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詞:金剛乘 羅漢 十六尊者 十八羅漢
內容提要:庫倫旗為清代漠南蒙古唯一實行政教合一的喇嘛旗,該旗奉行西藏金剛乘五大派之一的格魯派。由順治皇帝題匾,始建於順治六年(1649年),座落於內蒙古庫倫鎮的興源寺嘛呢殿保存有清代早期十八羅漢及護法韋陀、多聞天王壁畫。該壁畫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其匠心巨作,構思奇巧,更因其漢傳十八羅漢與藏傳十八羅漢齊聚一殿,而屬全國罕見。壁畫共繪三佛、二勝、二十羅漢、二俗人、六童子、三鬼卒,合計三十六位,各具神態;龍、虎、獅栩栩如生。極具歷史價值、文物考古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引子
庫倫旗為清代漠南蒙古唯一實行政教合一的喇嘛旗。該旗奉行西藏金剛乘五大派之一的格魯派。金剛乘是印度密教與西藏苯教相融合的地域形式,保留了印度密教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完整體系。由順治皇帝題匾,始建於順治六年(1649年),座落於內蒙古庫倫鎮的興源寺,座北朝南,依山而建。該寺沿中軸線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嘛呢殿、額克蘇木殿組成三進式建築。其中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嘛呢殿西、東兩牆繪有清代早期十八羅漢及護法韋陀、多聞天王壁畫,縱2.7米,橫14米,面積達37.8平方米。除兩道縱向裂紋和星點漫漶,目前壁畫保存基本完好。若遊人觀光,由西向東則可見漢傳十八羅漢;由東向西則可見藏傳十八羅漢。此壁畫因此堪稱庫倫三大寺一絕。
壁畫內容
壁畫原本就是一幅丹青長卷,畫面中間為山林,畫面西、東兩側為水域。佛與十八羅漢置身於蒼松翠柏、古柳嫋嫋、險潭奇峰的勝景中。
先說畫面中的西水域。石樑之上,萬頃碧波;石樑之下,百丈垂瀑。過江羅漢頭裹紅包巾,身著藍袈裟,滿臉鬍鬚,坦胸露腹、跣足,肩荷禪杖,背負蒲團,禪杆褂一隻皀鞋,右袖露一束草,風塵僕僕而行,此乃「一葦渡江①」典故的生動圖解;伏虎羅漢滿臉鬍鬚,懷抱包袱,手執數珠飾紅纓,坐虎過石樑,其虎仰面朝天,尾巴向上彎曲,威風凜凜;降龍羅漢光頭,雙手袖內作揖,蓮葉作舟,恭迎二羅漢,其頂隱身彤雲之中的龍王回首觀主人。
再說山林。臨流石坡上,探手羅漢滿臉鬍鬚,張口,坦胸露腹,跣足,雙手上舉,右掌心置摩尼寶;看門羅漢光頭,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錫杖立其後;騎鹿羅漢蹲在石樑邊施展神通,加長手臂,水中取物。水中可見一隻手及月芽形物品。兩羅漢本是兄弟,探手羅漢為兄曰「大路邊生」,看門羅漢為弟曰「小路邊生」。
參天松柏側石臺上,釋迦牟尼螺發肉髻,眉間有白豪,身著復肩袒右式袈裟。右手觸地印,左手禪定印置缽,結跏趺坐於蓮葉座。具頭光、背光、身體外射光環,環內飾細巧稍彎的曲線。舍利弗光頭,袖內合什,侍立佛右。俗人提婆達多連鬢長髯,頭戴襦巾、身著直綴、雲頭皂鞋,身體前傾,袖內作揖皈依佛祖。三鬼卒獻供:其一頭生雙峰,兩側豎發,面目猙獰、佩耳環,系肩巾,下著褲,跣足,雙手捧盒;其二系肩巾,腰圍短裙,足著軟靴,佩手鐲,四肢跪地;其三佛前雙手端盤,盤置摩尼寶。佛為六道眾生說法。提婆達多本是釋迦牟尼從弟,因反佛而墜入阿鼻地獄②,受盡百般苦難。「二勝舍利弗、目犍連前往阿鼻地獄探望,告訴他日後成獨覺佛。」
笑獅羅漢光頭,右手餵食,左手撫獅頭,遊戲坐於蒲團座。面前一頭幼獅呈撒歡狀,極富裝飾性。
曲徑畔石臺上,釋迦牟尼螺發肉髻,眉間有白毫,胸前有卍字,身著復肩袒右式袈裟,右手觸地印,左手禪定印置缽,結跏趺坐於仰復蓮座。具頭光、背光、身體外射光環,環內密布細巧稍彎的曲線。目犍連雙手施金剛拳,侍立佛左。沉思羅漢光頭,面佛跪徑雙手施禮敬印。佛告他及十五位尊者,住世不入涅槃,他為釋迦牟尼在俗時夫人耶輸陀羅所生,傳說在母胎一呆六年。
山麓託塔羅漢右手託塔與肩齊,塔身眼光門置佛,左手食指指獅,垂足而坐;舉缽羅漢右手執拂塵,左手當胸持缽,立於其後。
天造巖窟。挖耳羅漢右手託衣角,露出右腿,左手小指長甲欲挖耳,遊戲而坐。騎象羅漢胸前長垂連繫中衣的帶子,雙手加持一對金耳環,立於其後;喜慶羅漢雙手執寶石數珠,兩端紅纓為飾。
臨風巨柳,幹如太湖石。靜坐羅漢光頭,雙手捧金剛杵,面柳垂足坐於石座上。石座側置巨缽。
