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湘商產業園 形成帶動邵陽經濟快速發展的集聚區——湖南打造新常態下的新優勢(十二)
① 航拍下的邵陽市區邵水河步月橋段。(資料照片)
② 正在建設中的湘商產業園廠房。(資料圖片)
③ 湘商產業園內已經投產的邵陽口味王檳榔生產車間。(資料照片) 申興剛 攝 製圖/李雅文
1
湘商產業園是引擎、舞臺、孵化器
湘商產業園是在湘商尤其是邵商獲得迅猛發展、返鄉投資意願強烈的背景下誕生的主體園區。
湘商產業園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引擎。邵陽作為老牌工業強市,曾一度錯失發展機遇,工業生產在全省處於落後水平。2015年,我省正式實施推進創新創業園區發展「135」工程(支持100個創新創業園區、新建3000萬平方米以上標準廠房、引進5000家以上創新創業企業)。邵陽決心乘此東風建立創新創業發展園區,引天下邵商,再現邵陽工業的歷史輝煌。而早在2014年,邵東縣作為民營經濟強縣,就率先推行工業地產模式,大力建設工業園區並初見成效。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來邵考察時對此予以充分肯定,並將園區定位為「邵陽湘商產業園」,指示邵陽帶頭先行先試,為全省創造可複製的經驗。2014年11月28日,邵陽召開湘商產業園區建設動員大會,將湘商產業園區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1號工程」予以強力推進。省政府隨即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從用地、資金、體制機制各方面給予湘商產業園實實在在的支持。
湘商產業園是吸引「湘商」「邵商」建設家鄉的舞臺。「湘商」、「邵商」作為近年來強勢崛起的創新創業群體,在國內外工商領域擁有廣泛知名度和強大影響力。2015年,國內外湖南商會已發展到196家,擁有會員企業6萬多家,資產總額超10萬億元。中華邵商聯合會擁有會員2.8萬多家,固定資產總額達2.6萬億元,投融資能力約30萬億元。「湘商」「邵商」群體建設家鄉、回報桑梓的心情十分迫切。而邵陽依託原有工業基礎和近年來的發展培育,擁有熟練產業工人100多萬,六所大中專職業院校每年能培養1萬多名職業技術人才。邵陽自然資源豐富,農業形成了一縣一品的產業特色,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基於上述優勢,湖南省和邵陽市及其下轄縣(區)三級政府決定大力建設湘商產業園,打造內陸省份「經濟特區」,以科學布局、優惠政策、高效服務吸引「湘商」「邵商」回流,充分釋放邵陽乃至全省經濟發展潛力。
湘商產業園是推進小微企業發展壯大與提質增效的孵化器。新常態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小微企業是當仁不讓的主角。邵陽曆來民營經濟發達,小微企業遍地開花。然而近年來,小微企業在生產場地、資金籌措、政策對接、信息獲取、汙染控制等方面面臨諸多困難。湘商產業園以標準廠房為載體,承接生產方式相對落後的小微企業,有助於引導小微企業向技術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的行業升級轉型。園區作為一級發展主體,可幫助小微企業抱團對接政府有關優惠政策,對接銀行融資,向規模企業、科技型企業方向發展。同時,通過統籌園區資源,可發揮好大企業、大項目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龍頭企業與小微企業配套發展、互利共贏。
2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園區建設新做法
因地制宜精準定位——
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外地成功經驗經常會遭遇「水土不服」的尷尬,究其原因,是犯了「一套模式包打天下」的教條主義錯誤。為此,邵陽市在推進湘商產業園建設時,根據全市八縣一市三區的地域特點、資源稟賦、工業基礎等實際情況,從建設規模和產業規劃兩個方面進行定位布局。建設規模方面,全市計劃用兩年時間,建設19平方公裡湘商產業園、建成39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並招商入園650家企業。產業定位方面,市區突出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發製品、電子信息、鞋類皮革加工等重點產業;各縣區均根據自身傳統特色,大力發展優勢產業。
政企聯動主體多元——
為集聚更多資源,政府積極發揮「槓桿效應」。當前,園區形成了三種建設模式:一是政府投資,明確要求市縣兩級政府要拿出資金建設一定數量的標準化廠房,用於出租出售,起到市場帶動作用。如寶工區湘商產業園由政府投資建設5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二是「工業地產」模式,由企業投資建設標準化廠房,自行出售或招租。如邵東縣由企業投資的「工業地產」建設標準化廠房近80萬平方米;三是政企聯建,由興辦實業的企業根據自身需要,投資興建標準化廠房自用,政府以優惠供地價格的形式參與建設。湘商產業園重點推進政府投資建設和「工業地產」模式,並規定這兩種模式建設完成的標準化廠房面積原則上不低於總量的70%。
要素保障多措並舉——
