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貝勒」是什麼級別,其地位又是怎樣的?

2020-12-26 王府史話

一提到「貝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清朝末年,在京城裡那些拎著鳥籠子走街串巷、喝茶聽戲,整天無所事事,只等著人請安時叫上一句「貝勒爺」的滿洲宗室貴族們。

然而,這個時候的所謂「貝勒爺」,更多的僅僅是個毫無實權的爵位稱呼,並且這些人的數量非常龐大,儼然成為了大清王朝的累贅與負擔,其作用與價值甚至比不上太平天國晚年的那一眾被洪秀全盲目冊封的各種「王爺」們。

可在清朝建立之初,特別是後金政權時期,能被封為「貝勒」絕對是一種非常值得驕傲的殊榮,這不僅僅代表著在朝堂上和權勢和地位,更是赫赫軍功的集中體現。只不過伴隨著清朝從偏居東北一隅的少數民族政權,逐漸發展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政權,「貝勒」的地位與價值也隨著爵位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而不斷降低,最終成為了「爛大街」的落魄宗室的代名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後金時期,是「貝勒」們最光輝的時候。

「貝勒」,是此前由滿洲人前身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權時期,「勃極烈」一詞的音譯,其代表著高級核心官員合議制制度的含義。

後來「貝勒」一詞,逐漸發展為「部落長」的意思,例如,努爾哈赤的老丈人、皇太極生母孟古的父親楊吉砮,就被稱為「葉赫貝勒」,之後襲承了楊吉砮首領位置的孟古兄長,也就是被努爾哈赤絞死的金臺石,其在史料中也被稱為是「葉赫貝勒」。

而這一時期,不僅僅是女真部落將首領成為「貝勒」,他們將與之結盟的蒙古部落的首領,也成為了「貝勒」,例如皇太極的嶽父,孝端文皇后哲哲的父親莽古斯,其稱號就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

在後金的朝堂上,「貝勒」同樣位置顯赫,尤其是「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其地位僅次於努爾哈赤本人,並被努爾哈赤委以了「共議國政,各置官屬」的職責。

「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

至於其他的普通「貝勒」,也不是僅僅通過血緣關係就能獲取的,包括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巴泰、德格類等努爾哈赤的子侄,以及嶽託、薩哈廉、豪格等努爾哈赤的孫子,他們的「貝勒」稱號都是通過軍功的換來的。至於像《康熙王朝》中投靠鰲拜的班布爾善,歷史上他的父親塔拜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但是因為軍功少的可憐,因而獲得的爵位也自然要低了很多。

到了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又確定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不僅強調了「和碩貝勒」的參政議政的權力,同時也釐定了未來國家領導人的選舉方式。

「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

至於「八和碩貝勒」的組成,「四大貝勒」必然位列其中,至於剩下的「四小貝勒」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

而網絡上,一般都是將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和濟爾哈朗列為「四小貝勒」,然而這樣的觀點完全是結合其在皇太極時期甚至是順治朝時期的表現所決定的,並不符合努爾哈赤時期的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貝勒」,必然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侄子甚至是孫子,也應該是掌旗或者領旗的貝勒。如果以此作為標準,多爾袞便很難入圍,畢竟他並不是旗主,並且嚴格意義上來說,阿濟格與多鐸當上旗主也是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了,也沒有資格當選。除此之外,還應該是戰功卓著,有著一定的軍旅聲望,而除了阿濟格上過戰場有過功勳外,多爾袞和多鐸都沒有打過仗。

因此,這「四小貝勒」中不應該有多爾袞和多鐸,而是應該是在濟爾哈朗、德格類、嶽託、杜度、阿濟格等這一眾有過戰功的貝勒中選擇。

而到了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在眾人的推舉下登上了汗位,後金正式進入了「四大貝勒南面共坐」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以「兄長貝勒」的身份,分列皇太極左右,共商國事,同受朝賀,後金政權儼然「四位大汗」。

