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爸爸回家了
圖為:2.爸爸把毛毛抱在懷裡,她卻嚇得大哭起來
圖為:3.在熱騰騰的湯圓裡,毛毛吃到了好運硬幣
圖為:4.騎在爸爸的肩膀上,毛毛終於看見舞龍燈了
圖為:5.爸爸今天要走了
圖為:6.「爸爸,硬幣給你,明年,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裡喔!」
楚天金報訊 有一本名叫《團圓》的圖畫書,講述一個名叫毛毛的4歲小女孩,與父親過年的故事。
過去的兩年間,這個中國故事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包括遠在美國的《紐約時報》。
有人稱讚這個故事「影射現實、純真動人」。有人說,中國有超過1億人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打工,只在春節才能和家人團聚。團圓,撥動了中國人的心弦,也讓世界其他地方的讀者找到了關於親情的共鳴。
團圓的情感跨越國界
「爸爸在外面蓋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過年。」小女孩毛毛寫道。
春節快到了,毛毛的父親風塵僕僕地回到家裡。等候了許久的媽媽連忙迎上去,而穿著小棉襖的毛毛,卻只是遠遠地站在家門口,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陌生的父親……
圖畫書《團圓》的文稿作者叫餘麗瓊,80後。對餘麗瓊而言,毛毛這個人物,融入了她太多的回憶。餘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師,常年在全國各地跑來跑去,只有春節時才能與妻子和一對兒女團聚在一起。因此,在餘麗瓊幼年的記憶中,「團圓」就成了春節裡不可缺少的家庭場景:「一定要全家人一起,才叫過年。」
讓餘麗瓊意想不到是,圖畫書中毛毛這個虛構的小女孩,引起了眾多熱心讀者的關注,他們說,仿佛勾起了「久遠的記憶」。「每個人都有與親人分離、團聚的體驗,因此,每個人也都會找到自己的共鳴。」這種共鳴,甚至能夠輕易跨越文化和國界的障礙。2011年11月,美國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書評周刊《紐約時報書評》將英文版的《團圓》列入了2011年度世界兒童圖畫書榜單。美國《出版人周刊》則在評論《團圓》的文章中寫道:「這是一幅令人記憶深刻的圖畫,它記錄了中國最為快樂的節日,並且見證了貫穿其中的感人親情。」
家就是「心聚攏在一起」
對於生活在《團圓》裡的小女孩毛毛而言,「親情」一開始實在有些遙遠。當父親抱起她,笑眯眯地用鬍子扎著她紅撲撲的臉蛋時,這個4歲小女孩的第一反應,是奮力把爸爸推開,隨後又嚇得大哭起來。
餘麗瓊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年幼時,父親給她的感覺就是「可有可無」。只要外地有工程,父親都會毫不猶豫地拎起箱子出發。餘麗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幼時的疑惑:「家裡幹嗎還要有一個爸爸呢?」
讓餘麗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父親被單位派去哈爾濱學習,一整年都沒有回家。等到過年,爸爸回到安徽的家裡抱起她時,年幼的餘麗瓊嚇得哇哇大哭。而在此之前,親戚們都說,父親最疼的就是她這個女兒。
長大以後,餘麗瓊才漸漸體會到那一刻父親的傷心。後來,父親決定拍一張全家福。「照片裡,爸爸媽媽坐在兩把椅子上,兩個孩子站在中間,媽媽摟著哥哥,爸爸緊緊地抱著我。」餘麗瓊說,「那一刻,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家,家就是4個人像這樣緊緊依偎,哪怕距離分開了,心也要聚攏在一起。」
大人讀來有一點心酸
圖畫書裡的毛毛並沒有去拍攝全家福,她只是在與父親相處的5天裡,一點一滴地找回對父親的記憶。
有些記憶是父親的形象。她和爸爸一起去理髮,舉著棒棒糖坐在爸爸的身後,發現鏡子裡剪了頭髮、剃了鬍子的這個人「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爸爸領著她在門上貼春聯,還讓她登上屋頂,在那裡,她騎在爸爸的脖子上,看了一場熱熱鬧鬧的舞龍燈。
而「好運硬幣」則是貫穿毛毛整個新年最美好的記憶。按安徽習俗,在除夕夜,父女倆一起包起了湯圓,並且把一枚硬幣塞進一個湯圓的餡裡。結果,爸爸想辦法讓毛毛吃到了那枚小小的好運硬幣。「一開始,這只是一場遊戲,但父親的確是在用心地進行這場遊戲,很用心地寄託自己對女兒的祝福。」餘麗瓊說。
對於很多年幼的孩子而言,《團圓》的故事裡有熱鬧的過年場景,有全家人幸福的團聚,可捧著書的父母們卻大多讀出了更多的意味。一名山東的母親說,書裡的故事卻讓人「有一點點心酸」。
契合了當下的國情
餘麗瓊明確地表示,《團圓》描寫的是自己的人生體驗,可在過去的兩年裡,總有人相信,這本兒童圖畫書有著更為現實的背景。
「這位父親完全是這個時代農民工的代表——鄉下的農民進城打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得好不容易、好苦……」總有讀者這樣對餘麗瓊說。餘麗瓊對此報以理解,她承認,書中那個因為工作遠離家鄉的父親,的確「剛好契合了當下的國情」。
很多人在書裡讀到了整個打工群體的辛酸。一名廣東的母親說,「這是我們打工族自己的故事。」另一名讀者則在評論中寫道:「《團圓》講述了當下農民工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的現實……孩子對父親的期盼,父親回家後孩子的喜悅,父親要走時孩子和妻子的不舍,都表現在他們的神情中。」
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媒體上關於那些外來務工人員的故事。他們大多在城市裡打工,只能趁著休息的空當,從手機或者錢包裡的照片上回憶自己孩子的模樣。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為1.53億人;而根據全國婦聯2008年的調查,當時全國留守兒童的數量已達5800萬人。
團圓和分別構成了人生
餘麗瓊總會回憶起小時候爸爸過年回家的場景。每一次,爸爸總會打開那個神奇的大皮箱,「像變魔術一樣」從裡面掏出些神奇的小禮物。
當然,現在看起來,那只是些簡單的小玩意兒:一盒水彩筆,或是一塊糖。可在她年幼的記憶裡,這些禮物都是自己會珍藏許久的寶貝,糖果總是放了好久都不捨得吃,而水彩筆更是畫上兩筆就要急急忙忙地收起來。
她把這樣的記憶也放進了圖畫書裡。在《團圓》的開始,當毛毛被突然回來的爸爸嚇得大哭的時候,爸爸趕忙打開自己的行李箱,從裡面拿出一頂粉色條紋的帽子送給她,而媽媽則得到一件白色的長款羽絨服。
就像餘麗瓊童年的記憶一樣,爸爸的行李箱裡「變」出的禮物,讓全家人都開心了起來。
在餘麗瓊長大之後,她曾經好幾次想給父親一個驚喜的禮物——就像小時候他對待自己那樣。在父親60歲生日的時候,餘麗瓊把一本剛剛印刷完成的《團圓》寄給了在安徽老家的父親。如今,餘麗瓊和父母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城市裡。不過,她堅持每年過年一定要回老家,讓父母有一個「心靈的安慰」。
圖畫書的情節裡,大年初四一早,父親又一次離開了。最後,毛毛把自己的「幸運硬幣」送給了爸爸,期待著爸爸明年再次回來團圓。
圖畫書的繪者朱成梁說:「團圓和分別,構成了我們的人生。」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