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區網格員向市民宣傳政策
成都市三度蟬聯「長安杯」
成華區培華路社區工作人員解答市民法律諮詢
平安,既是最美麗的顏色、最溫馨的符號,又是最溫暖的祝福、最殷切的期盼。改革開放40年來,成都各級政法機關砥礪前行,以全市人民群眾對平安的需求為導向,全面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化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有效防範、化解、管控影響社會安定的問題,推進平安成都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築牢了治蓉興蓉的基礎。
近年來,成都各級政法機關緊扣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總體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推動著「平安成都」建設取得新進展,有力確保了城市安全、社會安定、市民安寧。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大聯動·微治理」體系建設、刑事庭審實質化和涉案財物管理處置「兩個專項改革」等多項工作先後多次得到中央、省委充分肯定。成都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2017年9月,成都市三度蟬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成為全國唯一連續三屆榮獲該獎項的副省級城市。
從破舊磚瓦房到網上警務室
一個派出所的40年變遷
春熙路,作為我市的地標性商業街區,坐落著300餘家大中小型商家、上百家國際國內知名企業以及公共娛樂場所。作為維護這個區域的平安衛士,春熙路派出所雖然地處春熙路上一處偏僻小巷內,卻和春熙路商圈一起經歷著改革開放40年的變遷,守護轄區平安。
「過去的春熙路派出所只是一排破舊的磚瓦房,市民報警都是直接跑到派出所門口,民警巡邏、接處警靠的是走路和騎自行車。」老陳在科甲巷住了60年,見證著春熙路派出所的變化。現在,磚瓦房變成了樓房,派出所還建立了網上警務室和星級化一流服務大廳,民警建立微信群,隨時隨地掌握轄區情況。「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住在轄區的居民都感覺很安全,以後還會越來越好。」老陳表示。
1988年,春熙路派出所建立起西南地區第一支保安服務隊;1995年在全市率先推出《警民聯繫卡》和《便民手冊》;2003年首次使用第一輛商圈步行街移動報警服務車;2015年在轄區的學校、商場推出一鍵式報警裝置;2017年在錦江區推出民警唐璐的「群眾工作法」和「網上警務室」……歲月變遷,警務工作不斷融入高科技、新方法,只為將轄區警務工作做得更好。
春熙路派出所的變化是「平安成都」建設的縮影。近年來,成都公安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著力構建與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相適應的現代警務機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方位推進公安改革工作。
警務模式轉型升級:創新「1362」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格局,全面推進「四個中心」一體化運作,確保警力調動科學高效;推行「大聯動、微治理」模式,積極構建「多方聯動、多元共治」的綜合治理體系。
警務科技整體躍升:「鷹眼」大數據平臺成為警務實戰「利器」;扁平化指揮平臺成為警務實戰「最強大腦」,為處置突發事件、大型活動安保、重大警衛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規範化奏響法治公安新號角:深入開展執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推動設立市、縣兩級案件管理中心、健全接報警登記、受案立案審查制度及網上錄入、審核審批制度,案件管理中心、集中辦案中心和涉案財物管理中心均達到全國一流水平。
改革創新推出惠民新舉措:全面推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落戶制度,完善積分入戶與條件入戶雙規並行體系。推出「出入境改革創新十五條」「蓉城人才綠卡」以及2019年1月1日起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籤等一系列惠民新舉措。自主研發「成都公安微戶政」「蓉城e籤」「蓉e行」等平臺,積極打造網上公安、指尖警務,建成137個公安派出所「一站式」服務點,切實解決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問題。
共建共治共享
著力構築成都「大平安」格局
「近年來,成都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注重聯動融合,形成『1+3+N』專群聯動模式;注重固本強基,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注重綜合施策,常態化嚴厲打擊各類突出違法犯罪;聚焦人民群眾新期待,全面提升預防化解社會矛盾能力水平;強化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提質增效,著力構築成都『大平安』格局。」成都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雪亮工程就是寓意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讓每一位群眾都參與到治安防控中來。」中國電信都江堰分公司政企客戶中心經理易珊玲介紹說,「雪亮工程」充分運用信息科技手段建起農村治安監控網絡、織密鄉鎮、村治安防控網。為每一個村建設安裝監控平臺,通過發動群眾,實現農村治安防控和群防群治工作全面覆蓋。今年,「雪亮工程」還受到了央視的強烈關注。
近年來,成都政法機關嚴厲打擊突出違法犯罪活動,深入開展涉毒、涉槍、網絡電信詐騙等專項行動,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明顯下降;全面完成2390個「三無」院落整治,持續推進農村集中安置區整治,「平安細胞」持續夯實築牢;及早防範「共享單車」「低慢小」航空器、網約車等行業潛在風險,引導新業態規範有序發展。平安穩定已經成為成都的鮮明特質和重要競爭優勢。
同時,成都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入境管理改革、戶籍制度改革,推行「先落戶後就業」,開通高端人才、急需人才「綠色通道」。嚴厲打擊智慧財產權犯罪,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激發市場活力;成立智慧財產權法庭,營造良好創業創新環境;將「網際網路+法治宣傳」納入「七五」普法,不斷豐富平安文化內涵;開展道路交通綜合整治,全面推動智能交通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黃標車淘汰工作。
社會治理現代化
持續推進「大聯動·微治理」建設
成華區老人歐某一直一個人生活,但他並非無人照管,老人每次進出小區單元門都會在社區系統裡留下記錄,只要他連續兩天沒有出入記錄,系統就會自動給社區管理員發出「報警信息」。
在探索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成都持續推進「大聯動·微治理」平安體系建設,深化「警非分流、上下聯動、訴調對接」機制,大聯動平臺實現22個區(市)縣全覆蓋;整合各方資源,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聯動聯通、共享共用。
「大聯動」以信息化、智能化為引領,以聯動發現問題、聯動解決問題為核心,以橫向信息資源整合、縱向各級聯動為路徑,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微治理」則是最大限度推動服務治理向社區、院落、樓棟、單元覆蓋,向每個人延伸,讓市民足不出戶、指頭一點,就能輕鬆享受優質服務。「大聯動、微治理」為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
成都政法還通過健全「鷹眼」大數據綜合應用服務平臺,建強「數據倉庫、數據超市」,對數據進行實時關聯、碰撞比對、深度挖掘,提高主動發現、服務實戰水平。「蓉e行」「智能法院」「智慧檢查」「法制驛站」等一大批智能平臺、終端的開發應用,更是讓廣大市民享受到「一屏在手,辦事不愁」的高效、便捷服務。
近年來,成都司法責任制改革後發先至,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全面推進,司法權運行機制加快完善,職業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在全國率先開展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和涉案財物管理處置改革,「兩個專項改革」經驗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在深化刑事涉案財物管理改革過程中,成都市委政法委積極探索,指導市級政法部門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全國範圍內首創了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保管的「開放共治新模式」——跨區域、跨部門的市級涉案財物管理中心。「普通財物高於專業超市保管標準、貴重財物適用銀行金庫保管標準、車輛適用4S店專業維護標準。」同時,作為成都市本級和主城五區、高新區、天府新區政法部門的刑事涉案財物「集中保管地」,涉案財物管理中心的建成全面提升了涉案財物管理社會化、智能化、規範化、專業化水平,有力保障了公民財產權。
楊金忠 本報記者 晨迪 李旻 文/圖
原標題:成都市三度蟬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