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企業建設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資金和技術。為保障湘商產業園建設的要素供給,各級各部門多措並舉:土地供應方面,一是各地對湘商產業園建設優先供地,邵東、洞口還啟用儲備的存量土地,以滿足建設需要;二是投資標準廠房等工業地產的,可以依規分割辦理產權。在資金扶持方面,一是省裡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標準對兩年內完工標準廠房給予補貼,省財政對每個園區一次性補助1000萬元,對標準廠房入駐企業按照年租金的15%予以為期3年的補貼;二是市縣給予補助。市政府安排1000萬元園區建設工作基金,縣市區提供縣級專項補助;三是實行行政事業性收費全免政策。在投融資支持方面,社會資本投資園區標準廠房,享受財政貼息優惠政策;購買標準廠房的,可以使用按揭貸款;市縣財政還創新金融服務,推出「存貸掛鈎模式」「助保貸」等業務,爭取省農業信用擔保公司為湘商產業園建設提供8億元授信擔保。在技術支持方面,園區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是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智提升企業技術水平;二是推動園區企業建立產業創新技術聯盟或園區產業協會;三是支持企業引進人才,對接政府產業政策與項目。在優化工作環境方面,一是簡化政務服務,推行園政合一,相關審批在園區「一站式」辦結;二是試行市場化服務模式。如寶工區成立了園區投資公司,以市場化模式管理運作湘商產業園建設;三是注重產城融合。如洞口縣推進城園一體化,在園區配套建設了醫院、公租房、學校等基礎設施。四是優化治安環境,嚴厲打擊違法阻工,快速處理矛盾糾紛,優化園區治安環境。
引招並重融合發展——
園區發展理念的創新帶來了全新的招商引資理念,實現了由一味推崇「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到既要「外來和尚」又要「自家孩子」的思維轉變,著力推進外來企業和本地企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著力引導本地企業入園集聚發展:一是推動小微企業進駐。在不違反各類規劃與環評等前置條件下,放低進入門檻,聚集了一批原來散布在城鄉的「小作坊」,這些企業入園後實現了提質升級。二是引導行業協會抱團進駐。本地小微企業所在商會(協會)負責園區企業的設計、籌資、建設、招商、運行。如邵東把全縣24家印刷企業引入湘商產業園。另一方面,強力推進招商工作。市政府將招商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實行目標考核,設置專項獎勵。市縣建立了招商項目庫,通過湘商大會、「湘商邵陽行」等活動和政府官網進行招商。同時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由市級領導帶隊常年分片定點開展招商活動,2015年全市共召開推介會85場,會見客商12000多人次。
3
引領帶動
邵陽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湘商產業園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已成為引領和帶動邵陽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標準廠房建設全省領先。目前,全市園區標準廠房建設完成投資40億元,其中社會資本投資佔比超過70%。2015年,全市標準廠房累計開工建設面積280萬,投產面積70萬,開工率達年度建設任務的107%。截至2015年底,邵陽標準廠房開工建設面積和獲省財政獎補面積居全省前列,市政府和邵東縣園區分別在省政府召開的「135」工程現場推進會議上做經驗介紹。
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進。全市園區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基礎配套設施建設,2015年累計完成投資近30億元。如寶工區實施了「三化」(亮化、綠化、人行道硬化)、「敞口」(在交叉口修建休閒小型生態廣場)、「暢通」(消滅斷頭路)工程。
招商引企初顯成效。2015年,全市籤約入園企業共270家,已入園企業150家,籤約率為市政府下達年度任務的104%。入園企業投產後,吸納勞動力就業、貢獻稅收等效果初步顯現。寶工區邵陽口味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於2015年3月投產,吸納4000多人就業,2015年實現稅收1000萬元;武岡市永銳電子、長豐食品等7家企業投產,2015年實現稅收166.47萬元,吸納就業465人。
產業升級與產城融合趨勢明顯。一是產業提質升級。基於園區的集聚放大效應,產業提質升級進程加快。寶工區先進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輕紡、飲料食品業已成崛起之勢。邵東小五金、打火機、皮具箱包產業日益壯大,「興德縫製」於2015年10月30日成功掛牌,成為邵東縣本土民營第一家上市企業。二是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園區擴容增效。在龍頭企業帶動下,上中下遊企業紛紛入駐,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企業生產成本因此降低。如寶工區湘商產業園吸引11家發製品企業入園,打造全國最大的發製品出口基地。洞口縣由「慧創電子」自主招商10多家周邊配套企業同步入園。三是加快產城融合,推進城鎮化建設。園區周邊的醫院、學校、市場、車站、公租房等配套設施建設同步推進,人力、物流、資本等生產要素加速向園區流動,一個湘商產業園成就一座新城正在變為現實。
