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3日電 2016中國語言服務業大會暨中國翻譯協會年會23日舉行。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剛毅指出,中國語言服務行業已步入產業化發展軌道,2015年行業創造的產值約為2822億元;語言服務從業者全、兼職比例基本各佔一半,主要以碩士及以上高學歷人員組成,人均月收入5000-8000元,收入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王剛毅介紹,2015年中國翻譯協會成立專門項目組,2016年開始著手翻譯行業的總體調研,釐清行業現狀,總結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分析面臨的機遇以及趨勢,形成了《2016年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還起草了未來五年行業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
他指出,《2016年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 進一步明確了語言服務業的內涵和外延。本報告所指的語言服務,是跨語言、跨文化信息轉換和產品以及相關研究諮詢、技術研發、工具應用、資產管理、教育培訓等專業化的服務。語言服務行業是指以促進跨語言、跨文化交流為目標,提供上述語言服務的現代服務業。報告強調了提升語言服務行業戰略地位的緊迫性與重要性,第一次提出要把語言服務上升到國家的戰略層面,使其成為中國經濟、文化、科技「走出去」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的支撐。中國語言未來服務的發展,需要一個新的「三走三跨」戰略,也就是走出去、跨語言的服務,走進去、跨文化的服務,走上去、跨平臺的服務,並提出對行業進行科學規劃和規範,以指導行業的健康發展。
他進一步介紹了《報告》的主要發現和結論:一是三十多年來,我國語言服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進入了產業化初步發展階段。行業的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產學研協同發展機制逐步建立,行業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行業組織轉型不斷深入,為行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語言服務行業已步入產業化發展軌道,語言服務已經初具規模,並將繼續平穩、快速增長。網際網路與翻譯技術驅動翻譯服務業的模式在進行變革,翻譯服務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呈現了區域 集群化、專業化、多元化與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約有72500家,還有語言服務及相關服務的企業,其中專門從事語言服務的企業為7369家。2015年,中國語言服務行業創造的產值約為2822億元,在2011年,1576億元產值的基礎上增加了79%,年均增長19.7%,也就是近20%。但是企業規模的差別非常大,既有僱員上千人的較大型的企業,也有大量的一兩個人組成的微型企業。
從總體趨勢來看,翻譯服務企業的經營規模在增大,註冊資本的規模小於十萬元企業的數量,呈現驟減趨勢,註冊資本十萬到五千萬元之間的企業在不斷地增加,佔到了99%以上,註冊資本在五千萬元以上的服務企業數量仍然佔比偏小。從企業性質來看,是以私營為主,佔比為93%。和2013年相比,漲幅最大的是內資私營企業,內資非私營企業的數量有所下降。區域集中,主要是在市場繁榮和需求度較高的逐步地區,尤其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大概有60%以上的翻譯服務業企業集中在這個地區,中國和東部地區的企業數量較少。
二是業務類型的多樣是新趨勢,雖然現在很多企業仍以口、筆譯為主,但涉及到語言的諮詢、技術研發、工藝應用、教育培訓等諸多方面,涉及的業務領域也是日益廣泛,其中法律合同、化工能源、機械製造和建築礦業領域的業務是佔多數的,可能受益於「走出去」戰略的影響,這幾個方面的語言服務需求比較大。語言服務從業者全職和兼職的比例基本上是一半一半,主要是以碩士及以上的高學歷人員組成。從業者的人均月收入在5000-8000元之間,語言服務者從業者收入水平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是在標準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同歐洲和北美國家相比,中國語言服務標準的制定起步是相對較晚的,行業標準化的水平還比較低,而且不成體系。但是近年來中國譯協在翻譯行業立法和標準化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參與了翻譯立法相關的調研,推動了頒布翻譯服務規範、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報價規範等11部國家標準與行業規範,此外還組織制定或參與制定了《英文報刊漢語專有名詞譯法通則》、《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通則》等其他相關規範工作。今年制定了與國際標準對接的翻譯服務筆譯服務要求、行業團體標準,本地化部門手冊和本地化翻譯和文本排版質量評估規範。
四是在語言服務的技術創新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如今已步入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新的語言技術革命浪潮已經來臨,技術創新將重塑語言服務產業的結構和增長模式。翻譯行業生產力不斷提升,智能化、語境化、可視化、集成化、網絡化等特徵越來越明顯。從翻譯教育和人才需求多樣化來看,語言服務市場的蓬勃發展,推動了翻譯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培養學術型和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完整的翻譯教學體系已在我國基本建立。目前,設立MTI專業的院校已經達到了215所,本科翻譯專業培養院校共計230所。現代語言服務業的職業形態更加多樣,既有筆譯員、口譯員,也有技術協作人員和項目經理等,需求多樣化要求培養的語言人才更加多元和跨領域。
五是翻譯專業迅猛發展,對翻譯專業的師資的素質和數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起,中國譯協設立了暑期全國翻譯專業師資培訓項目,截至到今年,一共在18年間舉辦了18期培訓,有近5000人次的高等院校翻譯和外語教師參加了培訓。
同時,王剛毅也指出,儘管中國的語言服務行業快速發展,但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仍面臨諸多的挑戰和問題。一個是行業定位不明確,欠缺扶持的政府政策,行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應有的認可。二是我業的頂層設計和規劃不夠,行業缺乏明確的發展方向,行業組織發展還不夠健全。三是高品質、專業化語言服務機構和高素質翻譯及其他人才還是仍然嚴重匱乏,語言服務市場供需脫節,市場規模偏小。四是創新投入不夠,行業信息化建設缺乏後勁。五是行業標準化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標準制定還沒有形成一個相應的機制和體系,制定過程也仍有待進一步規範。
他提出,如何提升並落實行業的戰略性地位,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穩定增長,如何實現持續創新,如何制定並持續完善行業規範和標準,如何優化人才結構,培養跨語言、跨文化、跨平臺的新生代複合型人才,如何提升中國語言服務業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這些都是中國語言服務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