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對於得獎這件事永遠是趨之若鶩,只不過想拿獎的人太多,獎項卻很少。在華語影視圈中最有含金量的也就只有電影領域的金馬、金像、金雞獎以及電視劇領域的金鷹、飛天、白玉蘭獎。
只是圈內還有一個神奇的獎項,它既有電影獎也有電視劇獎,往往一年分別針對電影和電視劇舉行兩次,而且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明星不到場,就算拿了獎也不給你。
為什麼華鼎獎會成「分豬肉獎」?
華鼎獎雖然有名氣,但缺少了專業性,尤其是主辦方各種拉贊助開頒獎禮的舉動更像是一場商業明星秀。所以有不少實力派藝人其實不會去湊這個熱鬧,反倒是一些更在意流量的明星會參加:一來是走紅毯可以賺取曝光,二來有獎送上門,誰都會很開心。
當然,畢竟這個獎項還是僅次於三金電影獎,主辦方自然也會邀請一些真正的老戲骨來到現場,比如在今年就請來了王景春、陶慧敏、溫碧霞、侯勇等老演員以及陳國坤、任素汐等中生代演員。
本著「誰出席,誰拿獎機率」的原則,這幾位演員果然在隨後的頒獎環節大有斬獲。
王景春靠《地久天長》拿影帝獎、任素汐憑藉《半個喜劇》拿影后獎,陳國坤憑藉《葉問4》拿最佳男配,吳玉芳憑藉《送我上青雲》拿最佳女配,王中磊拿下最佳製片人……
當然最讓人驚訝的還是主辦方開創性地設立了一個最佳「小角色」獎,名義上為表彰那些因為戲份少而無法獲得提名的演員,最終陶慧敏和艾麗婭同時拿下該獎。
仔細數一數就會發現主辦方堪稱最佳「端水大師」將「分豬肉」做到極致,到場的演員能給獎項就給,甚至還出現了任素汐代替未到場的李宇春領取最佳電影歌曲獎。
整個頒獎典禮流露出來一種「不專業」的感覺。在這樣的情況下,華鼎獎的公信力和口碑漸漸喪失也是情理之中。
頒獎夜兩大看點:易烊千璽獲獎被取消,範冰冰成最大牌明星
有趣的是易烊千璽憑藉《少年的你》繼金像獎最佳新人、百花獎最佳新人之後再次拿到了華鼎獎最佳新人,只是易烊千璽沒有到場,主持人則是當場宣布易烊千璽因為疫情及天氣原因未出現,獎項當場取消。
這樣的操作是不是很熟悉的,在去年的第26屆華鼎獎電視獎項評選中,肖戰、易烊千璽、王一博、李現和曾舜晞五個人入圍最佳新銳演員,最終肖戰憑藉《陳情令》獲獎,只是這五個人都沒有出現在現場,那頒獎嘉賓也就當場取消了獎項。
即便獎項被取消又如何,易烊千璽的進步與潛力觀眾看在眼裡,導演記在心裡,以後的影視劇市場還有更多好機會等著他。
然而今晚華鼎獎最耀眼的明星並不是臺上獲獎的各位,而是範冰冰。今晚的範爺再次拾起了自己的明豔濃妝出現在紅毯上,因為同臺的基本沒有一線明星,而範爺完全以一己之力提高了華鼎獎的熱度。
在範冰冰出現在頒獎晚會後不久,「範冰冰狀態」成功登上熱搜並且力壓「華鼎獎」的熱搜熱度。如果是往年,範冰冰可能真的看不上這樣的紅毯,因為她出席的大多是娛樂圈大型活動,只是近兩年範冰冰事業跌落低谷,大型的晚會去不了,那她也就多出現在一些小型的頒獎晚會紅毯上,這樣做頗有「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感覺。
按照範冰冰現在的熱度,她離復出應該是不遠了,只是會以何種方式復出還有待考察,只有等到拿出高質量的影視作品,那才有可能再被觀眾認可。
總體來看,這一屆的華鼎電影獎除了範冰冰之外並沒有特別的看點,如果這個獎項還是按照這樣的趨勢走下去,以後公信力還能剩幾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