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瓊式月餅」讓世人感受文化中秋

2020-12-25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南國都市報記者 陳清華

  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頒布的新版GB/T19855-2015《月餅》標準,於去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標準中對蓮蓉月餅的蓮蓉含量、水果類月餅的水果含量都做了明確要求。月餅新國標迎來「首秀」。記者對比發現,2015版月餅標準對月餅的類別做了更詳細的劃分。派式特色分類則新增了「瓊式月餅」、「潮式月餅等六種分類。

  本期「史事」版咱們就來聊聊「瓊式月餅」。

  中秋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周禮》已有「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談到中秋,首先讓人聯想到的便是月餅。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共享天倫之樂,它代表的是老百姓最樸素的吉祥團圓的願望。這也就是為什麼蘇軾在丙辰中秋,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樣的詞句來懷念弟弟子由。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月餅的風味因地各異,但對於在海南工作和生活的人來說,最值得稱道的當屬「瓊式月餅」了,因為那不僅僅是月餅,也是鄉土的記憶。

  有對傳統的堅守,也有對健康食材的創新

  要說月餅的風味,能數得上來的有「潮式月餅」、「滇式月餅」、「晉式月餅」、「瓊式月餅」、「臺式月餅」和「哈式月餅」等。

  什麼叫「瓊式月餅」?顧名思義,「瓊」是海南的簡稱,「瓊式月餅」源自海南,既借鑑了廣式的糖漿皮,又吸收了蘇式的酥皮,博採眾長,創出本土「瓊式月餅」。其獨特工藝,令專家驚詫。「瓊式月餅」的特點是:軟而不韌,酥而不脆,「拿不膩手、吃不甜喉」,用海南本地餅師的行話說,就是:「蘇點南來生瓊月。」

  「瓊式月餅」,選用椰蓉、豆沙、五仁火腿和蛋黃蓮蓉充當餡料,餅皮酥而不膩、亮而不油,其鮮明的特色是:松、酥、軟,故被行家稱為「南國珍品」,飄香省內外。

  「瓊式月餅」作為一個百年的老字號,有對傳統的堅守,也有對健康食材的創新。比方說,有商家將咖啡等融入月餅中,創新性地推出了咖啡月餅,頗受遊客好評;針對現代人越來越注重低糖、低脂、養生的訴求,也有的商家將「雞屎藤」這一海南特色的純天然食材,融入到月餅中,成了別具地方的特色養生月餅、綠色甜品。

  「雞屎藤月餅」為什麼受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養生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雞屎藤月餅」的食材屬於天然綠色,有養生價值,讓人放心。「雞屎藤」是海南的一種野生藤本植物,生命力旺盛。每逢夏季,七月份,在山坡上、水溝邊,到處都長有「雞屎藤」。村民們採摘「雞屎藤」之後,搗碎,或研磨成粉,或磨碾取汁,再加到米粉裡,蒸製成粑仔,配上甜湯,這就是一碗純天然、口感香甜的「雞屎藤」。

  用雞屎藤製作而成的月餅,味美價實,天然健康,這是雞屎藤月餅受青睞的原因。

  新一代「瓊式月餅」傳人符志仁認為最早應該形成於明中後期

  中秋吃月餅的歷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太師餅」。這種餅邊薄心厚,是紀念太師聞仲的。有專業人士分析,這就是我國月餅的「始祖」。

  有人說,「月餅」一詞最早出現於宋代的《武林舊事》中。也就是說,宋代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度提到「月餅」一詞。記者不認同這一說法,因為,北宋時,此餅因在宮廷內仍被稱為「宮餅」,後流傳到民間,稱「小餅」或「月團」。蘇東坡有詩為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清朝楊光輔在《淞南採府》中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從詩中描寫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和現在的頗為相近。

  2009年9月7日《海南周刊》曾經刊登一篇報導《百年瓊餅如嚼月》(記者 楊春虹),文中說:海南是移民島,島上移民多來自閩粵一帶,所以海南無論是生活習俗或是飲食習俗,很多都帶有閩南的印記,甚至在一開始,海南食用的月餅應該就是廣式的,所以在瓊式月餅中保留了廣式最主要的糖漿皮特色,也就不足為奇。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以製作瓊式月餅聞名島內的老字號餅鋪「莊瓊珍」唯一的傳人姚詩章認為,瓊式月餅的形成應該有一百年左右歷史,而當時開在解放路上的「莊瓊珍」,至少是從姚的外公一輩就已經創下,與蔡全記、冠全珍等並列島內最有名的餅鋪。

  新一代瓊式月餅傳人符志仁則認為最早應該形成於明中後期。原因是明朝時大量蘇式月餅師傅到全國各地開店,吸收了蘇式月餅特色的瓊式月餅應該就是當時來到海南的那些餅師結合當地流行的廣式月餅創出的。及至民國時期,海口成為南方重要商埠後,瓊式月餅也更為興起。