樹下石几置巨缽。四羅漢環巖席地而坐,談笑風生。長眉羅漢俯首,白眉奇長,右手持缽,左手施丹,遊戲而坐;布袋羅漢仰面,雙手捧經遊戲而坐。貼足置摩尼寶及捕蛇布袋;芭蕉羅漢隔巖側身相望,上身裸露,身材枯瘦。左手撫膝撥弄數珠系紅纓為飾,右手扶巖呈半臥狀態;羯磨扎拉居士坐於長眉羅漢身後,左手持拂塵扇涼,細聽三羅漢切磋佛經,領略精髓。他的事業瓶置巖,上插一根孔雀羚。燻爐置地,冒出一縷清煙上升至天際,呈現無量光佛③身姿與佛同。居士為觀世音化身,一切聽從無量光佛指示。
後說東水域。石樑之上,峰巒疊翠。石樑之下,飛流深潭。石樑上開心羅漢身著袈裟、皂鞋,背手而立。其弟俗人長者模樣,身著直綴、雲頭皂鞋,胸前長垂一帶。雙手持雲紋、如意紋髮簪各一件。開心羅漢原為中天竺太子,他告訴弟弟,我一心向佛,放棄王位。遂打開衣服,其弟見他心中果有一佛,再不作亂。
深潭六童子戲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坦胸露腹、跣足,居中遊戲坐於巨蓮葉座。六童子髡頭,留獨辮、雙辮,或三髻,持荷花、蓮蓬,分別扯耳、衣、袋、蓮葉、數珠。任憑捉弄,布袋和尚心生歡喜。
西牆南邊韋陀④。該護法頭戴紅頂纓護項金盔,盔飾五佛。劍眉英目,身著遮臂金甲,系肩巾,著下裙。纏腰寶繒飄舞,另系寶帶。腰下垂魚鱗護腹,雲紋衛足罩靴。雙手施未敷蓮合掌,雙臂橫置金剛杵。
韋陀。韋陀是梵語Skanda的音譯,應譯作「塞建陀」。釋印順著作《護法韋陀考》中論證韋陀由來出自三方面:
其一名稱出自韋陀天。北涼曇無讖譯籍中,有韋陀天名,如《金光明經》卷三云:「風水諸神、韋陀天神」,《大般涅槃經》卷七云:「梵天、大自在天、違陀天」,《大雲經》云:「見事韋陀作韋陀像」;
其二本質出自密跡金剛。護法密跡金剛手執金剛杵,在律部及《大涅槃經》等多敘及有童子盜聽說戒,為密跡金剛所擊殺。凡外道不答佛陀之詢問時,密跡金剛以金剛杵臨其頭上,「若不速答,碎汝頭為七分。」此事為《阿含經》中所常見者;
其三影響出自韋琨將軍。韋琨將軍事出自唐宣律師之《感通錄》。道世之《法苑珠林》,謂「有一天人」,「姓韋名琨」,「南天八將軍之一臣」,「三洲感應」等。「總之,韋陀之名稱,出自韋陀天。現(夜叉)天將身,執金剛杵,為佛教最熱誠之護法者,出於密跡金剛。流行於中國佛教界,早晚供養,成為無人不知之護法韋陀,不能謂與韋琨將軍無關。此三者缺一,不能有吾人心目中之護法韋陀者也。吾於護法韋陀,敢作此結論:以密跡金剛為主體,經韋琨將軍說之聯繫,而與韋陀天合化者也。」唐宋以來,「護法韋陀」已成佛教界共許之事實。中國寺廟中,他位於天王殿彌勒屏風背後,手執金剛杵,威風凜凜面北而立。原來職責守衛大雄寶殿前佛塔,內藏舍利,塔、寺分離後,即全職護衛寺廟了。
東牆南邊多聞天王。該護法頭戴護項金盔,蠶眉俊目美髯,身著遮臂金甲及戰袍。耳際各懸一條繒帶,纏腰寶繒兩端下垂,另系寶帶,雲紋衛足罩靴。右手上託寶塔與肩齊,左手持描龍令牌、三角形令旗。令旗中書單圈令字,邊緣鋸齒狀,頂部飾兩條細帶。
多聞天王。梵語Vaisravana的意譯,音譯有「毗沙門」、「鞞沙門」等名,四天王之一。四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話中的神將,其出現早於佛教。後來佛教吸納為護法天王。此天神率領夜叉、羅剎等天將守護北方鬱單越州,故又稱北方天、北天。據說他恆護如來道場,聞法甚多,故名多聞天王。四天王中,唯有他常單獨出現。據傳,他與吉祥天女為夫妻(一說兄妹)。他兼司財神之職,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瑪哈帕臘達》等書有關於他的記載。他原是古印度婆羅門教天神俱毗羅,梵語稱Kndra,意譯施財天。他住在吉羅婆(Kailasa)山上。相貌醜陋,有三條腿、八顆牙,只有一隻眼。作為天王,他的形象是穿甲胃,右手持寶傘,表示降伏魔眾,護持眾生;左手握鼠,表示財寶。相傳他與敵作戰,敗逃於塔側,躲過一劫,塔救了他的命。於是出現一種託塔天王形象。在西藏,多聞天王有「歇息者」、「聶松保」、「醜身」別稱。
元明以後,多聞天王信仰走向衰落,託塔李天王取而代之。託塔李天王由多聞天王演化而來,他的前身是多聞天王。嘛呢殿多聞天王單獨出現,完全是託塔李天王形象了。
考證
一.羅漢定義。據丁福保編繤《佛學大辭典》羅漢辭條:「阿羅漢略稱羅漢。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之意。三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由此可知,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二.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咐囑,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
