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鋪前騎樓老街:影視人嚮往的南洋文化「活化石」

2020-12-20 騰訊網

一部優秀的影視劇,離不開外景地的悠久歷史文化展示。

最近,海南本土緝毒題材電影《無毒島之狩獵行動》在海南省文昌市取景,將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文昌市鋪前鎮騎樓老街作為拍攝地,充分凸顯了騎樓百餘年歷史的真實風貌,顯然已成為居民與遊客們回憶那個久遠年代的「活化石」。

如今的文昌鋪前鎮騎樓老街閒悠且充滿溫情。許爾生攝影

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讓人充滿想像與好奇。12月25日,鳳凰網海南影視報導組探訪文昌市鋪前鎮,重溫那些人、那些事,與當地居民共同觸摸滄桑厚重的騎樓文化。

「華僑之鄉」散發出濃濃的古樸

上個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可說是鋪前歷史上的黃金歲月。當時的鋪前鎮因為南洋騎樓街道剛剛建成,嶄新華麗,街上車水馬龍,商貿興隆,港口商船漁船雲集,貨物進出頻繁。

由於鋪前港水深面闊,比海南省城——海口市長堤路港口更加便利裝卸。東南亞各國及兩廣的貨物大都直運鋪前,甚至海口一些貨物也要從鋪前轉運進貨。另外,當時海口鐵橋還未建,因此海南東線縣市也來鋪前進貨。

鋪前港依然呈現一片繁忙的景象,不遠處就是即將開通的鋪前跨海大橋。許爾生攝影

如今走在街道上,仿佛可以看到當年的商鋪林立、百業興旺的繁榮場景。

「東奔西走,不如鋪前和海口。」這是每一個鋪前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88歲修表匠符福琚便是返鄉熱潮中選擇鋪前鎮作為居住地的一員。

「我是在1948年的時候,來到鋪前居住的,到現在已經70年啦!」符福琚用海南話告訴鳳凰網海南影視報導組。

符福琚老先生向鳳凰網海南影視報導組講述往昔歲月。許爾生攝影

這些帶有歷史印跡的騎樓成為吸引外來遊客的亮點。許爾生攝影

符福琚原籍在文昌市抱羅鎮,談及為何來到鋪前鎮居住時,他說,那時候的鋪前鎮是海南的大港口,是文昌市的「華僑之鄉」、「魚米之鄉」,很多人都願意來到這裡居住。而如今,已不見昔日車水馬龍、南來北往的陣陣喧囂,沉澱下來的是寧靜而濃濃的古樸,以及那份關於滄桑厚重文化的深遠記憶。

有資料顯示,鋪前鎮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最北部,是海南的「島中之島」。鋪前老街始建於公元1895年,1903年重新規劃,形成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十」字街,是海南保存最完整、南洋建築風格顯著的百年老街。

獨特建築風格成影視劇「寵兒」

時光流轉,歷史遷移,古建築物隨著時間風化崩落。老街不斷地被修補、改建,但依然煥發出古建築的獨特風華。

老街兩旁有南洋騎樓風格的鋪店133間,樓頂注重裝飾,陽臺、花欄各具特色,柱梁、峰頂美麗絕倫,建築立面、柱體、牆面圖案竟無一雷同,中西合壁的立面裝飾、匠心獨運的細微處理手法形成了鋪前老街的獨特建築風格。

騎樓老街成為電影《無毒島之狩獵行動》外景地。劇組提供

由於保存尚好,具有上世紀20年代廣州等大城市的底韻,珠江、八一等影視製片廠都先後選中了這條老街作為外景地,分別攝製了《南海潮》、《南海長城》、《小螺號》、《寸草心》等數部影片和《五星級酒店》、《馮白駒》、《解放海南島》等電視劇,並無不稱讚這條老街的難得之處,劇組千叮萬囑當地人要保護好建築風格。

2018年10月至12月,《無毒島之狩獵行動》劇組多次到文昌市各個拍攝點進行取景,組織專人進行現場環境音錄製,確保當地文化的真實性。

當鳳凰網海南影視報導組徜徉在老街的騎樓下,靜靜感受那份滄桑。夕陽西下之時,躺在椅子上慢慢回味曾經的華燈璀璨。

老街將被打造成騎樓商業街

鋪前老街是20世紀初鋪前甚至海南歸僑為家鄉建設的商業建築,街東西向呈弧形直通鋪前港口,如一張漂亮的長弓,並包含著聚財斂物的吉祥寓意,老街建設之初的傳統文化思想和致富願望盡蘊其間。

鋪前鎮人民政府副鎮長韓丁衍接受鳳凰網海南影視報導組訪問。許爾生攝影

12月25日,鋪前鎮人民政府副鎮長韓丁衍告訴鳳凰網海南影視報導組,老街及其自然、人工的環境,體現著傳統的城市文化價值,是鋪前甚至整個海南社會文化發展的生動見證。它是鋪前鎮傳統城市文化的生活寫照,也是100多年以來鋪前老街人們生活的承載體。同時,它又是海南保存最完整、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的百年老街。

