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的等待後,
微涼的廣州迎來一個令人沸騰的消息:
阿婆牛雜終於又開檔啦!
消息一出,
無數廣州人都立馬湧到那條小巷裡,
不畏排隊之久,只想一飽口福!
圖片由芳村阿婆牛雜群群友拍攝
一個佝僂的背影,
一部破舊的單車,
載著三大桶滿滿的牛雜,
在老城區裡一條毫不起眼的冷巷中,
支起這個平凡卻傳奇的牛雜攤檔。
關於陳婆婆二十八年的日與夜,
就從此著筆。
圖片由芳村阿婆牛雜群群友拍攝
陳婆婆是誰?
只聽名字或許勾不起你的記憶。
但一家紅遍全廣州的牛雜檔,
即使未能親口一嘗,
但相信大家也早有耳聞
——阿婆牛雜檔
而陳婆婆就是阿婆牛雜的創始人。
圖片由芳村阿婆牛雜群群友拍攝
相信每一個老廣心目中,
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碗牛雜。
牛雜作為老西關的傳統小吃,
大小各異的牛雜檔在廣州遍地開花。
圖片由芳村阿婆牛雜群群友拍攝
但阿婆牛雜檔的魔力就在於:
能讓出名「厭尖」的老廣心甘情願排隊數小時,
甚至冒著排隊也吃不到的風險,
只為這碗在廣州隨處可吃的牛雜。
酸
家裡的經濟環境不好,
還要照顧家中的兒子。
為了補貼家用,
當時剛剛退休的陳婆婆幸得貴人指點,
開始賣起了牛雜,
這一賣就是二十餘年。
為了生計,
最開始賣牛雜的時候,
阿婆每天風雨不改地擺攤。
圖片由芳村阿婆牛雜群群友拍攝
在整個城市還未甦醒的時候,
阿婆已經開始早早準備要賣的牛雜。
直到歲月漸漸折彎了陳婆婆的背脊,
陳婆婆擺攤的次數才「買少見少」。
賣牛雜個中的辛酸操勞,
阿婆口頭上只是輕描淡寫。
但她卻將二十多年的辛勞
提煉灌注到每一煲濃鬱的湯汁之中。
甜
阿婆牛雜受到大眾的追捧,
心裡自然覺得甜蜜。
但沒想到前來排隊的顧客們,
也有另一段關於牛雜的甜蜜故事。
阿婆牛雜的忠實擁躉,
網友「文人傑仕」告訴我們,
13年的時候他在電視上看到阿婆牛雜的報導,
於是決定拖著同樣喜歡「覓食」的女朋友一起去嘗。
機緣巧合之下,撞上《好味廣州》正在拍攝,
還被攝製組邀請入鏡。
圖片由芳村阿婆牛雜群群友拍攝
和女友「拍拖仔、吃牛雜」的這一幕,
被攝像機永恆地定格在那一刻
屬於二人的甜蜜之中。
二人工作的忙碌、阿婆開檔的不定時,
讓「文人傑仕」再到阿婆牛雜檔幫襯,
已經是一年後的事。
而當時的女友現已變成朝夕相對的枕邊人。
他說,再次吃到阿婆牛雜的時候,
總會勾起當初和伴侶拍拖的點點滴滴。
一份牛雜,吃在口中,卻甜上心頭。
苦
年近八旬的婆婆,
經營這家牛雜檔已經二十八個春秋。
一個正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
身體雖比其他老人家強健、動作利索,
但親力親為的能力還是大不如前,
也沒辦法像以前一樣每天都開攤賣牛雜。
現在阿婆開攤的時間完全隨心而定,
或是幾周一次,或是數月一次,
食客們全憑運氣偶遇。
幸好有熱心的群友組織了微信群,
及時通報阿婆開攤的消息!
好「食」之徒們再也不用苦苦地等待。
阿婆的子女不時都會到牛雜當幫手。
圖片由芳村阿婆牛雜群群友拍攝
但大部分的時候,阿婆還是堅持親自動手,
開檔前仔細清掃街道,
準備好凳子給排隊的顧客邊坐邊等,
湯汁親自調味、親手熬煮食材,
一如以往地煮好每一碗牛雜。
有熟客問道阿婆怎麼不找一個徒弟呢?
阿婆則說,做牛雜這一行實在太辛苦了。
辣
對待牛雜,阿婆從來都是「心狠手辣」。
凌晨四點,
阿婆親自到肉菜市場挑選新鮮的內臟,
一人拿回家再親自將內臟去雜質、去油膩。
阿婆處理牛雜的宗旨和標準只有這一句話:
「自己唔食得入口嘅嘢,
絕對唔可以俾人食。」
30斤的原料只留下3斤食材,
不會為了多賺一分幾毛,
而降低挑選牛雜的標準,
這或許就是阿婆骨子裡的務實與堅持。
提前一天剪好牛雜後再精心串制,
阿婆說,對待每個食客都要公平,
因此每串牛雜都是四塊一組、大小均等。
從晨曦初露到夜幕降臨,
狹窄的客廳就是阿婆一遍又一遍,
不厭其煩地處理食材的地方。
阿婆牛雜接近三十年的堅守,
食客吃得早已不是那份牛雜,
而是一份獨有的情懷。
走在在老舊的麻石地板,
駐守著一輛三十年如一日的小推車,
利落的剪刀快速剪碎著熱騰騰的牛雜,
來來往往的車輛、交錯流動的人潮,
停下來嘗一碗人生的酸甜苦辣。
阿婆牛雜是廣州本地經典廣式地道小吃,具有廣州本地當地特色,消費大眾,人人都可以消費得起,市場前景大。
圖片由芳村阿婆牛雜群群友拍攝
傳承人阿亮表示,自己努力跟著阿婆學習牛雜的製作工藝,只想讓「阿婆牛雜」更好的傳承下去,不想讓這一個具備老廣情懷的美食就此失傳。
讓「阿婆牛雜」還能是以前芳村老街那種純正的味道,讓消費者吃出來那一份老廣情懷,讓品牌合作者得到應有的保障...
請認準我們「阿婆牛雜」的整體形象,阿婆牛雜門頭都是藍色底。並且我們食材都是新鮮健康食材,不添加香精,健康自然。
「阿婆牛雜」目前店面:
現阿婆牛雜開啟合伙人招募,想了解阿婆牛雜可以私信發送「阿婆牛雜」,及下方了解更多申請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