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鰻池的選擇與消毒
1.鰻池選擇
選擇通風向陽、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交通便捷的養殖場。鰻池採用水泥池大棚溫室結構進行養殖,60口鰻魚養殖池,其中鰻池面積380平方米的有14口、360平方米的有20口、150平方米的有16口,總面積14920平方米。
2.鰻池消毒
在鰻苗下池前採用過磷酸鈣對新水泥池進行消毒,蓄滿水後按每立方米水體1000克的比例加入過磷酸鈣,浸池1~2天,放掉舊水注入新水後,即可投放種苗。
2
鰻苗的培育
1.鰻苗消毒
鰻苗體質嬌嫩,在採捕、暫養和運輸中容易擦傷而感染誘發細菌性疾病。因此,在放養時必須進行消毒,增強鰻苗抗病力。消毒方法採用碘製劑或食鹽等進行全池潑灑藥浴,消毒時間在鰻苗下池後的當天傍晚進行。
2.鰻苗放養密度
流水式水泥池,養殖自然條件比較好,鰻苗放養密度以900~1000克/平方米左右,以低密度放養生長速度比較快,成活率高。但在鰻苗放養前要進行試水,要考慮到運苗容器內溫度與池水溫度差距過大,需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要先將尼龍袋連苗放入池中,待袋溫接近池水溫度時再拆袋將鰻苗放入,加強鰻苗對環境的適應。
3.鰻苗的飼養
鰻苗飼養初期在全塘範圍內均勻投餵紅蟲,投餵的時間為每天4次,然後逐步變為每天上、下午2次,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5%左右。
在飼養過程中,對鰻苗要進行訓練,通過在鰻池邊建一個飼料臺,訓練鰻苗由分散吃食改為集中吃食,由夜間吃食改為白天吃食,由吃天然活餌料改吃人工配合飼料。由於鰻苗的生長發育速度不同,每隔50天左右,要進行一次分疏,即把個體小的鰻苗揀出來,進行分級飼養培育,確保鰻苗規格相對整齊。鰻種是成鰻養殖的基礎,鰻種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成鰻養殖的好壞。
因此,要發展養鰻生產,首先必須抓好鰻魚苗種的培育。
3
成鰻投餵管理
成鰻養殖是把體重20克以上的鰻種養成體重250~400克的商品鰻的生產過程。
1.鰻种放養
鰻种放養前,應對鰻池和鰻種進行藥物消毒,然後才能放入鰻池飼養。放養時間一般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水溫13℃以上時進行。放養密度視鰻池條件、鰻種規格等因素確定,考慮到是流水池並且設備良好,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投放體重20克左右的鰻種10~13公斤。
2.飼料投餵
投餵方法採用「四定」(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原則,每天上午9時左右投餵一次,把人工配合飼料放在飼料臺上讓鰻魚攝食,日投餌量可為魚體重的2%~3%,同時要關注鰻魚每天攝食情況作適當調整。早春或晚秋水溫較低,或水溫超過30℃的時候,日投飼量可酌情減少。為避免飼料殘渣汙染水質,投餵量一般以投餵後20分鐘能吃完為宜。
3.輪捕輪放
鰻魚在飼養過程中,個體生長速度差異很大,必須採取分期放養,分期捕撈,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等措施。一般每隔40天左右分級分稀一次,使同池鰻魚規格整齊,密度合理。操作時要小心細緻,防止損傷魚體,造成病菌感染,影響鰻魚生長發育。
4
鰻魚養殖管理
養殖場具有水源豐富,水質條件比較好(主要指標:pH值為7.69,溶氧量7.93毫克/升,氨氮含量0.041毫克/升,亞硝酸鹽含量0.17毫克/升,鐵含量0.05毫克/升)。
水源充足,換水方便,對鰻魚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鰻魚養殖過程中,加強水質調節,培養和管理好鰻池水質,是養鰻高產的可靠保證。主要措施:
