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東京、紐約和舊金山,你能想到什麼?除了「國際一線大都市」的頭銜。
實際上,這三座城市分別是世界三大「黃金灣區」的核心城市。
那麼,什麼是「灣區」?
如果從地理角度解釋,灣區一般指的就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
但如果從世界經濟版圖的角度來看,小小的灣區一隅,可以說就是經濟版圖中無可比擬的璀璨明珠。
從人類工業文明崛起以來,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城市以及超級城市群,大多集中在灣區。
每每提及灣區,你總能看到這樣一組驚豔的數字:目前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 的工業資本及人口集中在距離海岸100公裡以內的灣區及直接腹地(世界銀行統計數據)。
灣區經濟自海權時代發展延續至今,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科技、創新以及文化驅動的最重要引擎。
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灣區,就是開頭提及的紐約灣區、東京灣區以及舊金山灣區。這三大灣區,不僅經濟高度發達,文化產業也極其蓬勃,並且都具有開放、創新、宜居以及國際化的主要特徵。
現在,中國也有一塊積存巨大能量的海灣之地,被認為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世界一流灣區——這就是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
1.
超級城市群,
永遠離不開文化競爭力
所謂粵港澳大灣區(下簡稱「大灣區」),簡單而言,指的就是珠三角地區的一個超級城市群。
大灣區包含「九市二區」(常被成為「9+2」),由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東莞、惠州、中山、江門這9個相鄰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合而成。經歷40年的改革浪潮,這些城市攜手並進,為大灣區的形成奠定了歷史基礎。
大灣區的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7,000萬人,2017年本地生產總值達1.51萬億美元,在世界各國經濟體中排名第13,是國內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多個經濟指標上,大灣區都已接近或超過前面提到的世界三大灣區。
2019年2月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下稱《綱要》),其中正式把大灣區提升為國家戰略,重點就是希望透過城市之間的緊密互動促進發展,發揮不同城市之間的獨特性,實現真正的互補。
實際上,你如果回顧一下世界三大「黃金灣區」的發展經驗就會發現,儘管這些灣區以核心城市命名,但每個一流灣區的發展形式都不是以「市區加郊區」的簡單加和,而是將不同的發展重心放置在合適的區域,充分利用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這對於解決目前大灣區各個城市發展不均衡的短板尤為重要。
當然,灣區之所以能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經濟實力只是基礎,灣區的文化發展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文化早已是一種特殊的競爭力,無論是紐約灣區、東京灣區還是舊金山灣區,都形成了自己一套非常鮮明、極具活力的城市文化,也提供了一套優質生活圈的範本,這些都是灣區得以實現其世界影響力的重要之道。
從歷史角度來看,大灣區這些位於珠三角衝擊平原地區的城市,在文化、語言、集體意識上本就具有同根同源的特性,提供了穩定的文化認同支撐;唐宋時期至明末,曾經先進的中原漢文化一次又一次來到嶺南之地,讓當地文化吸納了漢文化的內核;而當航海貿易時代來臨之後,這些地區又最先接受海外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在保有本土文化的穩固基礎之上,又吸納先進的海外文化,也更具有對外的開放和包容特徵。以上種種都為大灣區的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歷史基礎。
在發布的《綱要》中,也專門提及要將大灣區建設成「人文灣區」「休閒灣區」,並且將「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確定為大灣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這也為大灣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鋪墊了政策基礎。
只有通過灣區文化與經濟的相互影響、相互助力,才能真正實現對內強大的凝聚力,對外更加緊密的交流與合作,灣區的發展也才更具競爭力。
2.
