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其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這類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效仿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
一說起「原生家庭」,可能就會有很多人有話要說,因為原生家庭不但決定著一個人的出身,很多時候還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那是因為孩子的性格的形成,習慣的培養等,無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而大家都聽過一句話,那就是「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原生家庭的差異,就是未來孩子之間的差異的因素。
而實際上,這樣的差異是殘酷的,這些差異並非是金錢上的差異直接導致的,而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的差異,才是根本的原因。
父母是影響孩子性格最直接的人
父母作為第一個與孩子親密接觸的人,自然成為了孩子言傳身教的唯一的老師,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也一定是父母,然而這些影響,並非簡單地說成是複製父母,而是父母的言行會直接在孩子身上起反應。
比如,強勢的父母對應著膽小懦弱的孩子,或者是特別叛逆的孩子,而這兩者的差別來自於孩子天生的性格趨向,要麼孩子害怕父母,在父母的威嚇下委屈服從;要麼孩子極力反抗父母,成為父母口中的「逆子」。
而孩子也會在長大以後,將這些品性帶到與同事的相處當中,同樣在結婚以後,也會在新的家庭裡體現出這些特性,並希望在婚姻中得到某些彌補。
膽小懦弱的,總是習慣在同事面前示弱,或者總想去討好他人,想以此得到他人的認可,而一但自己成功以後,便會一躍之下變成另一個人,因為他要把自己所受的種種全部反噬出來,讓別人也受一遍,如果不成功,就只能一輩子唯唯諾諾。
而習慣於反抗的,老是感覺別人都在針對自己,喜歡樹敵,敏感多疑,圖生事端,而這樣的人成功的機率是很小的,因為大家都防著躲著,怎麼可能有機會成功。
而在新的家庭中,如果當事人沒有意識到現在的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因素有種某種缺陷,很可能會把之前所受過的一切轉嫁到下一代人身上,或者老婆身上,以得到精神上的補償。
而這在無形當中,會給新的家庭帶來一些不協調的因素,因為各自原生家庭的差異,導致了雙方觀念的偏差,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調節,便會給家庭帶來矛盾衝突,從而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原生家庭,是我們不可選擇的「是非題」,對於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是這樣
原生家庭,是我們不可以選擇的是非題,所以對於原生家庭,只能接受它的存在,因為你始終要從那裡走向社會。
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是我們不可選擇的「是非題」,對於我們是這樣,對於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
年幼時期的我們,沒有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也沒有掙脫原生家庭的能力,因為我們只能依靠。所以不管怎麼樣,都是沒有辦法去改變原生家庭的,它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以後,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地面對和認識自己,怎樣去面對新的家庭成員,其實我們可以時常地審視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和曾經的行為寫下來,以第三方的角度去看一下,到底有沒有可以修正的地方。
我們要這樣想:自己曾經所受過的,來自原生家庭的不舒服的待遇,一定不要再讓自己的孩子再次承受。
然而我們也不要去責怪自己的原生家庭,因為父母所處的年代的限制,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這個也不完全是他們的錯,我們也不要去改變他們,因為改變不了。
而想要改變原生家庭對於自己的影響,唯一的渠道就是學習,學習怎樣造就一個讓人感覺輕鬆的家庭環境和氛圍。
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和困難的時候,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與另一半相處,人的一生一定會遇上諸多風雨,那麼情緒便是在生活中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調整和控制情緒是影響生活是否幸福的關鍵。
我們應該努力成為一個思想開明的父母,讓孩子感受到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快樂,讓孩子在成年之後想起父母都是滿心的歡喜和感激,然後孩子再把這種快樂帶給他的下一代。
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孩子,改變自己
近日在網絡上看到一則事件,說安徽一位34歲的女士,因多年前母親反對自己找的結婚對象,最終未能嫁給心愛之人,對此這位女士對母親一直抱有怨言,終於多年後,這位女士對年邁的母親說了一句話:「我嫁人了,憑什麼養你!」母親因此含淚離世。
人世間的是是非非,誰又能說得清楚呢?這位女士沒有和最愛的人在一起,便心生怒怨無法排解,因為母親的強加幹涉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而正是因為這位母親的粗暴幹涉,得到了同樣粗暴的回報。
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待人處事的原則,可以引導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必須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把最後拿主意的權力交給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心甘情願地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而教育孩子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是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的道理。
如果父母說的對,孩子將來會感謝你,如果父母說得不對,孩子將來也不會來責怪你,因為最後作決定的是他們自己。
所以,有人問:「原生家庭重要嗎?」,答案一定是:「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為自己也為將來。
END
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到這裡,我是「微風裡的人生」,我是眾多不完美的人之一,我不想改變他人,只是想與你探討生活中的點滴。是與非,對與錯,在於對生活的理解,希望你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關注我,與你一起探究人生。
如果您有什麼提議和故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