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元鵬】
新京報記者從北京警方獲悉,疫情期間,部分「公檢法」電信詐騙犯罪手段升級,犯罪嫌疑人冒充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以涉嫌違法販賣口罩等防護物資為由實施詐騙。北京警方提醒市民提高安全防範意識,謹防上當受騙。
這裡有一個比較典型的「詐騙不成功案例」:北京市民袁女士3月下旬,接到自稱「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打來的電話。對方稱接到她在網上販售大量口罩的舉報。袁女士否認後,對方幫她將電話轉接到「上海市案發當地某公安局」。隨後,該「公安局負責人」向其詢問銀行卡、手機驗證碼等信息。袁女士回憶,對方準確地說出她的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因此,差點被騙走上萬元。
北京市的袁女士只是「差點被騙」,並沒有落入騙子的陷阱裡。之所以沒有被騙子的「鬼話」嚇住,是因為心裡「無鬼」的硬氣。這是典型的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案例。因為自己是一個「清清白白的市民」,所以即便遇到了「鬼敲門」也會因為沒做「虧心事」而不害怕。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幸運」,騙子之所以能夠成功詐騙,是因為還有不少人確實做了「虧心事」,遇到「鬼敲門」的時候,也就容易落入騙子的陷阱裡了。
如何識別此類騙局?警方給出了這樣的提醒:「真正的警察不會電話辦案、做筆錄,也不會提前告知涉嫌犯罪,更不會索要銀行卡信息。」這是事實,然而為何還是有人在「半信半疑中受騙」?
我們需要做到的是:疫情期間接到自稱「疾控中心」、「公檢法機構」等部門來電,被告知存在違法行為時,需要提高警惕;銀行卡密碼、簡訊驗證碼等個人信息務必保護好,不能向他人洩露;如果發現被騙,應該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
但是,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市民如何理直氣壯的不畏懼騙子。騙子實施的其實就是「撒網」的活兒,是「願者上鉤」。假如說,有的市民平時就做了違法的事情,那麼在接到「騙子電話」的時候,心裡一定是膽怯的,騙子所說的「違法事實」,可能就真的做過,遇到了「執法電話」,心裡是沒有底氣的。而如果自己是「清清白白的人」,即便遇到了「執法電話」,那又有何畏懼的?別說是「來路不明的電話」了,即使是「警察找上門來」,我們也不怕。法治社會,一切都要靠「法律事實」說話,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就是沒有做過。
對於市民而言,一定要遵紀守法,自己遵紀守法了,也就不會給騙子留下縫隙了,「騙子也不叮無縫的雞蛋」。不做「有縫的雞蛋」,才能減少「蒼蠅般的騙子」。當然,執法部門還需要多些打擊的措施和手段,不能只靠「發布提醒」,要跑贏騙子。冒充疾控中心詐騙,不是騙子多高明,而在於沒做「虧心事」別怕「鬼敲門」。我們自己堂堂正正,何懼騙子的鬼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