有就是離底水層的水溫或者水體的溶氧量比較適合,比如:夏季的傍晚,水體的散熱肯定是從淺水的地方開始的,那麼相應地,魚就會遊到淺水的地方納涼或者進食,此時魚層就會發生改變。
2、具體方法
方法一:定點釣浮法
由於我們現在大部分的釣友都會使用臺釣法來做釣,那麼就可以在原有釣底的基礎上稍微加以改變就可以進行釣浮了。
首先,就是把浮漂座往下拉,等於是重新來調漂了,修剪鉛皮,調高目,這裡的高目是根據餌料的比重來的。比如:單餌能壓兩目,那麼雙餌就壓四目,如果想釣兩目,那麼所需調的目數就在六目,才能順利實現。
當然,前提就是每次所使用的餌重是一樣的,才能保證每次的釣目是一樣的。但是人為的製作餌不可能都是那麼準確的,所以在調的時候,儘量多留一兩目,這樣即使餌團大一點也不至於釣目沉入水中看不到了。
此種方法主要是在定層做釣的時候比較好用,但是前提是要正確確定魚層,要不然只能上下移動浮漂座,來搜索魚層。但是釣水皮的話就不怎麼好用了,因為立漂的長度限制了。
方法二:飛鉛釣法
飛鉛釣法,原本是源於黑坑中使用的一種釣法,由於拋投的頻率過快或者是散炮作用太大,而魚口又好,導致魚層集體上浮到水皮,或者上層來。此時如果不想去釣底層,不想費時間把魚壓下去的話,就可以使用飛鉛釣法來釣位於上層的浮魚了。
具體的方法也是很簡單,就是在原有的釣底的基礎上,把鉛皮座往上拉個10公分左右就可以了,如果魚的警惕性比較高的話,那麼可以適當往上面再拉5公分即可。飛鉛的主要魚口還是在於截口魚,所以使用的浮漂總體長度不需要太長,漂尾和漂腳長度一致的棗核型浮漂,這樣翻身快,站立穩定,能第一時間反應出截口的信號。
飛鉛釣法主要在於看漂,當不確定的信號時,最好還是放棄,不然極大可能會造成錨魚的現象,不管魚跑還是沒跑,都會驚動窩裡的其它魚,最終影響聚魚甚至是炸窩的發生。
二、行程釣法
顧名思義,行程釣法就是釣行程,這裡的形成就是鉤餌從入水的時候到沉入水底的時候,這一段時間內,鉤餌所運動的軌跡就是它的行程了。
1、針對魚情
有時候,不管是天氣還是水情,變化都是轉瞬即逝的,有時候我們明明上魚上的很好,但是下一桿就沒了動靜,很大的原因就是魚情發生了變化,而且還在不斷的改變。這樣的魚情,我們釣浮或者釣底都是沒辦法釣好每一桿的。有時候可能會遇到截口,但是因為時間有限,沒能抓住,錯失魚口。
2、具體方法
行程釣法其實也簡單,還是在原來臺釣釣底的基礎上,將鉛皮座及上下的太空豆一起整體上移,距離浮漂座一個浮漂的距離,不用太靠近浮漂座就是為了防止主線和浮漂發生纏繞。其作用的原理就是,在拋滿竿的時候,鉤餌從入水的時候,就開始慢慢下落,由於去掉了鉛皮座的重量,此時子線的長度和鐘擺的直徑得到了最大的延伸。會經過每個水層,對於全水層的魚都具有做釣的效果,而且由於下降速度變慢了,魚在截口的時候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咬鉤,我們也有更多的機會抓截口。
行程釣法就是以變應變的一種釣法,優勢在於全方位的自動下落搜索,也可以通過更加輕質的餌料,來進一步降低下落速度。不足的地方可能就是搜索的時間太長了,每次的拋竿都會是一次重新的開始。
三、拖杆釣法
拖杆釣法,是使用魚竿將鉤餌在水面或者水的上層,進行拖動,以釣取浮頭的魚的一種釣法。可以使用臺釣竿,但是其在浮漂,子線上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最好是使用七星漂的線組。
1、針對魚情
上面也說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魚成群結隊地浮在水面上,進行覓食活動,有時還能聽到咂嘴的聲音,而且魚群還會不斷地遊動,所以以上的定點釣位釣法就不怎麼適合了,此時拖杆釣法就能用上了。
2、具體方法
線將七星漂的浮子全部下拉到離魚鉤最近的地方,通過修剪鉛皮,使得浮子全部漂浮在水面上,為的就是能釣水皮極限淺的位置。然後將鉤餌放在魚群的周圍,進行逗釣,或者拖釣,引起魚的注意,從而釣到魚。
需要注意的是,此種釣法在餌料的選擇上要輕質化,紅蟲是最好的選擇,為了防止多次拋投紅蟲的掉落,選擇捆紅蟲法優於扎紅蟲法,如果沒有紅蟲的話可以用蚯蚓來替代的。
除了逗釣之外,走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魚在移動,所以魚在哪我們就要在哪。發現魚群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注意隱蔽,不能讓它們發現了。還有就是在中魚的時候,要慢慢往魚群外圍拉,就是防止出現炸窩的情況。
最後總結
所以,當魚層變化太大,變化太突然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丟失魚層所在位置的信號,但是可以通過釣浮法,行程釣法以及拖杆釣法,來找到位於水面,水中層,甚至是全水層的魚。當然,釣無定法,這三種方法完全可以互相結合使用的,只要有效果,都是好的方法。
我是大別山小農人,本次的分享就到這裡,有不對的地方也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