希望城市有音樂,有藝術,有設計,
有歌劇,有小說,有詩歌……
那活在這個城市才有意思
如果具體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情況來看,大灣區內每個城市的地域環境和歷史經驗都不盡相同,東西兩岸的發展也不甚平衡,比如,港澳產業結構就偏向於第三產業,包括金融、旅遊、博彩產業等等;而廣東的九座城市,除了深圳之外,整體上仍然更為倚重第二產業,像是進出口貿易、輕工製造業等。
即便僅聚焦在文化事業上,這十一座城市的文創產業發展也可以說是各具特色、各有長短,就像廣州的傳統工藝突出,深圳文創產業發展良好,香港都市文化鮮明……
這樣的產業多樣化,一方面無疑會為大灣區文創產業的共同發展道路帶來一定挑戰,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促使大灣區發展出更加豐滿多彩的文化景觀。
在這個月初,由香港設計總會與二元橋共同主辦的「創意策動2019—設計代碼」之「粵港澳大灣區論壇II——灣區文創定位與發展」(下簡稱「創意策動2019論壇」)上,來自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門四座城市的文創產業領袖就分別談論過關於大灣區文創產業,每個城市不同的定位和發展路徑。
論壇嘉賓(左起):珠海國際設計周代表竇科敏,深圳市委宣傳部巡視員兼深圳市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主任韓望喜,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劉小康,澳門設計中心董事朱焯信,主持人、香港設計總會副秘書長陳詩華
「深 圳」
關鍵詞:引擎
作為最早的一批經濟特區與改革試驗區,深圳一直是獨具吸引力的地方。
在大灣區,深圳也被視作一個「核心引擎」,不僅具有地緣優勢,同時也是資源集聚、創意創新發展領先的城市。2月的《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求深圳2035年「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這其實也為深圳的文創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早在2003年,深圳就是全國較早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的城市,它把文化產業列為城市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數據,深圳已擁有文化企業近5萬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超3100家,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1900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7.9%。
2017年,深圳就已首發「城市文化菜單」,成為國內城市之中第一份對標國際一流城市推出的文化菜單。
城市文化菜單涵蓋了文化藝術、創意設計、科技創新、體育休閒等等領域,標誌性活動包括「文博會」「讀書月」「創意十二月」等。2018年還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以及全球頂尖的創意設計活動——深圳設計周暨深圳環球設計大獎,勢要打造設計界的「奧斯卡」。除此之外,國際科技影視周、深圳國際攝影大展、中國圖片大賽、WTA深圳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深圳國際馬拉松、第28屆書博會、深圳國際魔術節等新的文化品牌活動也層出不窮,旨在不斷提升深圳對外的文化「軟實力」輸出,也可以看出深圳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
創意策動2019論壇上,深圳市委宣傳部巡視員兼深圳市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主任韓望喜就說到,深圳作為「雙區驅動」的先行示範區,也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今後還將大力引進國際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創設創意基金、建立創意設計館,「用開放的心態,成就創意和夢想」。同時,還會在堅持綠色發展的基礎上,考量設計應該有的責任感,比如水汙染的處理、水景觀的處理,今後還可能與荷蘭達成合作,建立關於水與城市的關係的展覽。
在韓望喜看來,「希望這個城市有音樂,有藝術,有設計,有歌劇,有小說,有詩歌,有一切構成世界文化之都的必備元素。那活在這個城市才有意思。」
深圳二元橋
「香 港」
關鍵詞:連結
「每個城市之間不是孤立的,應該加強合作,連接資源。」創意策動2019論壇上,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劉小康這樣說到。
文化創意產業一向是香港最具活力的一項經濟環節,對於城市的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香港統計月刊》數據顯示,在2007年至2017年期間,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的平均每年升幅為5.6%,相較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在同期4.7%的平均每年升幅,文創產業具有明顯增長優勢。文化創意產業的增加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4.1%上升至2017年的4.4%。
不僅如此,文化創意產業合作也是加強香港與內地不同城市緊密連結合作的一條高效路徑,這種結合對於激發大灣區、包括內地城市在文創領域的高成長,促進內地文創、創意設計行業併入國際領域,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作為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領軍型機構,香港設計總會就一直致力於推動香港與內地設計產業的多樣交流,2019年,香港設計總會推動了多個香港與內地不同城市的設計精英,聯手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動,比如「創意策動2019」、大灣區創業孵化計劃2019、成都創意設計周、河北工業設計周、珠海設計周等等。