於是,不甘心權力旁落的皇太極,先是除掉了阿敏和莽古爾泰,緊接著不斷打壓代善,最終將所有權力收歸自己手中,真正實現了「南面獨坐」。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改元稱帝,改國號為「大清」,除了仿照明朝的制度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外,爵位世襲體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親王」、「郡王」成為了新的焦點,而「貝勒」這一稱號和爵位,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位不斷的降低。

清朝時期的「貝勒」,更多的還是繼承而來的。

皇太極改元稱帝後,重新建立了宗室的爵位制度,並且將爵位劃分為了九個等級,分別為: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

此後,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不斷改進與細化,最終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時候,正式頒布《欽定爵表》,宗室爵位也就此成為了我們所熟悉的十四個等級。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重新釐定了「鐵帽子王」的稱號與家族傳承世襲,清朝的爵位體系算是徹底確定下來了。

至於「貝勒」的爵位,也就此固定稱為了「多羅貝勒」,在所有宗室爵位等級中排名第三位,也算是非常高級的爵位。

然而,俗話說「物以稀為貴」。

由於清朝實行的是「隔代降爵」的制度,使得相較於此前的明朝,王爵特別是獲得「親王」爵位的宗室,數量還是非常少的,所以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貝勒」以及更低爵位的宗室數量開始成倍數的增長。

這其中,「貝勒」的產生主要有兩種方式。

其一,皇帝對於皇子以及宗室子嗣的冊封,就此產生了許多新晉封的貝勒。

其二,按照順治皇帝時期的規定,「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此後經過不斷修改,減少了封王的數量,增加了更低等級爵位的冊封。

於是,清朝的「貝勒」的數量也就此開始變得龐大,再加上影視作品的不斷演繹,也就讓人有了一種在清朝末年的「貝勒爺」已經是「爛大街」的感覺。

與此同時,除了滿洲宗室會被封「貝勒」爵位之外,蒙古部落的王公也會被封「貝勒」爵位。清朝時期,對於蒙古王公的爵位封賞也做了重新的釐定,並將其分為六等,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除此之外還有臺吉、塔布囊。

所以,能被稱為「貝勒」也並非只有滿洲宗室,蒙古王公也有這一爵位稱謂。

綜上所述,「貝勒」是帶有鮮明的滿、蒙民族特色的稱謂,漢族政權從來從來沒有過如此的爵位與稱謂。

後金時期的「貝勒」,沿用了其一貫的「首領」含義,即是地位的象徵,同時也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體現。而到了清朝時期,隨著爵位體系的確立與發展,以及皇權對於宗室權力的限制與壓制,「貝勒」就此失去了其權力意義,成為了單純的爵位名稱,並且也僅僅是較為高級的爵位稱謂,並沒有到達爵位體系的頂端。

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清朝制度中對於頂層親王、郡王爵位獲取的限制,也使得「貝勒」的人數越來越多,但地位上卻也變得越來越低,久而久之,存在感越來越低的他們,也就形成了我們眼中那副「貝勒爺」的模樣了。