  民國時期,海口地區的糕餅鋪最多時達到30多家,幾乎都是前店後廠的形式,集中在現解放路、中山路等繁華街道,大多餅鋪中秋都會製作瓊式月餅。每年中秋,餅鋪都需要大量季節工,鄉下不少懂點手藝的人會在這個時候到店裡幫忙貼補家用。

  當時的餅師是個令人羨慕的高薪職業。一等師傅月工錢90光洋,二等師傅80光洋,中秋幹一個月就可以一年生活不用發愁,所以餅師輕易不願意把手藝傳給外人。

  由於缺乏歷史文字記載,關於瓊式月餅的起源,業界並無令人信服的權威定論。但目前可以查到的資料是,據《廣東通志》記載,明代海南的大陸移民已增至337000多人,而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元天曆二年(1329年)人口統計,海南人口僅為166258人。明清時期的大量移民中,也許有蘇州名廚因移民入瓊,從而成就了瓊式月餅,也未可知。

  月餅本身就是一個文化載體,寄託了古人對親情的懷念,從古至今貫穿中華文化。從「瓊式月餅」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堅守中的創新,還是創新中的堅守,「瓊式月餅」都在不斷凸顯多樣之美。

  創新的力量在為「瓊式月餅」加油打氣。在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大背景下,也有業界人士建議將其打造成為「旅遊特色商品」,同時建議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推動瓊式月餅這一地土特色美食的傳承和發展。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式月餅迎來「第二春」
    公司負責人、瓊式月餅製作技藝傳承人符志仁指著正在進行外盒包裝的瓊式月餅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眼下,瓊式月餅成為不少海南消費者的首選,特色十足的瓊式月餅經歷了一番「跌宕起伏」的歷程後,正在迎來自己的「第二春」。  目前,我國的月餅流派可以大致分為廣式、蘇式、京式、滇式、潮式、晉式、瓊式、臺式、哈式以及其他類這十大類。要想突出重圍,就要有所特色。
  • 舌尖上的海南:瓊式月餅飽滿金黃 香甜適口
    在海南,一種土生土長的「瓊式月餅」,既借鑑了廣式的糖漿皮,又吸收了蘇式的酥皮,軟而不韌,酥而不脆,被行家稱為「南國珍品」。蘇東坡有一首詠月餅的詩寫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瓊式月餅還被運到南洋,小小瓊州月餅,成為當時瓊藉海外鄉親思鄉的「念物」。此工藝製作的瓊式月餅技術一直流傳到現在。  「瓊式月餅裡蘊涵著一種海南文化元素,一種海南鄉情記憶。」
  • 瓊式月餅銷量猛增 是繼續保持手工製作還是走機械化道路?
    申遺成功今年銷量猛增瓊式月餅逆襲是繼續保持手工製作還是走機械化道路?專家:政府應加大引導扶持海口紅星廠生產的「瓊珍」牌月餅今年3月,我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式公布。在共計10項非遺代表性項目中,瓊式月餅製作技藝赫然名列其中。經歷6年申遺「長跑」,這項屬於海南人的月餅終於申遺成功。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旅遊消費市場供銷兩旺
    銅鼓嶺人氣旺  南國都市報10月7日訊(記者 吳嶽文)文昌市銅鼓嶺位於文昌市龍樓鎮,主峰海拔338米,三面環海,地貌奇特,素有「瓊東第一峰」的美譽。國慶期間,該景區吸引很多遊客前來參觀遊玩。  為了給廣大遊客提供舒適的旅遊體驗,國慶前夕,銅鼓嶺景區精心策劃,完善景區內相關配套設施,讓遊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 瓊籍海外鄉親思鄉念物 瓊式月餅滿載海南韻味
    每年中秋臨近時,家住文昌市的李女士都會忙同樣一件事情:給遠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親戚捎去瓊式月餅。「我媽去南洋已經幾十年了,但是她的口味卻一直沒有改變,尤其愛吃海南的月餅。」  李女士的母親年近九旬,每次在馬來西亞收到月餅,她都會給鄰居們分上一些,讓他們也嘗嘗這來自海南的味道。
  • 瓊式鄉土月餅:難捨鄉愁「老字號」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瓊式月餅製作技藝傳承人、國家註冊烹飪大師符志仁在製作月餅。對於在海口城區長大的市民,「瓊珍」等老字號月餅恐怕是最難抹去的味蕾記憶,傳統的做法、不變的味道,使得椰城的月餅長期居於全島之首,為各市縣所折服。2008年,「瓊式月餅」的地方標準誕生後,生產操作有了規範;2009年,月餅國家標準重新劃分為9類,衍生於海口的「瓊式月餅」得以與廣式、京式、蘇式、晉式、潮式、滇式、臺式、哈式齊名。
  • 瓊式月餅製作技藝傳承人符志仁:買賣不做大 只為傳承好手藝
    身為瓊式月餅製作技藝傳承人,已經年過六旬的他在每年中秋前夕依舊出入於製作車間。「銷量不重要,我希望這門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能夠繼續走下去,發揚下去。」南國都市報記者王子遙&nbsp&nbsp&nbsp&nbsp榮譽傍身的國家特級糕點師&nbsp&nbsp&nbsp&nbsp9月19日上午,在位於海口解放西路的富椰香餅屋內,符志仁正忙著將現場剛剛手工製作完成的百餘個五仁、蓮蓉、蛋黃口味的月餅分批放入烤箱,並贈送市民遊客品嘗。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今起至12月31日有大事發生
