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天文·象緯》九天 東方蒼天,南方炎天,西方浩天,北方玄天,東北旻天,西北幽天,西南朱天,東南陽天,中央鈞天。 日、月、星謂之三光。日、月合金、木、水、火、土五星謂之七政,又謂之七曜。日月所止舍,一日更七次,謂之七襄。
《夜航船·天文·象緯》的第一條裡有四個天文名詞,九天我們解釋過了,三光就是三種發光的天體,意思很明確。下面我們看看,七曜。
在中國古代,就有七曜日的說法,順序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但這種記日的方法後來消亡在歷史長河中。到了近代,日本在西化過程中,把這個詞用來翻譯西方的一周七天。很有意思的是,在翻譯的時候,東西方用這七個天體記日期的順序完全一樣,一點障礙都沒有。
看看西方。拿我們大家都會一點的英語來說,周日是太陽日,周一是月亮日,周二是戰神日(火星),周三是神王日(木星)、周四是雷神日(水星)、周五是愛神日(金星)、周六是農神日(土星),是不是也是日月火水木金土這個順序?
實際上這不是巧合。西方「星期」的概念,是兩河流域文化的遺存。這種記日方法在西傳的時候,也向東,在唐代之前就傳入中國,後來又通過密宗傳入日本。東西方稱呼一周七天的源頭一致,當然在翻譯的時候,正好沒有任何問題。
回來看看中國古代文獻中這七個天體。「七曜」最開始的時候是叫「七政」,春秋時期的典籍中大多如此。比如《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唐代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這樣註解:「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他還說木星別稱歲星,火星別稱熒惑星,土星別稱鎮星,金星別稱太白星,水星別稱辰星。按《尚書》的記載,舜帝在攝政以後,「查天文,齊七政,以審已當天心與否」,通過觀察這幾個天體的運行來判斷天時是否正常,正因為一切正常,所以舜帝就說上天已經認可他了,於是正式繼承了天下。看來,這「七政」還是讓「禪讓」名正言順的依據之一啊。
順便說一句,太白金星等等這些別稱看來出現的也應該有些年頭了,至少唐初就有。在《春秋穀梁傳·註疏》中,同樣是唐代的楊士勳也這樣寫:「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七曜。五星者,即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是也。」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用另外一個角度論述了七曜的特殊性。他在《零憲》一書中說:
文曜,麗乎天, 其動者有七, 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陽精之宗;月者,陰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
用陰陽五行,對應天空中七個最靈動的天體,真是絕配。
張衡逝世之後大約五十年,受西方影響,中國出現了以七曜為名的《七曜歷》。它就像黃曆一樣,是一本曆法,似乎更是星佔及擇吉推卜的工具。它曾經流傳過一段時間,甚至一度成為南朝陳代的官方曆法。但是進入唐代,就被視為禁書而被不斷的打擊,直到宋代徹底消亡。
從那之後,七曜都只是一個簡單的天文名詞。一直到民國時期,採用西方公曆曆法紀元,七曜記日(星期)的概念,才回歸中國。
--------
芥航,愛讀書、愛旅遊、愛美食、好為人師。工科出身,偏愛談古論今,喜歡吹牛,卻不精擅文字,能讀就行。
謝謝關注我的微信平臺:夜航雜言(ferrynight)。
這裡是我的所讀所思所想所憶,只有原創,和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