北涼道泰譯《入大乘論》云:「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睺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散在諸渚……守護佛法」。但是未列舉出十六羅漢的名字。
現在所有的十六羅漢的典據是依唐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難提蜜多羅,此雲慶友,是佛滅後八百年師子國(即今斯裡蘭卡)人。
《法住記》中說:第一尊者賓度羅跋羅隋闍(Pindolabh-aradvaj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溼彌羅國;第三尊者迦諾迦跋釐惰闍(Kanaka-bharadva-j a),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蘇頻陀(Suvinda),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諾距羅(Nakula),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瞻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羅(Bhadr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第九尊者戌博迦(Svak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託迦(Panth-aka),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羅怙羅(Rahul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saena),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廣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與自眷屬千三百羅漢住在廣脅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anavasin),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陀迦(Cudapan-thaka),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周叔迦《法苑談叢》,116頁)。
十六羅漢分別稱騎鹿羅漢、喜慶羅漢、舉缽羅漢、託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
關於十六尊者排名次,扎雅·諾丹西繞著《西藏宗教藝術》說法:「印度有關十六尊者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跋巴迦扎達薩衍所著,其中所列十六尊者次序以賓度羅跋羅隋闍尊者為第一位,但其他的著作都以因竭陀尊者作為十六尊者的第一位。」
三.十八羅漢
「由十六羅漢演變成為十八羅漢,主要是從繪畫方面造成的。現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羅漢像是前蜀簡州金水張玄畫的十八阿羅漢,宋蘇軾得之於儋耳,題了十八首贊(見《東坡七集》後集二0),但未標出羅漢名稱。其次是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蘇軾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見之,為之作贊十八首,每首標出羅漢名稱,於十六羅漢外第十七為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為賓頭盧尊者,即十六羅漢中賓度羅跋羅惰闍的重出(見《東坡七集》續集十)。」(《法苑談叢》119頁)