    根植沃土、奮力開拓,南國都市報從19年前創刊之初的一份四開小報,發展至今,已形成包括數字電子報、微博、微信等在內的傳媒矩陣,因為有您的支持和喜愛,南國都市報傳播力、影響力持續增強,在講好海南故事,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等方面充分體現了媒體的擔當與作為。
  • 瓊式月餅新口味闖出新市場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9月25日訊(記者陳超)受經濟下行壓力,今秋島內月餅市場較往年慢熱,市場銷售總量或受影響。而以瓊式月餅為代表的省內月餅生產企業變壓力為動力,大力發掘島外市場,在保持月餅主要產品競爭力同時,積極利用海南獨特熱帶水果資源優勢研發餅餡新品,佔據市場新高地。   「海口今年沒有設月餅銷售一條街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年,月餅裡的中秋印象
    ■ 本報記者 陳蔚林  「月到中秋分外圓,兒要吃餅爸沒錢,爸啼兒也啼……」一首海南民謠,將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的思緒又拉回了幾十年前的那個月夜
  • 海口有這麼一群人:三代人都在堅持著瓊式月餅製作
    對於老海口人來說,中秋佳節最想吃的一口月餅,莫過於瓊式酥皮月餅。它那口香酥可口的味道,滿滿兒時中秋的記憶。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海口地道的瓊式月餅。據說,這傳統的瓊式月餅技藝,已傳承三代人,他們堅持製作這海南酥皮月餅已有百年。從最初的騎樓老街作坊,到合作社,到現在辦廠,成為老海口人中秋舌尖上的老味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月餅「瓊式」味美更健康
    昌隆、金隆、海星、良昌、老樹、津可佳……說起瓊海的月餅品牌,海南省烹飪協會執行會長、瓊海昌隆飯店董事長王冠如數家珍
  • 海口有這麼一群人:三代人都在堅持的瓊式酥皮月餅
    對於老海口人來說,中秋佳節最想吃的一口月餅,莫過於瓊式酥皮月餅。它那口香酥可口的味道,滿滿兒時中秋的記憶。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海口地道的瓊式月餅。古姑姑私房菜的華哥,幾經周折尋覓到這群老一代瓊式月餅技藝人,今年中秋給大家帶來了兩款瓊式月餅:奶油椰蓉豆蓉月餅和蛋黃蓮蓉月餅。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網傳的「雙胞胎」豪車照片原來是PS的
    新聞追蹤《瓊A牌「雙胞胎」豪車現身街頭》  南國都市報4月3日訊(記者 田春宇 特約記者
  • 國慶、中秋「雙節」假期 海口瓊山掀起歷史文化熱潮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1日消息(記者 孫春麗 通訊員 許晶亮)「乘直升機『逛』海口,特別遊覽海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府城,場面十分震撼!」10月2日上午,遊客林先生在海口市瓊山區鳳翔溼地公園體驗乘直升機空中觀海口遊玩項目後興奮地說。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傳承人指導製作非遺文化作品
    南國都市報5月15日訊(特派記者 黨朝峰 文/圖)臨摹中國畫、攢玉石宮花、製作軟陶工藝…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新海府粥城」提供10桌
    □南國都市報記者 良子 王天宇  由南國都市報組織發起的「愛心年夜飯暨愛心年貨贈送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海甸島:俗稱「海田」海口最古老地名
    沉澱在地名中的故事,正是窺探當地歷史文化的萬花筒……城市變遷的步履匆匆,街道面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老街的文化積澱卻如陳年佳釀,歷久彌新,韻味正濃。關於老街的故事,你一定好奇。那麼,就跟著南國都市報記者的腳步,一起探訪老街的前世今生、地名淵源。
  • 瓊式酥皮筒裝月餅,陵水人吃出童年的味道…
    如今,各種精裝月餅成為中秋市場的主流,瓊式筒裝月餅雖然輸在包裝上,但很多海南人還是喜歡吃筒裝月餅,畢竟是「家鄉味」。作為海南人,我們應該忘不了——瓊式酥皮筒裝月餅。在海南陵水,瓊式酥皮筒裝月餅依舊是受到當地人的喜愛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州明月寄相思 瓊海月餅憶鄉愁
    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月餅,是千家萬戶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美食,也是中秋時節走親訪友的重要禮物。  中秋臨近,各地月餅企業生產如火如荼,市場爭奪戰已到白熱化階段。蘇式、廣式、瓊式……各種風格和口味的月餅琳琅滿目,讓消費者挑花了眼。近年來,海南傳統「瓊式月餅」強勢崛起,成為消費者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