百年來雖歷經風雨,但依然古色依舊,風範尚存。鋪前老街已經成為鋪前歷史文化名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建築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西文化的結晶,被喻為「瑰寶文化的明珠」。

「歷史不可複製,鋪前老街是一條集南洋文化、瓊北文化及鋪前本地文化於一體的特色街道。」 韓丁衍說,下一步鋪前鎮將逐步修繕老街的建築,引進企業投資,採用「企業+政府+居民」的模式打造文昌特色的騎樓商業街,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老街的南洋騎樓式建築風格富有藝術性、文化性、區域性,吸引了許多畫家和古建築專家前來觀摩。有業內人士認為,鋪前騎樓老街不光可以作為影視外景地,甚至進行相關的旅遊項目開發。(曾巧凌)

相關焦點

  • 通訊: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
    勝利老街是文昌鋪前的地標,也是鋪前作為僑鄉的重要特徵。 鋪前鎮三面環海,自古就是海南重要的港口古鎮,是海南貨物和人員出洋的主要港口。從明朝起,就有海南人經鋪前港下南洋,每年有成千上萬人經此「南下」。1877年左右,當年闖南洋的文昌人在異國艱辛創業成功後回到鋪前,建起了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勝利老街的百年騎樓。
  • 海口百年騎樓老街重刮「南洋風」
    據了解,海口騎樓老街作為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築,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隨著海口海上貿易與航運的發展,活躍於東南亞與大陸沿海區域的華僑將南洋的建築風格和樣式帶到海口,形成了海口近代騎樓老街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
  • 海南文昌老街,華僑歸來第一件事建了這騎樓,有100年歷史了
    說起我國的建築,每個地方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建築風格,近代史上的有兩種建築特別奇特,一是海南的騎樓,再就是廣東的碉樓。海口在1849年四牌樓街建起了第一座騎樓。現在海南剩下的大規模騎樓要數海口騎樓老街最為壯觀,第二大便是文昌的騎樓老街了說到海南的文昌,大家都知道文昌椰子,文昌雞,還有獨特的抱羅粉,這些美食,但這條由海外歸來的華僑建設的「洋味兒」十足的騎樓是來文昌旅遊必看的一個景點之一。這個地方叫做鋪前。它也是僑鄉文昌中的僑鄉, 「下南洋」和「建騎樓」是鋪前兩段閃亮篇章。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老街 遊客品味騎樓文化
    海口網11月1日消息(記者李萬內 特約記者劉偉 攝影報導)琳琅滿目的南洋特色小吃、歡快熱情的歌舞表演……11月1日,由龍華區旅文局主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火熱開場,現場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帶領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尋味南洋」主題活動現場氛圍熱烈。
  • 海南鋪前大橋將通車:促進知名僑鄉文昌旅遊煥發新生
    文昌鋪前鎮林家大院已有百年歷史。 凌楠 攝僑文化濃鬱別具「南洋風情」鋪前大橋下的鋪前鎮,僑文化濃鬱。走進鋪前的地標勝利老街,一座座百年舊騎樓與新修的樓房形成鮮明對比,兩旁的雜貨店、理髮店、食鋪令人頓覺時空交錯。沿著老街向西深入,一股腥鹹的味道隨風飄至,鋪前漁港便出現在眼前了。
  • 到海南最有名的華僑之鄉,來感受最南洋味的騎樓老街
    可能說到文昌,更多人知道的是孔廟,不過我向來對廟宇興趣不大,反而附近的老街入了我的眼。文南老街的騎樓興建於1920年代,南洋味十足,雖不及海口的騎樓老街,但這裡更有小家碧玉般的氣質,這裡的老街生意並不旺盛,但仔細逛,卻發現,都是老店,那種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手工藝作坊雖然已經經過整修,不過還原舊貌也是很不錯的老街不長,來回只步行十來分鐘
  •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頂端女兒牆當屬騎樓最美部分,豐富多變的天際線條配上具有吉祥意義的裝飾圖案更是多彩多姿。狹長的木製百葉窗獨具南洋風格,別有一番風味。  漫步在乾淨的街道上,眼前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過往行人的眼球。雕塑的內容是:一位文昌少年下南洋「去番」打工,在國外經歷各種磨難後衣錦還鄉。
  • 海口騎樓老街舉行 「尋味南洋」主題活動
    本報11月1日訊(記者鄺曉霞 特約記者劉偉)1日下午,「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通過歌舞表演、美味的南洋小吃和分享華僑南洋奮鬥史,讓百年老街區重新煥發活力。
  • 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舉行
    央廣網海口11月2日消息(記者朱永)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
  • 海南文昌鋪前漁港:疍民不舍的家 華僑夢繞的根