「西藏所傳的十八羅漢,是於十六羅漢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這些傳說也都是從漢地傳去的。當西藏朗達瑪王(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破壞佛教時,西藏六位大師來到西康,見到當地各寺普遍繪塑十六尊者像,特別是盧梅、種穹大師摹繪了聖像,迎到藏中耶爾巴地方,這就是著名的耶爾巴尊者像。後來陸續傳入漢地各樣傳說而增加了二像。據說羯磨札拉(法增)居士是甘肅賀蘭山人(今阿拉善旗),因奉事十六尊者而得到感應,每日都見有無量光佛出現於雲中(見第五世達賴著《供養十六羅漢儀軌》)。他的畫像常是背負經篋,身傍伏有臥虎。但是至今在供養儀軌中還只是十六尊者。」(同上)自元朝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羅漢像,十六羅漢的傳說則不甚通行了。
1.騎鹿羅漢。出身婆羅門貴族,為拘舍彌城優填王的大臣。獲阿羅果後,愛賣弄本事。有個外道人物設局高處懸缽,他「逐身飛空,得缽已還去。」佛祖責備他:「何比丘為外道缽而於未受戒人前現神通力。」(《法苑珠林》卷四十二)。他曾騎鹿返拘舍彌城王宮,讓國王出家。
2.喜慶羅漢。據《佛說阿羅漢其德經》雲,他是「知一切善惡法之聲聞」,即親耳聆聽佛祖言教的聲聞弟子。他是古印度一位雄辨家。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喜?」他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就叫做『喜』」。又問他:「什麼是慶?」他說:「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覺到的快樂,就是『慶』。比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
西藏說法他到龍國化緣時,眾多龍皈依佛法。龍送他一串用寶石鑲成的項鍊,用它可以滿足各種願望,他加持後變成本人的標誌數珠。
3.舉缽羅漢。他化緣的樣子與眾不同,每次都是舉起鐵缽向人行乞。
4.託塔羅漢。他是佛祖的最後一名弟子。因為塔瘞藏佛舍利,故塔象徵佛。他時時手託一塔表示追隨佛。
5.靜坐羅漢。他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出家後佛祖讓他靜坐,放棄粗野性格。
6.過江羅漢。他是佛祖的一名侍者。相傳他乘船去東印度群島傳播佛教。
7.騎象羅漢。馴象師出身。一次他到欲界天說法,神靈贈一副金耳環及其他裝飾品,他加持後所有禮物變幻成他的標記一副金耳環。
8.笑獅羅漢。他本是一位獵人,出家後戒了殺生。修成羅漢後,常與小獅為伴。
9.開心羅漢。他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與他爭王位而作亂。他告訴弟弟:「我心中只有佛,從不想當國王。」遂打開衣服,其弟見他心中果有一佛。
10.探手羅漢。又叫般陀。這位羅漢是私生子。《善見律》卷十六云:般陀,漢曰「路邊生」。般陀之母,為大富長者女。與家奴私通,逃往他國,久而有孕,垂產思歸。於半途產子,如是復生弟。長名莫訶般陀,叫「大路邊生」。弟名周羅般陀,叫「小路邊生」。弟又名注荼半託迦,為十六看門羅漢。
探手羅漢打坐時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
11.沉思羅漢。亦云羅護羅、羅怙羅、意譯「復障」、「障月」、「執月」,也稱「羅雲」。據《佛本行集經》、《翻譯名義集》卷一等的記載,為釋迦牟尼在俗的夫人耶輸陀羅所生,15歲出家,為佛教有沙彌之始。謂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密行超人,稱為「密行第一」。所謂「密行」,即在沉思中覺悟,在沉思中能知人不知。大眾不知,唯我知之能行。《法華經·人記品》云:「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
12.挖耳羅漢。這是一位佛學理論家,尤為闡述「耳根」之論聞名於世。所謂「耳根」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六根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主要感覺器官和根源。佛教認為,六根即是人生之根,輪迴生死,罪在六根;要想超脫生死,就必須清除六根的汙垢,修持布施,持戒等種種功德,以達到「六根清淨」的境地。他的特點作挖耳狀。
13.布袋羅漢。他本是古印度的捕蛇人,常攜口袋進山捕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他捉住毒蛇後便拔掉毒牙放生。他與布袋和尚是兩碼事。
14.芭蕉羅漢。他出生趕上下大雨,雨打芭蕉葉沙沙作響,故取名「伐那婆斯」—雨。