相關焦點

  • 清朝時期的貝勒地位如何 他們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特權
    「貝勒」起初是滿族中的官職名,且地位高、權力大。但是在皇太極重定滿族宗室爵位之後,「貝勒」的實際地位大不如前。 此後清朝接手明朝制度的影響,「貝勒」也逐漸由大權在握的官職名稱演變為一個不掌實權的爵位稱謂。
  • 清朝的「貝勒」究竟是什麼地位?從清初到清末,由高貴到平庸
    什麼樣的人是「貝勒爺」實際上,貝勒這個詞語最早起源於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時期,其主要代表的是部落內部核心成員的意義。隨著與女真逐漸發展,貝勒的職位也被發展的越發廣泛,這一時期,不僅是本部落的首領可以被稱之為貝勒,其他部落的同盟也可以稱之為貝勒,由此可見,貝勒在後金時期,是作為部落首領一般的存在,本人可以掌管一部分勢力,但同時效忠於大汗。在後金時期,能當上貝勒的人,並不是像清朝末年那種憑藉血緣關係便可以直接獲得的。
  • 清朝貝勒一年拿多少俸祿
    貝勒是清朝時的一種世襲爵位名,它只被授予給愛新覺羅的子嗣。清朝的爵位授予有三個系統,分別是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和異姓功臣爵位,而貝勒則屬於宗室爵位中的第三等級。清朝實現降爵制度,親王是在貝勒前兩個級別的爵位,他的嫡長子則可以授予郡王的爵位,被封為貝勒的通常是親王的除嫡長子外的其他兒子。貝勒同樣能夠在外開府,可見貝勒在皇室中是享有一定地位的。那麼,地位如此之高的貝勒能夠享受到什麼樣的待遇呢?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竟然是這種隱藏關係?同為皇族地位大不同
    明朝末期,各地起義者此消彼長,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甚至攻下了首都北京,與此同時北邊的滿洲人實行八旗制度,全民皆兵,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見勢不妙選擇放清軍入關,至此清王朝開始了一統中原的歷史進程。
  • 清朝的阿哥、貝勒、貝子等稱謂有什麼區別?
    在許多清宮劇中,我們時常發現,清朝對王公貴族的稱謂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當屬阿哥、貝勒、貝子。那麼,這些稱謂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吧。貝勒,全稱為多羅貝勒,是金代「勃極烈」的意譯。貝勒屬於宗室封爵第三級,清朝建立後,正式成為宗室封爵名。崇德元年(1636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亦用以封蒙古貴族。順治六年規定,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
  •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都是什麼封號,有何不同
    「郡王」的地位高。 其實,在大清王朝時期,除了有「親王」、「郡王」之外,還有兩個清朝特有的稱號,那就是「貝勒」和「貝子」,那麼,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都是什麼封號,又有何不同呢?
  • 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伯爵」,伯爵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伯爵這一爵位起源於中國先秦時期,完整的爵位制度包括王、公、侯、伯、子、男等幾個等級,經歷兩千多年的演化,在清代乾隆時期形成了清朝獨有二十七等爵制。二十七等爵制是清代針對異姓功臣的爵位封賞制度。在二十七等爵制中,伯爵爵位的品級為超品爵位,級別超過一品,屬二十七等爵位中地位最尊崇的之一。
  • 年羹堯擔任的撫遠大將軍屬於什麼級別?當時地位如何?
    年羹堯畫像接下來我們就用往前看和往後看的方法,來綜合來分析一下年羹堯這個撫遠大將軍的級別和含金量。往前看:看其前任胤禵、準前任延信的級別和地位康熙57年,時年30歲的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大軍進入青海平叛。當時他的正式爵位還只是貝子,連貝勒都不是,遠遠稱不上王,所以他的所謂「大將軍王」更多是康熙特意拔高其規格的非常做操作。
  • 清朝官員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清朝的官員級別和現在的官員級別並沒有嚴格的對應關係,而且都有特殊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只能根據他們的職權管轄範圍大概來推測一下。清朝的核心級別,以乾隆時期為準,是九品十八級制度。即總共分為九品,每品又分為正品和從品,共十八個等級。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蒙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臺吉、額駙。和碩親王(簡稱親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扎薩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