1.勤巡塘、勤觀察。每天巡塘分早中晚3次,看池水透明度,看水中浮遊生物量,觀察水面有無鰻魚吐出的食物和糞便形狀,預防缺氧「泛池」現象發生。
2.加強微囊藻培養。由於鰻池水中的溶氧來源主要依靠微囊藻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因為源水中微囊藻含量一般不高,因此,在鰻池中要施一些銨肥(如硫酸銨),進行強化肥育,促使微囊藻迅速繁殖和生長,從而增加水中溶氧,促進鰻魚生長發育。
3.定期檢測水質。水質好壞直接影響鰻魚正常攝食、生長。因而,為了保證養殖池水質,應定期檢測養殖池水質,一般要求2~3天檢測1次,發現問題可採取大換水加強排汙,或利用水質改良劑等進行處理調節,防止水質惡化。
4.適時開啟增氧機。要根據季節變化,及時採取對策。夏季、秋初是一年中高溫時段,這時段鰻魚耗氧量最高,必須全天候開動增氧機,確保上下層水體交換,做好增氧補給工作,防止鰻魚缺氧浮頭現象發生;秋末、冬季低溫時,要加深池水並保持一定的肥度,可增加保溫性能。平時要經常進行池水更換,保持池水清潔。
5.要掌握好水色。要用生石灰調節酸鹼度和嚴格控制浮遊動植物繁殖。為維持水的透明度基本衡定,可在鰻池中混養一些鰱魚、鱅魚,每畝可混養40尾左右。每隔一段時間要換注一部分新鮮水,換水時,應將池水中的殘餌、糞便排出池外,以降低水中氨態氮和亞硝酸鹽的含量,提供鰻魚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5
鰻魚病害防控
鰻魚的病害是目前養鰻發展的主要障礙,在鰻魚養殖中,要根據季節的變化,必須重視鰻魚病害防治工作這一重要環節,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的原則,提高鰻體抗病能力。
1.車輪蟲病
主要症狀:車輪蟲病是魚類很常見的原蟲病,嚴重時寄主分泌大量粘液,在魚體鰭、頭部、體表出現一層白翳,成群沿塘邊狂遊,口腔充滿粘液,不攝食,呈「跑馬」現象。
防治方法:(1)在飼養過程中要合理施肥,同時用生石灰清塘對預防車輪蟲病有較好的效果。(2)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為5:2)全池潑灑,使池水含藥量達0.7毫克/升,可有效地殺滅體表和鰓上的車輪蟲。(3)水深1米的魚池,用生韭菜3~4.5公斤,搗爛後加食鹽85克拌勻,全池潑灑。
2.爛鰓病
主要症狀:病魚常離群獨遊,行動緩慢,食慾減退或不攝食,體色發黑,特別是頭部變得烏黑,病魚鰓絲腐爛,帶有汙泥,鰓蓋骨內表面往往充血。
防治方法:(1)於發病季節定期用漂白粉掛簍。(2)用二氧化氯50~100克/畝.米,用水稀釋後全池潑灑。(3)用強效殺蟲靈0.01~0.02毫克/升全池潑灑。
3.水黴病
主要症狀:由於水黴菌引起的,病鰻尾部、鰭以至軀幹附著棉絮狀的白色菌絲,皮膚分泌黏液明顯增多,病鰻遊動緩慢,食慾減少或拒食,最後衰竭死亡。
防治方法:(1)鰻池定期消毒,用25~30毫克/升福馬林溶液全池潑灑。(2)用水黴淨125~170毫升/畝·米,用水稀釋後全池均勻潑灑。(3)把發病鰻池水溫提高到28℃~32℃,持續1周以上可治癒,效果很好。
6
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鰻魚的養殖管理及疾病防治問題一直困擾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而工廠化健康養殖鰻魚主要是採用現代工業技術和現代生物學技術等,在半自動或全自動的系統中,高密度養殖(包括育苗)健康的鰻魚,並對全過程實行半封閉或全封閉管理的、一種無染的健康養殖生產方式。鰻魚工廠化高效健康養殖是未來養殖的主要模式。
作者:王柏明 郭忠寶 張在勇
內容源自柏普泰水產,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公眾平臺!
廣告投放| 文章投稿 |其他合作
精品原創文章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