15.長眉羅漢。天生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
16.看門羅漢。他出門化緣,常用掌頭拍打屋門叫人出來布施。後來佛祖賜他一根錫杖,他化緣時就用它在人家門前搖動。住戶聞其聲開門布施。
17.①降龍羅漢慶友尊者。慶友是難提密多羅的意譯,他著《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傳說古印度有個惡魔叫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殺害僧人,拆毀寺廟,並將所有佛經劫掠到那竭國。龍王用洪水淹沒那竭國,將佛經藏於龍宮。後來慶友降伏了龍王取回佛經,稱「降龍羅漢」。
②、羯磨札拉居士,是觀世音的化身,釋迦牟尼曾對阿難預言:「居士羯磨札拉從北印度的具詳王宮來,安慰一些信仰佛法的人。他是十六尊者的侍從。他在宗教繪畫中通常畫作:他的前方有無量光佛。他頭梳高髻,背負經篋,倚坐在飾有華美飾物的坐具上,右手持佛塵,左手執事業瓶。右邊伏一臥虎。本處作了完全不同的藝術處理。
18.①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傳說他住的寺廟外常有猛虎長嘯。賓頭盧餵虎,與虎戲耍,稱「伏虎羅漢」。
②布袋和尚通常繪成民間俗信「五子戲彌勒」,右手持數珠,左手捧蟠桃。此處水中「六子戲彌勒」完全顛覆了以往形象,實屬絕畫。
四、二勝。舍利弗與目犍連稱為「二勝」。舍利弗侍立佛右,目犍連侍立佛左。二人均右手持錫杖,左手置缽。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十大佛弟子」辭條:
「舍利弗。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稱為『智慧第一』。
目犍連。或作大目犍連,略稱目連。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郊人,屬婆羅門種姓。初與舍利弗同師『六師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釋迦牟尼後,侍佛左邊。傳說神通廣大,稱為『神通第一』」。
西藏所傳十八羅漢各具標誌,即手印及持物。漢傳十八羅漢則有很大的隨意性。本文依據漢傳十八羅漢特徵,參考藏傳十八羅漢標誌及資料,進行識別羅漢。上述十八羅漢的聖跡,是識別十八羅漢的指南。
該壁畫託塔羅漢、多聞天王各擎一塔,塔均為清代形制。即方形塔座,復缽式塔身,上具眼光門,再上塔頂十三天、日月盤及火焰、寶珠。依據建寺年代和塔的形制,壁畫定為清代早期壁畫,應該毫無疑問。
從嘛呢殿保存十八羅漢及護法韋陀、多聞天王壁畫來看,嘛呢殿當初供奉釋迦牟尼,歷史上曾是興源寺的早期大雄寶殿,以後逐步擴建由八十一間殿取代。庫倫旗一直有「先有額克蘇木廟,後有興源寺」的說法,流傳至今。
評價
一、該壁畫保留了明代服飾資料。
1.十八羅漢都是明代生活底層的平民形象,從過江羅漢編織蒲團可以看出此點。兩位俗人則屬於知識分子階層,提婆達多⑤頭戴襦巾、身著直身、皂鞋,典型儒士扮相。無論羅漢、俗人一律穿直身,或稱直綴,是一種寬大且長的衣服,元代禪僧也著此衣,兩袖狀如口袋。這是不同官服的明代常服之一。
「明代的軍人護身武裝,首有鐵盔,甲有身甲、遮臂及下裙、衛足幾個組成部件」(周錫保著《中國古代服飾史》,440頁),重量近60斤。從二護法軍戎服飾看,雖誇張、裝飾性強,大祗可以看出這些。明代常遇春墓前的盔甲石人像,從肩巾、遮臂、護腹、纏腰系帶、雲紋靴,與韋陀頗為相似。二護法地位高於平民。
2.僧衣顏色分藍色、紅色及藏紅花色三種,其中以藏紅花色為上品。據說佛祖誕生時印度時尚此三種色,優於它色。佛祖同意僧衣採用上述三色。此處羅漢僧衣只有藍、紅二色。
3.清代早期壁畫彌足珍貴,也有自身特徵。凡有清一代壁畫,無一本朝人物,儘是明代及以前扮相。
二、該壁畫繼承傳統,師法高古。屬工筆人物重彩畫,襯以青綠山水。
1.布局。全幅中間山水,西東水域,追求以佛為中心。全幅中心、西東中心,共設三佛。這樣西東佛對佛、水對水,形成對稱之美。全幅三十六人物,各以二、三、四為一組相互呼應,表情傳神。獅、虎、龍活靈活現。一石、一木、一山、一水,不論巨細,悉心收拾。
2.技法。全賴《芥子圖畫譜》、《摹仿名家畫譜》之類。山取大斧劈皴法、坡法、山坡路徑法、平遠法;水取魚鱗法、海江波濤法、石樑垂瀑布法;樹取勾葉柳法、畫松法、迎風取勢法;衣紋取鐵線描、高古遊絲描,如探手羅漢為鐵線描,提婆達多為高古遊絲描。靜中取動,動靜結合。清風過處,柳枝輕搖;童子笑聲,溢出畫面。
3.藝術手法。該壁畫佛與羅漢均白毫相,區別於俗人。
