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毛毛和父親的過年故事圖畫書感動了美國人

2020-12-21 荊楚網

圖為:1.爸爸回家了

 

圖為:2.爸爸把毛毛抱在懷裡,她卻嚇得大哭起來

 

圖為:3.在熱騰騰的湯圓裡,毛毛吃到了好運硬幣

 

圖為:4.騎在爸爸的肩膀上,毛毛終於看見舞龍燈了

 

圖為:5.爸爸今天要走了

 

圖為:6.「爸爸,硬幣給你,明年,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裡喔!」

  楚天金報訊  有一本名叫《團圓》的圖畫書,講述一個名叫毛毛的4歲小女孩,與父親過年的故事。

  過去的兩年間,這個中國故事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包括遠在美國的《紐約時報》。

  有人稱讚這個故事「影射現實、純真動人」。有人說,中國有超過1億人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打工,只在春節才能和家人團聚。團圓,撥動了中國人的心弦,也讓世界其他地方的讀者找到了關於親情的共鳴。

  團圓的情感跨越國界

  「爸爸在外面蓋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過年。」小女孩毛毛寫道。

  春節快到了,毛毛的父親風塵僕僕地回到家裡。等候了許久的媽媽連忙迎上去,而穿著小棉襖的毛毛,卻只是遠遠地站在家門口,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陌生的父親……

  圖畫書《團圓》的文稿作者叫餘麗瓊,80後。對餘麗瓊而言,毛毛這個人物,融入了她太多的回憶。餘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師,常年在全國各地跑來跑去,只有春節時才能與妻子和一對兒女團聚在一起。因此,在餘麗瓊幼年的記憶中,「團圓」就成了春節裡不可缺少的家庭場景:「一定要全家人一起,才叫過年。」

  讓餘麗瓊意想不到是,圖畫書中毛毛這個虛構的小女孩,引起了眾多熱心讀者的關注,他們說,仿佛勾起了「久遠的記憶」。「每個人都有與親人分離、團聚的體驗,因此,每個人也都會找到自己的共鳴。」這種共鳴,甚至能夠輕易跨越文化和國界的障礙。2011年11月,美國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書評周刊《紐約時報書評》將英文版的《團圓》列入了2011年度世界兒童圖畫書榜單。美國《出版人周刊》則在評論《團圓》的文章中寫道:「這是一幅令人記憶深刻的圖畫,它記錄了中國最為快樂的節日,並且見證了貫穿其中的感人親情。」

  家就是「心聚攏在一起」

  對於生活在《團圓》裡的小女孩毛毛而言,「親情」一開始實在有些遙遠。當父親抱起她,笑眯眯地用鬍子扎著她紅撲撲的臉蛋時,這個4歲小女孩的第一反應,是奮力把爸爸推開,隨後又嚇得大哭起來。

  餘麗瓊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年幼時,父親給她的感覺就是「可有可無」。只要外地有工程,父親都會毫不猶豫地拎起箱子出發。餘麗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幼時的疑惑:「家裡幹嗎還要有一個爸爸呢?」

  讓餘麗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父親被單位派去哈爾濱學習,一整年都沒有回家。等到過年,爸爸回到安徽的家裡抱起她時,年幼的餘麗瓊嚇得哇哇大哭。而在此之前,親戚們都說,父親最疼的就是她這個女兒。

  長大以後,餘麗瓊才漸漸體會到那一刻父親的傷心。後來,父親決定拍一張全家福。「照片裡,爸爸媽媽坐在兩把椅子上,兩個孩子站在中間,媽媽摟著哥哥,爸爸緊緊地抱著我。」餘麗瓊說,「那一刻,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家,家就是4個人像這樣緊緊依偎,哪怕距離分開了,心也要聚攏在一起。」

  大人讀來有一點心酸

  圖畫書裡的毛毛並沒有去拍攝全家福,她只是在與父親相處的5天裡,一點一滴地找回對父親的記憶。

  有些記憶是父親的形象。她和爸爸一起去理髮,舉著棒棒糖坐在爸爸的身後,發現鏡子裡剪了頭髮、剃了鬍子的這個人「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爸爸領著她在門上貼春聯,還讓她登上屋頂,在那裡,她騎在爸爸的脖子上,看了一場熱熱鬧鬧的舞龍燈。

