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小麥栽培技術,但是目前對於病蟲害的情況仍然做不到完全杜絕,所以如何降低小麥病蟲害的發生機率就成為我國農業技術主要的研究方向。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提出和創新,需要在了解現有小麥栽培技術的前提下進行。本文則通過分析目前常用的小麥栽培技術,提出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供各位參考。
1 目前我國採用的小麥栽培技術
1.1小麥品種的培育選擇
在小麥栽培過程中,農戶和科研人員都會主動選擇形狀良好的小麥植株進行種植。不同品種的小麥,在產量、質量、顏色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別,並且不同的小麥品質適應氣候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在小麥品種的培育選擇過程中,農戶和科研人員要提前了解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水利資源條件等客觀情況,保證選擇的小麥品種能夠適合當地的自然環境,並實現高產。在小麥品種選擇過程中,高產、抗病性、適應能力、生育期都是主要考慮的因素,並且要將種子中的秕子、病子剔除。
1.2播種前對土地進行翻耕施肥
在播種之前,需要提前對土地進行翻耕施肥,為小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翻耕深度要達到25cm,這樣能夠在熟化土壤的同時,讓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蟲卵能暴露在陽光下,利用太陽光和紫外線殺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蟲卵,避免土壤中埋藏的微生物和蟲卵對小麥植株造成影響;耕種前的施肥則能夠為小麥種子的發芽和成長提供足夠的養料。目前常採用的肥料配比為每畝土地施加10kg鉀肥、15kg磷肥、複合肥30kg,有機肥2500kg左右。施肥後,需要對土壤進行深翻,保證肥料均勻分布在土層中。另外,土壤在翻耕後應該保持土粒稀碎、上實下虛的狀態,才能保證小麥的健康成長。
1.3種子預處理後進行播種
為了保證種子的發芽率以及後期成長,需要在播種之前將種子進行簡單的處理。首先,需要先用一定比例的鹽水,將受到損傷和乾癟的種子剔除,隨後用多菌靈、粉鏽寧等藥劑給種子上一層包衣,避免種子受到病蟲害的侵擾。然後再將種子埋深控制在4cm左右,避免種子因埋深過淺無法吸收足夠的營養,也避免埋深過深導致種子無法發芽。
播種時間應該根據小麥品種進行選擇:例如弱春性小麥應該選在10月20日後進行播種,如果過早地播種這種小麥,往往會導致小麥遭受到凍害;半冬性小麥則應該選擇10月3日-20日之間進行播種,播種時間過晚會導致半冬性小麥減產。最後,小麥的播種密度應該控制在每畝8kg種子。如果土壤墒情達不到理想狀態,則可以通過增加播種量的方式提高產量,但是還是要避免小麥密度過高的情況出現。
1.4加強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管理
作物生長管理對於提高小麥產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有效提高作物果實的質量。在小麥生長期間,應該通過關注麥苗的生長狀態分析土壤的情況,及時施加肥料,調整土壤營養物質含量。另外對於缺苗的部位要及時補苗,如果發現某塊田地出現嚴重的缺苗弱苗的問題,則要綜合種子、氣候、土壤情況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隨後再進行補苗。常見的大範圍弱苗問題的出現,往往是由於土壤墒情不足導致的,此時適當施肥,能夠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麥苗成長狀況。另外,在小麥拔節期和成熟期,更應該提高麥田巡查次數,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並採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2 小麥病害防治措施
2.1小麥條銹病
相比其他病害,小麥條銹病的傳播速度較快、分布範圍較廣。一般來說,小麥苗期是條銹病的主要發病時期,發病症狀為幼苗葉片上出現呈輪狀排列的多層鮮黃色夏孢子堆,且葉片是主要發病部位,另外在麥芒、麥穗等部位也可出現夏孢子堆。該病症會導致小麥的大面積減產。
小麥種植前是該病害的主要防治時期,可以在種子處理過程中,選用適當的拌種劑清除麥種上的微生物,在消除條銹病威脅的同時,避免其他微生物對種子產生不良影響。在小麥幼升階段,可以通過噴灑適當配比的三唑類高效帝都殺菌劑的方式對條銹病進行防治。如果已經發現小麥感染了條銹病,則應該在發病初期選擇15%的三唑酮進行噴灑,用藥量控制在每畝2-6g即可,這樣能夠有效避免條銹病對小麥產量帶來的影響。
其餘的微生物類病害的防治也可以借鑑小麥條銹病的防治方法,但是藥物的選擇和藥水濃度的配比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2.2小麥蚜蟲的防治
對於我國農業生產來說,蚜蟲對農作物的生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蚜蟲主要通過刺吸小麥中的汁液,阻斷小麥營養的傳導與吸收;因此小麥的光合作用也會受到嚴重難度影響。麥穗是蚜蟲主要危害的部分,蚜蟲會導致秕子的出現,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
由於殺蟲劑的使用,導致很多害蟲都具有了抗藥性,所以在小麥蚜蟲防治工作中,農戶及科研人員往往採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一般來說,會通過調整農作物布置、秋季種玉米、穀子的方法防治蚜蟲病害的發生。在小麥種植時,也會選擇具有抗蟲形狀的品種,並在種植之前對麥種進行處理,以提高麥種的抗蟲性能。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及時排出田間的積水,防止溼氣滯留給蚜蟲提供生長環境。在小麥拔節後,定期觀察植株上蚜蟲的生長情況,如果每100株小麥上有超過500隻蚜蟲,則需要選用適當的殺蟲劑對小麥進行噴灑。
相比來說,蟲害的防治需要根據害蟲的習性選擇合適的防治措施。但蟲害防治的主要思路就是破壞害蟲的生存環境,或在田間投放害蟲的天敵,以生物防治法保證小麥的健康成長。
3 總結
小麥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互相配合,才能有效提高每畝小麥的產量。科學的栽培技術是避免病蟲害發生的主要手段,另外當病蟲害發生時,也要儘量採用生物治理法,避免農藥對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也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我們也應該積極探索各種微生物及害蟲的習性,從而研究出更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手段,以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