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山上寺院大小有幾十座。其中以普濟寺、法雨寺和慧濟寺三大寺最為著名。遊覽普陀山一定要遊覽這三座寺廟。
普濟寺
普濟寺佔地11400平方米,規模宏大,共有10殿、12樓、7堂等共200餘間,中軸線上由南至北共有六進殿堂,分別是御碑殿、鐘鼓樓、天王殿、大圓通殿、法堂、方丈室、功德殿。普濟寺前有蓮池,名叫海音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上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靠南的地方建有御碑亭,該亭為清雍正九年(1713)所建。進人普濟寺山門內,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塊記錄了普濟寺的歷史沿革。沿南北中軸線上有一天王殿面寬五問,進深四間,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佛像兩旁有一幅對聯「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彌勒中間豎立著雍正手書白玉碑一塊,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面四周難刻異常精緻。彌勒菩薩後面的塑像是韋馱菩薩,手持寶杵,兩旁的四大天王各自手持法器維護法門。
普濟寺的主殿是大圃通殿供奉的是觀音菩薩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黃琉璃瓦,殿前平臺正中銅鼎,高約四米。殿內正中端坐著觀音菩薩高達88米,身旁站立著她的門徒善財和龍女。東西兩壁各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造型的觀音菩薩稱觀音32身,她們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天王身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因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喉羅迦身、人身、非人身。32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
主殿旁邊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莕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普濟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事活動多在此進行,每日進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法雨寺
又叫「石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萬曆三十四年(1601),改名為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火。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大殿,並賜匾額「天花法雨」,於是改為「法雨禪寺」,後經歷年擴建,法雨寺逐漸成為普陀第二大寺法雨寺佔地9000平方米,共有殿堂204間,分列在六層臺基上,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崴、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
法雨寺中的玉佛殿面寬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現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雍和宮移來的,原來供奉的是普陀山僧人慧根從細甸請得的玉制釋迦牟尼佛像像高2米,雕刻精細,後被毀。方丈院中間七間為印光法師紀念堂。
印光法師俗名趙紹嚴,陝西人,光緒十九年(1893),印光到普陀山,在法雨寺研究佛經,長達十餘年,著述甚豐,在他的影響下,數百人皈依佛教,1941年圓寂。他是公認的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慧濟寺
又名佛頂寺,位於佛頂山上,最早時為一石亭,裡面有佛像,明代慧通和尚創建,清乾隆五十年(1783)擴庵為寺,建圓通寺、玉黃寺、大悲寺。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僧人德北請得《大藏經》,由文正和尚監工建造,慧濟寺規模大增,與普濟寺、法雨寺合稱普陀三寺,全寺佔地20畝,建築面積3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與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兩邊由阿難與迦葉侍之,大殿兩廂各有10尊塑像,是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後兩側供奉千手觀音木雕像。
寺內還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別為明萬曆年間銅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慶元年(1796)玉印。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