  而「好運硬幣」則是貫穿毛毛整個新年最美好的記憶。按安徽習俗,在除夕夜,父女倆一起包起了湯圓,並且把一枚硬幣塞進一個湯圓的餡裡。結果,爸爸想辦法讓毛毛吃到了那枚小小的好運硬幣。「一開始,這只是一場遊戲,但父親的確是在用心地進行這場遊戲,很用心地寄託自己對女兒的祝福。」餘麗瓊說。

  對於很多年幼的孩子而言,《團圓》的故事裡有熱鬧的過年場景,有全家人幸福的團聚,可捧著書的父母們卻大多讀出了更多的意味。一名山東的母親說,書裡的故事卻讓人「有一點點心酸」。

  契合了當下的國情

  餘麗瓊明確地表示,《團圓》描寫的是自己的人生體驗,可在過去的兩年裡,總有人相信,這本兒童圖畫書有著更為現實的背景。

  「這位父親完全是這個時代農民工的代表——鄉下的農民進城打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得好不容易、好苦……」總有讀者這樣對餘麗瓊說。餘麗瓊對此報以理解,她承認,書中那個因為工作遠離家鄉的父親,的確「剛好契合了當下的國情」。

  很多人在書裡讀到了整個打工群體的辛酸。一名廣東的母親說,「這是我們打工族自己的故事。」另一名讀者則在評論中寫道:「《團圓》講述了當下農民工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的現實……孩子對父親的期盼,父親回家後孩子的喜悅,父親要走時孩子和妻子的不舍,都表現在他們的神情中。」

  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媒體上關於那些外來務工人員的故事。他們大多在城市裡打工,只能趁著休息的空當,從手機或者錢包裡的照片上回憶自己孩子的模樣。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為1.53億人;而根據全國婦聯2008年的調查,當時全國留守兒童的數量已達5800萬人。

  團圓和分別構成了人生

  餘麗瓊總會回憶起小時候爸爸過年回家的場景。每一次,爸爸總會打開那個神奇的大皮箱,「像變魔術一樣」從裡面掏出些神奇的小禮物。

  當然,現在看起來,那只是些簡單的小玩意兒:一盒水彩筆,或是一塊糖。可在她年幼的記憶裡,這些禮物都是自己會珍藏許久的寶貝,糖果總是放了好久都不捨得吃,而水彩筆更是畫上兩筆就要急急忙忙地收起來。

  她把這樣的記憶也放進了圖畫書裡。在《團圓》的開始,當毛毛被突然回來的爸爸嚇得大哭的時候,爸爸趕忙打開自己的行李箱,從裡面拿出一頂粉色條紋的帽子送給她,而媽媽則得到一件白色的長款羽絨服。

  就像餘麗瓊童年的記憶一樣,爸爸的行李箱裡「變」出的禮物,讓全家人都開心了起來。

  在餘麗瓊長大之後,她曾經好幾次想給父親一個驚喜的禮物——就像小時候他對待自己那樣。在父親60歲生日的時候,餘麗瓊把一本剛剛印刷完成的《團圓》寄給了在安徽老家的父親。如今,餘麗瓊和父母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城市裡。不過,她堅持每年過年一定要回老家,讓父母有一個「心靈的安慰」。

  圖畫書的情節裡,大年初四一早,父親又一次離開了。最後,毛毛把自己的「幸運硬幣」送給了爸爸,期待著爸爸明年再次回來團圓。

  圖畫書的繪者朱成梁說:「團圓和分別,構成了我們的人生。」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