  • 清朝四大貝勒,一個是鐵帽子王,兩個下場悽慘,最牛的是他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同時也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王朝。在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不像中原王朝皇帝獨尊,它們還保留著原始民主,就是有威望和地位的人共議國政。清太祖努爾哈赤當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他的二兒子)、二貝勒阿敏(他的侄子)、三貝勒莽古爾泰(他的五兒子)、四貝勒皇太極(他的八兒子)。當時這四大貝勒共同主持朝政,權力和地位是同等的,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但是努爾哈赤死後,這四大貝勒的命運卻迥然不同。大貝勒代善。
  • 清朝的四大貝勒你們都知道是誰嗎?
    努爾哈赤在建立後金以後便在管理國家事務上建立了四大貝勒,而四大貝勒中誰的命運最慘、誰的命運最好咱們今天就看一下。第一位:大貝勒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哥哥就是因為內訌而被處死的褚英。這位貝勒可是大清八大鐵帽子王中的第一位。1648年11月25日,病死於北京,終年66歲 。代善的結局還是不錯的。第二位:二貝勒阿敏清太祖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他爹舒爾哈齊就是努爾哈赤乾死的。努爾哈赤年間,曾參與薩爾滸、滅葉赫、克瀋陽、遼陽等戰役都有不錯的軍功。皇太極時期,因阿敏棄城投降,皇太極大怒,召諸貝勒共議阿敏之罪。
  • 雍正採取了哪些措施 導致清朝親王們的地位一落千丈?
    清朝宗室的封爵分為許多個級別,從高到低分別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等。在清朝建立之初,爵位的體系還沒有分得這麼細,滿洲的貝勒相當於漢人的親王,是同一個概念。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世時,手下的八位親王,也成為八大貝勒。
  • 清朝宗室中哪些人擁有親王爵位?親王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過去的王朝時代,能被冠以親王封號,都是那些地位顯赫的人。當然,不同朝代也有不同。有的親王加封為地方藩王,掌握實權。有的得到財富、土地,卻沒有實權。清朝的做法,跟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親王們可以掌握實權,鎮守地方,卻沒有直接的封地。除了那些蒙古親王可能會回到本地,其餘基本都住在北京。
  • 清朝時期,烏拉那拉氏在當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位
    小編從小的就對滿人的姓氏很感興趣,那麼烏拉那拉這個姓氏到底在大清朝用有怎樣的地位呢,今天就讓小編好好地帶領大家,了解真正的烏拉那拉家族。其實不管是烏拉那拉氏也好還是葉赫那拉氏,這都是那拉氏的分支,除此之外,那拉氏家族還有輝發那拉氏,哈達那拉氏。在明朝末年,女真族內部的那拉氏就被封成了這四個支部。
  • 如何從官服圖案看出清朝官員級別?除了皇帝還有哪些人官服上有龍
    大家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清朝官服看上去千篇一律,但官服上的圖案卻各有不同。有的人官服上的圖案是飛禽,有的人官服上的圖案是走獸,那麼這些圖案都有什麼區別呢?如何從官服圖案看出清朝官員級別呢?
  • 清朝八旗的地位排名,最尊貴的不是正黃旗
    相信很多人對清朝時期的八旗並不陌生,因為現在很多清宮劇裡面關於八旗子弟的情節很多,但是很多人對八旗的排名卻不大清楚,有些人認為正黃旗在八旗中排名首位,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八旗的排名以及哪旗最尊貴,且聽我慢慢道來。
  • 清朝皇帝的兒子都能當王爺?不!有的只能當上貝子
    清朝時期,皇帝的兒子不一定是王爺,有可能只是一個貝子。 首先,我們來看清朝宗室爵位的等級。 按照《大清會典》規定,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12級,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清朝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三品官員和市長差不多?
    說到古人當官,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官員的一品二品,我總是覺得這些東西非常的複雜而且也不容易分辨,也不知道到底是那種的比較大一些,哪種的比較小一些,那好我們現在就先了解一下清朝官職的排名情況。
  • 阿哥,貝勒和貝子是什麼關係?
    清宮戲裡經常會聽到阿哥、貝勒、貝子這樣的稱呼。因為這三個稱呼只在清朝使用,所以有的時候有點摸不著頭腦。現在我們來說說這三個稱呼的關係。阿哥是滿語。如果翻譯成漢語就比較寬泛,沒有嚴格對等的詞語。相當於年輕人的意思,並不是皇族的專有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