(1)開心羅漢兄弟石樑相會。以往作品開心羅漢剖腹可見一心,俗不可耐。此處開心羅漢背手而立,只有對面其弟可見一心,其他任何人無法見到。
(2)水中六子戲布袋和尚實屬絕畫。精彩亮點,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4.民間畫工。歷來工筆人物畫分文人學士、民間畫工兩派。前者淡彩薄敷,格調清雅;後者濃色重抹,鮮麗濃重。舉世聞名的敦煌、永樂宮壁畫,以及桃花塢、濰坊、楊柳青木版年畫皆出自民間畫工。嘛呢廟壁畫亦出自民間畫工之手。宋代以後工筆人物畫逐漸走向衰落,而以寫意為主的山水畫、花鳥畫則成為元、明、清繪畫的主流。某些學者評論,壁畫明清以降缺少大家,我卻認為嘛呢殿壁畫出自民間畫工的大家之手,該畫工具有淵博的佛學知識,精湛的畫藝,超人的想像、立意高遠的格調,以及追求巔峰之作的旨趣。
談到壁畫內涵,無不涉及人生。人們追求幸福,希冀得到佛與十八羅漢的庇護。佛國世界是人間世界的折射與升華,透視出塵俗的喜怒哀樂,反應出國人在「人生」之路上的苦苦追求。
綜上所述,嘛呢殿清代早期十八羅漢壁畫。藝術成就可與西藏唐卡《羅漢渡水圖》相媲美。極具歷史價值、文物考古價值、藝術價值及經濟價值。
注釋
①「一葦渡江」。借鑑東土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一葦渡江」的典故。據南宋本覺撰《釋氏通鑑》云:「九月廿一日,天竺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至廣州,刺史表聞,武帝遣使詔迎。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十九日遂去梁,折蘆渡江,二十三日北趨魏境。」
後世流傳菩提達摩「一葦渡江」的傳說,蓋本於此。又有《一葦渡江圖》傳世。經近現代學者胡適、湯用彤等考證,「一葦渡江」缺乏歷史根據,純屬傳說。大概「一葦渡江」引用《詩經 衛風 河廣》中「一葦杭之」,這裡「葦」指小船。至於折葦渡江,無疑是對神通的渲染。
②阿鼻地獄。根本地獄包括八大熱地獄、八大寒地獄。阿鼻地獄屬於八大熱地獄之一。
「『阿鼻地獄』。一座城堡,四周被圍牆圍住。圍牆上的毒蛇猛犬口吐烈焰,燃遍全城。此地獄專門懲罰那些不聽佛的勸戒而食肉的眾生。」(黎方銀著《大足石刻藝術》114頁)
③無量光佛。原為阿彌陀佛13個漢譯名號之一。藏語稱「鄂潘麥」,卻被當成獨立的佛崇奉。他的形象應是一面二臂,頭戴寶冠,身著菩薩裝,雙手禪定印立金剛杵,結跏趺坐於仰復蓮座上。此處他呈成道相與佛祖同,有誤。
④韋陀。頭戴護項金盔飾五佛,為民間畫工戲作,無文獻根據。
⑤提婆達多。釋迦牟尼的堂兄弟,阿難的弟弟,是個頗具影響、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季羨林、釋印順均撰文評論。
主要參考文獻
一.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1。
二.周錫保著《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9。
三.扎雅 諾丹西繞著、謝繼勝譯《西藏宗教藝術》,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1。
四.黃春和著《佛像鑑賞》,華文出版社,1997.1。
五.馬書田著《中國佛教諸神》,團結出版社,1998.4。
六.尕藏編譯《藏傳佛畫度量經》,青海民族出版社,1996.6。
七.《藏族佛畫藝術》,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2。
八.麻天祥著《禪宗文化大學講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8。
九.《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1。
十.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西藏唐卡》,文物出版社,2007.11。
十一.周叔迦《法苑談叢》,中國佛教協會出版。1985.9。
十二.黎方銀著《大足石刻藝術》,重慶出版社,1996.10。
十三.李淼、劉群主編《大藏經萬佛圖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2。
十四.釋印順著《中國佛教論集》,中華書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