相關焦點

  • 圖畫書《團圓》講述留守兒童故事 引共鳴(組圖)
    和她每天在一起的,是她的媽媽,以及一隻總是豎著尾巴的大白貓。至於她的父親,一直「在外面蓋大房子」,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到家裡。因此,對於臉蛋圓圓、梳著兩條羊角辮的毛毛而言,「過年」有了更加令人期待的涵義。在與父親團圓的短短5天裡,她和爸爸一起貼春聯、看舞龍、包湯圓,在幼小的心靈裡,將自己對父親的記憶一點一點補齊。
  • 留守兒童與打工父親團圓故事引共鳴 獲國際關注
    很難想像,過去的兩年間,這個小女孩與父親簡單的過年故事,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其中不乏一些「重量級」的權威機構,比如香港的「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評委會,或者是遠在美國的《紐約時報》。有人稱讚這個故事「映射現實、純真動人」,還有人認為,這個生活在村鎮裡、喜歡吃棒棒糖的小女孩,代表的正是當今中國備受關注的「留守兒童」群體。
  • 《團圓》讀十遍還會感動
    我想跟你分享童書和生活 文:餘麗瓊 圖:朱成梁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01 故事簡介 爸爸在外面蓋大房子,每年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見到他。
  • 父親節書單:14本圖畫書+4大主題 滿分爸爸共讀指南
    《河流》〔奧〕米切爾·洛爾 著·繪喻之曉 譯試讀年齡:6-9歲80後父親給新生女兒的情書適合年齡:6-9歲奧地利新生代圖畫書作家米切爾洛爾給剛出生女兒的一份情書:3-6歲彭懿老師傾情翻譯,日本著名圖畫書作家土田義晴的暖心之作。
  • 6本親情圖畫書,讓你和孩子讀懂彼此的愛
    雖然春節假期結束了,但我們和孩子對彼此的愛,永不止息。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6本親情圖畫書。爸爸媽媽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希望在此過程中,你們都能更懂彼此的愛。   別急,試著和孩子一起讀讀下面3本圖畫書,讓TA明白你們對TA的愛。   1.《換媽媽》
  • 你可能正在給孩子看「兒童不宜」的圖畫書
    更多類似的圖畫書被網友們貼出來,比如下面這本「寶寶情商培育啟蒙繪本」,故事講述的是一隻耗子、小鳥和香腸分別負責挑水生火、拾柴和做飯,當小鳥覺得自己的活太累而讓大家重新分工後,耗子、小鳥、香腸居然都紛紛由於分工不合理集體慘死。
  • 不再放鞭炮、不再盼著穿新衣、不再盼著過年,如何讓孩子明白過年
    ,孩子自然感受不到過年的意義。好在我找到了關於春節習俗的繪本,給兒子講了後,兒子頓時茅塞頓開,領悟了為什麼要過年,以及過年的很多傳說和習俗,現在我推薦給大家5本。首先,翻開小小書,了解「年的由來的傳說」,明白為什麼要過年。接福袋嘍,福袋裡裝著寫滿祝福的春聯、保家護院的門神,孩子可以自己動手把春聯貼在門上啦!
  • 蹲下來說故事:和英童書
    「米米」系列故事課文/圖 之淼 和英童書來自臺灣。說起臺灣的繪本讀物,大陸讀者印象最深的也許是朱德庸和幾米,據說幾米的漫畫被售出9個國家的版權,而和英童書的「米米系列」已售出法國、美國、芬蘭、西班牙、丹麥、荷蘭等14國版權,其中芬蘭、丹麥、以色列是首度引進華文圖畫書。米米的「媽媽」周逸芬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在臺灣獲日本文學的學位後,赴美取得教育心理碩士學位,2002年獲北師大博士學位。
  • 《別讓太陽掉下來》:一本原創圖畫書的誕生
    這些小動物和動詞的運用頓時讓故事有了靈氣和節奏感,一瞬間整個故事熱鬧了起來,畫面感奪目而出。靈感從孩童而來,延伸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敬重,這種童真童趣是美好的,是文學兒童性的自然萌發。對童真童趣的表達,世界上所有的兒童作品是相通的。著名閱讀推廣人阿甲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就難以掩飾其喜愛之情,他立刻就抓住了核心,說這個故事非常的「兒童」,非常好玩、奔放。
  • 老故事的新魅力——圖畫書《老鼠娶新娘》閱讀推薦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於日本筑波大學專攻民間故事。現在從事臺灣本土兒童文學的編輯工作。作品有繪本臺灣民間故事《女人島》《賣香屁》,繪本臺灣風土民俗《鹿港百工圖》《東港王船祭》《臺南府城》等。從小喜歡聽故事,長大的志向就是為孩子編他們喜歡的故事。圖/劉宗慧,從事圖畫書繪畫工作。
  • 好書推薦丨經典民間故事圖畫書《小鯉魚跳龍門》
