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幾路緯幾路、幾大馬路緯幾路,這是濟南人常掛在嘴邊的地名。
濟南的經緯道路有所不同——經路東西走向、緯路南北走向,與地理經緯線的方向正好相反。
這種特殊的道路命名方式究竟因何而起、起於何時?
文/耿仝
經幾路緯幾路、幾大馬路緯幾路,這是濟南人常掛在嘴邊的地名。
以經緯為路名的情況在很多城市都有,但濟南的經緯道路又有所不同——經路東西走向、緯路南北走向,與地理經緯線的方向正好相反。
無論外地人還是濟南人,都對此疑惑不解。濟南這種特殊的道路命名方式究竟因何而起、起於何時?
1904年,山東行政當局制訂了三個章程:《濟南商埠開辦章程》、《濟南商埠買地章程》和《濟南商埠租建章程》。從這三個章程的內容中可以得知,商埠最初的規劃非常簡單,只有地租等事項較為詳細,並未釐定道路。
後來隨著道路的建設,逐漸出現了路名。
「經路」「緯路」也不是同時出現的。
開埠之初,東西向道路稱為「馬路」、南北向稱為「緯路」,經一路當時稱為大馬路,依次是二馬路、三馬路。
在一份民國七年(1918年)山東交涉公署呈送外交部關於處置敵產的呈文中,使用的就是「商埠大馬路」、「二馬路」等路名,而且有相應的門牌號。
由此可以證明當時有明確的門牌管理制度,即「馬路」「緯路」是當時的法定地名,而不是俗稱,「經路」是後來才出現的。
為什麼就這樣直白地以「馬路」為名呢?
一百年前,「馬路」是一個特殊的詞彙——按西式築路法修造的才能稱為「馬路」,是「馬卡丹路」的簡稱。
「馬路」在當時還是一種新鮮事物。
「馬路」與中國傳統道路的區別在於,馬路是蒸汽壓路機壓制的,有路基、有路面縱坡。
[標註「大馬路」的明信片。]
今天的經一路、經二路是濟南最早的「馬路」,所以乾脆直呼其名,以「馬路」命名了。
當時全國各地的商埠都有叫做「大馬路」的道路,《清稗類鈔》中就曾總結道:「吾人對於兩租界之馬路,亦各有習稱之名,如南京路曰大馬路,公館馬路曰法大馬路,此等不勝屈指。」
至於為何稱經一路為「大馬路」而不是「一馬路」?那是因為這條路作為最靠近交通運輸線的馬路,位置是最重要的。商埠總局就設在此處,所以開埠之初稱為「大馬路」,而非「一馬路」。
只將東西向道路稱為「馬路」,因為濟南商埠的路網規劃以鐵路線為依託,商埠局對埠區建設傾向於西方當時流行的「帶形城市」規劃,即與運輸線平行的為主路,垂直的為輔助道路。
從後來的建設中我們也能看出,商埠確實是以「經路」為建設重點的。
例如,商埠總局最初從德國購進的五臺壓路機壓築道路,就是先修的東西向道路,然後再修南北向道路,修築了大馬路至三馬路的路基跟路面,南北向的道路最初只修築了部分路基,其餘的基本還是土路。
[刊登在日本畫報上的,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二路。]
「馬路」「緯路」的同時出現,說明了濟南商埠總局最初並沒有用經緯來命名道路的想法。
「緯路」為何會單獨出現呢?
按以前的習慣,「經緯」是與「規矩」等同的,一說經緯先想到綱理倫常、條理、秩序等等引申含義,最後才是詞的本意——編織。
開埠之初東西向道路少且長,南北向道路多且短,是輔助道路,穿插其間,所以才將南北向道路稱之為「緯路」。
「緯」在這裡的含義是穿插主幹之間,專指輔助道路,並非是紡織中短線為「緯」的概念。
商埠總局訂立的「馬路」「緯路」的路名,公眾按照有經必有緯的語言習慣,很自然地自行解讀為「經緯路」,逐漸將「馬路」稱呼為「經路」。
而且,「經路」比「馬路」更順嘴,叫「經二緯三」比「二大馬路緯三路」更省事。
[上世紀20年代的經一路,是濟南商埠區最北端的幹道,連接老火車站與緯十二路。地處運輸要道,故運貨、販賣者、旅客眾多,為舊時濟南商埠最繁華街道之一。]
1914年出版的《濟南指南》中有這樣一段話:「商埠……其地以東西為經,南北為緯,已修之馬路有三,自北而日闢於南也,已分之緯路有八,自東而條數及西也,而尤以一馬路、二馬路及緯三、緯四、緯五諸路,最為繁富。」
這裡,作者所說的「東西為經,南北為緯」反映的就是公眾看法,因為商埠初期東西向道路長,南北向道路短,配合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認識,就有了道路經緯之別。
但書中說具體道路名稱的時候,絕大多數還是用的「馬路」,該書附圖標明的也是「馬路」,這時的民間俗稱與法定地名間已經出現了不同。
「經路」正式被確定為法定地名,時間在1922年至1924年之間。
在一份1922年曆城縣呈報外交部的文件中,寫有「三大馬路」「四大馬路」的地名,這是已發現的「馬路」作為法定地名的最晚實例。
[《續修歷城縣誌》附圖是最早出現「經路」的地圖。]
1926年出版的《續修歷城縣誌》中有一幅商埠地圖,是比照商埠總局繪製的地圖翻印的,該圖明確標註了「經一路」「經二路」等地名。該書編纂完成時間不晚於1924年,這是濟南最早標註「經路」的地圖。
此後出版的地圖,雖有標註為「馬路」的情況,但不過是沿襲舊稱而已。
從最初商埠總局訂立「主路輔路之別」,到被公眾解讀為「長短經緯」,又到演化為「紡織經緯說」,法定地名從「馬路」「緯路」,逐漸轉變為「經路」「緯路」。
不過,釐清這一演變過程,也仍改變不了老濟南人稱呼「幾大馬路」的習慣,地名無不是約定俗成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