    位於文昌的鋪前港,由此形成一個避風的天然良港,漁業和商貿受其滋養得以發展。圖為鋪前鎮美寶村的南洋建築。 洪堅鵬 攝疍民不舍的家走在鋪前鎮勝利老街,一座座百年舊騎樓與新修的樓房形成鮮明對比,兩旁的雜貨店、理髮店、食鋪令人頓覺時空交錯。
  • 去嗨皮國內遊|一起去文昌旅遊,看看那裡的古鎮老街吧!
    去嗨皮今天想要帶你們去文昌旅遊,看看這裡的古鎮老街。這裡更有無數充滿南洋味的古鎮老街!鱗次櫛比的騎樓,拼成年代的記憶,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充滿巴洛克的味道。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鋪前老街!僅次於省城海口的幾條騎樓老街。
  • 海南文昌鋪前古鎮:岸邊的曬魚攤是這裡的一大景觀,曬得有藝術性
    走新通車的「海文跨海大橋」到文昌鋪前鎮 ,遊鋪前古鎮、鋪前港,岸邊觀海文大橋。海文大橋,原名鋪前大橋,連接海口市演豐鎮和文昌市鋪前鎮 ,2019年 3月18日建成通車,海文大橋不僅是海南省投資規模最大、橋塔最高、跨度最長的獨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也是國內防震、抗風級別最高和唯一跨越地震活動斷層的跨海大橋。
  • 華僑在海南文昌建了一條騎樓老街,成了景點,但遊客卻很少
    海南的移民潮主要出現在清末民初,其中文昌的移民人數最多。文昌不僅有"椰子半海南"的說法,還有聞名世界的文昌雞,著名的新加坡美食文昌雞飯就是海南移民根據文昌雞的特點結合南洋飲食習慣創製的。在文昌,充滿濃鬱僑鄉文化氣息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南老街,它位於文城鎮老城中心,形成於清末民初,主要由歸國華僑所建。文昌位於海南島的東北端,氣候溼熱,早期來南洋的村民首選的也是氣候相近、相距不遠的南洋地區,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所佔比例最大。
  • 海南人「下南洋」帶回了什麼?海口騎樓老街,獨特的城市風貌
    這座古老的城市,自北宋開埠以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與性情。在當年的「下南洋」熱潮中,海南人從這裡登船,前往陌生的土地,辛苦生活並奮鬥的同時,也在海南與南洋之間傳播著不同文化。南洋的騎樓,在海口落地生地。一條最具特色的騎樓老街,是海口之旅最迷人地方。
  • 騎樓小街,熱帶島嶼的南洋風情
    不過,因為海南島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有很多敢闖敢幹的闖海人闖到了南洋,不僅帶回來財富,還有南洋風格的建築文化。走在海口騎樓老街,則更能深切體會到這種文化融合。海南島的傳統建築,多是小巧溫婉的瓦房,十足的中式建築。
  • 遊玩| 鋪前鎮:騎樓老宅見證百年歷史,特色小食品嘗幸福味道!
    記者 盛宇光:百年前,我們海南有這麼一句老話,東走西走,離不開鋪前海口,其實在以前,鋪前也是像海口一樣,一個商旅雲集的地方,現在提到騎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海口的騎樓老街,其實在鋪前也有這麼一條老街,通過這些騎樓,大家可以感受到百年來的歷史滄桑。
  • 距今百年的南洋建築,海南騎樓老街
    這是攝於1989年海口博愛路的騎樓。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南一張文化名片。騎樓建築最早建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近代才流行於南歐及地中海一帶,並傳至東南亞。歷史上,隨著海上貿易與航運的發展,活躍於東南亞與大陸沿海區域的華僑將南洋建築風格帶到海口,形成了近代騎樓老街的風貌。海口的騎樓老街建築群初步形成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距今有600多年歷史。
  • 海口騎樓老街-南洋建築群
    騎樓老街是上世紀初,從南洋歸來的華僑借鑑當地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騎樓上大多裝飾著各式各樣的雕塑,非常精美。騎樓不僅保留了中式建築的布局也吸收了西方建築的結構,並且融合了當地的需求。新民西路騎樓大都高兩三層,最高不過五層。立面分三段,下段為騎樓列柱,中段樓層,上段為女兒牆,為了商住兩用,多半是「前店後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築布局。
  • 文昌文南老街記憶中的鄉愁
    舊時文昌有句俗話:「不逛文南街就不算逛文城」。如今的文南街經過整修,海南著名僑鄉文昌的文南街以「懷舊」的南洋風貌重新亮相,街頭的騎樓、雕像「訴說」著文昌華僑下南洋的故事。
  • 老華僑追憶僑鄉海南文昌文南老街鄉情風貌
    鳳凰樹下的「海外赤子亭」站著一位杵拐杖的老華僑,深情的眼神好似文南老街是他闊別多日的戀人。  文昌市是海南省的重點僑鄉,文昌籍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達120多萬人,分布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文南老街位於文昌老城中心,是一條中西合璧式南洋風格的騎樓街道,街道處處流露著南洋風情。  來到文南老街,會看見街口立一牌坊,其上雕刻「平昌」、「紫貝」二名,這是古時文昌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