社會和諧穩定得到有力支撐。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湘商產業園共吸納勞動力2萬多人。用工人們自己的話來說,是「既掙到了票子,又照顧了孩子,還修起了房子」。2016年,湘商產業園計劃引進企業300多家,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到2018年,將提供就業崗位10萬個。這對於促進家庭和睦、減少留守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4
經驗與啟示
啟示一:必須加強標準化廠房建設。只有建好標準化產房,才能在優惠政策、優良資源、優勢區位和優質產業規劃支撐下,較快吸引各方投資,形成產業集群,產生集聚效應。目前,在標準化廠房建設推進較快的幾個縣域,園區產業全鏈條式發展來勢看好,正在催生新的縣域主導產業或提質原有縣域主導產業:一批電子企業落戶洞口園區,一批裘革企業落戶新寧園區,邵東一批原有箱包企業搬入園區。
啟示二:必須強化模式主導與政策引領。模式主導指的是湘商產業園重點推進工業地產和政府自建這兩種模式。因為這兩種建設模式順應中央創新創業要求,符合小微企業孵化器的定位。同時有助於同質化、上下遊企業集聚,抱團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有助於園區多元產業形成,避免單一產業的脆弱性。政策引領主要體現在手續環節的「簡」與相關費用的「惠」 兩個方面。「簡」,就是簡化標準化廠房的規劃、用地、環保、建設等手續與企業落地手續。「惠」,就是通過減與補,讓標準化廠房建設更「輕裝」,讓企業入園更「輕鬆」,切實為企業減負增效。
啟示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理念。一是吸引創業者。湘商產業園秉持「多予少取」政策,以低門檻準入和高質量服務吸引有創業夢想者入園創業,並創造「安靜安全」「省心省錢」「生存生長」的環境,助推企業發展壯大。二是善待就業者。努力統籌好園區企業職工的社保、醫保、工傷等保險保障,推進園區的基礎設施與企業開工同步到位,建設好園區周邊學校、醫院、公共運輸、公租房、文體設施、購物中心等公共設施。三是激勵管理者。通過建立優質服務規則、實施約束與獎勵機制等舉措,激發園區工作者的職業榮譽感、進取心。
啟示四:必須努力實現園區服務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園區服務專業化,體現在園區政務實行審批流程圖與「一站式」辦結模式等,體現在園區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的規範化,還體現在總結推廣「助保貸」以及工業地產抵押、按揭購買廠房等金融創新上。園區服務市場化,表現在寶工區、隆回縣等地成立園區投資公司,以市場化模式來建設、招商、管理政府自建的標準化廠房,大大提升了園區運行效率與服務質量。園區服務現代化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實施「網際網路+」戰略,積極建立互聯互通的園區信息與電商平臺;二是加強園區的品牌建設與文化創意;三是推進產業融合與產城融合。
啟示五:必須立規矩、強督導。對於標準化廠房建設企業,園區在建築的容積率、綠化率、層高、太陽能發電等方面制定約束規則,確保企業達到建設與運行的標準;對於投產企業,園區在產業規劃、環保、勞動保護等方面加以約束。邵陽市委、市政府對園區建設強有力的督導考核,確保了湘商產業園的建設方向與進度。
啟示六:必須在擴容、提質、減壓方面下功夫。要繼續拓展園區空間,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入園。要注意招商先行,減少標準化廠房的空置;要做好前期調研,避免浪費財政扶持資金;要站在投資者的角度,謀劃、優化園區的軟、硬環境。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理念,加快園區自身的創新能力建設。重點在開發思路、經營體制、招商機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膽探索。服務企業的重點在於提高其全要素生產率,政府要統籌各部門資金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可通過設立基金、實施風投,對創新型、科技型、成長性好的企業給予優先支持。園區建設應儘可能實行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輕政府自身壓力。堅持「工業地產」的建設模式為主不變,這些「地產」無論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儘可能市場化、公司化運作;引導商會(協會)或行業龍頭企業定向定點開發,政府給地、給政策、給標準,開發商先招商籌資、再建設開工、後自我管理;推行PPP建設模式,政府與開發商共建,由開發商完成園區開發並協助政府招商引資,政府從園區企業獲得稅收後,再支付開發商前期負擔的成本;引入工業物業與服務外包機構,對於投產後的企業提供物業管理、財務輔導、投融資、技術創新、政策對接等市場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