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就是「雙城品未」項目。
這個項目最初是集結了深港兩岸的設計精英,聯手創作出許多融合兩地特色的產品,由此也將「雙城品未」這個香港與深圳共同擁有的設計品牌推廣開來。
2019年,「雙城品未」又把聯手範圍擴展到了其他大灣區內的城市,邀請了深圳、澳門及珠海的設計師、企業一起參與其中,他們共同製作了超過100件原創產品,包括摺紙結構真皮手袋、迷你藍牙紙喇叭、使用廢棄物品升級再造的Take 2環保袋等等,並在深港澳的零售點發售。
另一個收到廣泛好評的則是「意想四城裡外」的四城展覽。
這個項目由香港設計總會領頭組織,邀請了四個城市——香港、澳門、深圳及珠海,並將四座城市連接成為一個「創意窗口」,不同城市展出不同系列的作品。
比如,有展出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學生,為香港國際廚藝學院設計的代表性椅子,馬卡龍椅,有將商業元素與藝術文化融匯於設計之中的特別設計款「岡本」,也有採用珠江三角洲一種傳統且環保但已日漸式微的布料「莨紗綢」而製作的現代時尚女裝……
通過這樣一種「創意窗口」的概念,香港設計總會是想藉此開拓一個從文化視角進入整個大灣區的起點;不僅如此,劉小康還在論壇上透露,他們還將把這個創意概念和形式延伸到內地多個城市,目前已與成都達成合作意向,很快便會在成都打造另一個「二元橋」,將「創意窗口」打開得更加廣闊,一覽各個城市的文創氣候。
而香港,便是其中一座橋梁。
「珠海、澳門」
關鍵詞:融合創新
珠海,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以文化創意產業為重點的城市,它所具有的文化、創意、設計基礎也遠不如深圳香港雄厚;澳門的設計產業,雖然具有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優勢,但卻面臨市場空間狹小,持續發展受限諸多問題。
雖然兩城都沒有絕對的先天優勢,但是近年來,珠澳兩地都在不遺餘力地發展自己的文化、藝術、設計產業——珠海開始被視作工業設計新興城市,澳門則不斷開發獨特的文化品牌以及國際光影節等文化活動,同時積極與灣區內其他城市達成合作,吸取他者的經驗。
其中,工業設計,以及圍繞「設計+科技」主題的設計發展可以視作珠海與澳門在創意設計領域的內核。
粵港澳大灣區一度是世界的工廠,具有比較完備的製造業鏈條,早期主要還是依靠出口比較低廉成本的對外加工,獲得資本及技術進步。但是在現在的全球價值鏈之中,大灣區必須要通過設計重塑區域價值鏈條。
珠海國際設計周代表竇科敏在創意策動2019論壇上提到了一份研究,其中顯示,「在廣東工業設計領域每投入1塊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則超過101元,這個比例是非常驚人和可觀的」。
「大灣區目前已經採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來促進工業設計發展,設計也被寄予了希望。大灣區發展工業設計目標是非常清晰的。」
2019年,由珠海華發集團、北京歌華集團、香港設計總會、澳門設計中心四家推動的第二屆「珠海國際設計周」誕生,通過舉辦設計周,吸引頂尖人才來到珠海進行交流,同時也讓更多目光投向珠海。
澳門還與珠海聯手建立「珠澳設計中心」,落地於國際甲級寫字樓珠海中心大廈,將把澳門的經驗與珠海的資源相結合,一方面解決澳門的市場狹小,以及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幫助整合珠海的零散資源,將珠海的設計氛圍整體提升。珠澳「設計同城」的藍圖也就此展開。
珠海中心大廈
如前所述,良好發展的文創產業,可能才是美好灣區、美好城市的關鍵所在。
*本文內容由香港設計總會提供支持
📒
關於「香港設計總會」
香港設計師總會於2000年成立,2004年改名為香港設計總會,目前共有29名會員,旨在與香港各專業機構和院校建立緊密關係,以鞏固本地設計行業的領導地位,促進知識交流,為執業人士及相關機構提供資訊和策略,強化本土創意業界的競爭力。除了強化與深圳的合作夥伴關係,總會將涉獵更多內地城市,從而在大灣區創建充滿活力的設計樞紐。
2017年,香港設計總會與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及啟客創新商務(深圳)有限公司聯合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落實在深圳二元橋打造「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2018年,香港設計總會再下一城與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理委員會、成都傳媒集團和二元橋(中國)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成都設立「川港設計創意產業園」,進一步為內地與香港的發展建立重要的平臺。香港設計總會不斷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的良好關係,為香港創意產業拓展新市場並帶來新的機遇,積極為兩地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關於「創意策動2019」
香港設計總會主辦的「創意策動2019」,旨在促進並推動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於創意產業方面的緊密合作,以延續過去各個項目的成功,例如2013年的「深港策動」和以往數年間於其他內地城市舉辦的活動。透過「推動」、「啟發」和「連繫」三大概念,香港、深圳、澳門和珠海四個城市組成「創意窗口」,在灣區南方港口成為進入整個大灣區的起點,開拓新視野,由窗外到窗內,探索到探究,一覽窗口各城的文創氣候,加強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關於「二元橋」
二元橋是一個將國際創意人才、品牌及公司與中國企業及市場連接互通的平臺,亦是一個讓來自香港特區、中國內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創意產業資源匯聚和合作的樞紐,由此促進創新產品的研發、中國品牌的國際化以至整個創意產業的發展。 二元橋透過其專業交流及業務配對的平臺,為落戶園區的創意工作室和企業提供辦公空間,以及初創及拓展業務過程中所需的各種相關商業配套服務,包括企業商務資詢服務、空間租用及運營、巿場推廣及產品研發、知識教育及產業文化交流、場地配套及餐飲服務。 二元橋亦不時舉辦各類公眾活動如展覽、講座、工作坊、創意市集等,促進深港兩地的創意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