    《小鯉魚跳龍門》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重磅打造「經典民間故事圖畫書」!「經典民間故事圖畫書」,甄選我國優秀民間故事傳說中適合學齡前兒童閱讀的篇目,根據小讀者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組織金波、葛冰、魯風、蕭袤、陳夢敏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全新創作。所選文本在廣泛搜集多個流傳版本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充分演繹,朗朗上口,童趣十足。邀請許玉安、趙光宇、龔燕翎、張曉明等青年畫家繪製插畫,令古老的民間故事煥發時代魅力。
  • 第六屆豐子愷圖畫書獎頒獎!圖畫書作家張寧連續兩屆斬獲佳作獎
    在這種兒童化過程中,圖畫書不但保留了原著自由、自強和獨立的精神內核,還呼應了王小波對童真的追求。在圖像層面上,作者採用布藝來鋪展故事。從整體視覺效果而言,布藝拼貼畫面所呈現的強烈肌理質感與質樸、溫暖的氣息正與原著所要傳遞的精神有著高度的匹配性。在具體藝術表現手法上,作者有意識地以剪布法為主導,從而使畫面變得更加簡潔有力,有效彰顯出故事所內蘊的力量。
  • 童書·新書書單|圖畫書為什麼重要
    《午夜園丁》[美]特裡·范、埃裡克·范著、繪,楊玲玲、彭懿譯,晨光出版社特裡·范和埃裡克·范兄弟曾在多倫多安大略學院藝術與設計專業學習,他們擅長使用數位技術,把傳統的墨水、石墨與現代技術融合。《午夜園丁》是他們首部廣受好評的圖畫書作品。兄弟倆憑此作品獲得了2017年度桑達克獎學金。
  • 解讀愛與守護的秘密——圖畫書《小島》閱讀推薦
    譯者介紹阿甲,兒童閱讀推廣人、紅泥巴讀書俱樂部創始人。著有《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兒童閱讀推廣手冊》等,譯有上百本經典圖畫書,包括《泰克現代穴居男孩》《你聽,你聽》《謝謝,晚安》《晚安,月亮》等。《小島》是一本特別的書,閱讀它的過程是一次驚心動魄卻又溫暖人心的特殊旅程,本書是由荷蘭作家馬克·楊森為中國繪本愛好者創作的書,故事中這對父女在大海上漂流,錯把龜背當做小島,而大龜認真地配合,拼盡全力保護他們,最終讓他們得以安全返回陸地。
  • 曹文軒出席 "青銅葵花圖畫書獎"頒獎典禮 《中秋節快樂》獲金獎
    青銅葵花圖畫書獎"評委會主席曹文軒和評審專家代表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林文寶、劉緒源,北京服裝學院視覺傳達系教授、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博導詹凱,以及比利時ClavisBooks總經理沃克、克羅埃西亞著名插畫家,"BIB金徽獎"得主安德烈婭女士亦出席活動並為獲獎者頒獎。
  • 青銅葵花圖畫書獎舉行頒獎典禮 這幾本獲獎的很適合孩子看
    「青銅葵花獎」發掘中國故事「青銅葵花獎」是由著名作家曹文軒發起,以其代表作《青銅葵花》命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曹文軒兒童文學藝術中心主辦的獎項。分為「小說獎」和「圖畫書獎」,隔年交叉舉行。著力於發掘中國故事、培養本土作家,植根於優秀的民族文化,力爭選拔和雕琢承載全人類共通的美好情感,又獨具中國特色和味道的作品。
  • 閱讀+美術+手工:孩子們自製圖畫書
    我們有這麼多好想法、好故事,為什麼不做一本屬於自己的圖畫書出來?劉曉慧和夏校小學的學生們一起動手做起了圖畫書。最後,學生的自製圖畫書風格不一,各有特色。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但這份耐心和堅持就已經非常值得表揚了。
  • 《一顆子彈的飛行》《換媽媽》:白冰圖畫書的創意世界
    圖畫書(繪本)是兒童圖書中的一個重要品類,圖畫書包括文學圖畫書、認知圖畫書、玩具圖畫書、藝術圖畫書等多種細分門類。文學類圖畫書則一定要有好的創意(絕妙的點子)和獨特的圖畫書語言(無字圖畫書除外)。圖畫書這種以繪畫為主,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言簡意賅」而直觀地幫兒童建構精神世界。
  • 圖畫書出版數量大大增加的今天,創作者如何表現兒童特質
    此外,柯倩華還提到,多位評委特別提醒出版社,注意編輯對於圖畫書的重要,比如字體、文字排放的位置,開本的版式等等,都會影響閱讀以及整體的美觀。她認為,「兒童讀者是面向未來的人,希望兒童能在美好的圖畫書裡認識自己,珍惜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理解他人、友善地對待別人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