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青少年科幻小說成短板 限制中國科幻小說發展

2020-12-21 央廣網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移動迷宮》是歐美當紅青少年系列小說,它將讀者帶到未來世界,那時人類受到致命病毒「閃焰」的襲擊,生存面臨巨大危機。各國政府聯合成立「災難總部」組織,搜尋對此病毒具有免疫抗體的少年,精心設計了一場生存大實驗。一群毫不知情的年輕人被放置到絕境,身體、心靈、情感、意志都面臨巨大挑戰。為了生存,這群年輕人只有不停奔跑,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題,才能拯救自己,找到出路。

  該系列全球銷量已超過1000萬冊,版權轉售40多個國家,並榮獲包括全美青少年最佳圖書、美國青少年圖書館協會最佳小說等十多項大獎。

  同時,《移動迷宮》第一部《找出真相》改編電影自2014年9月上映以來,在全球各國獲得不俗票房和口碑,以不到3400萬美元的投資,贏得了超過3.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23日的《移動迷宮》新書品讀會上,著名科幻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巖提到,中國的知名科幻作品《三體》到現在的發行量是77萬套,77萬套三本也就是200萬冊,這一數據跟《移動迷宮》相比差很遠。

  那麼問題在哪?他認為,在過去的10-20年裡,科幻作家特別不重視青少年科幻小說的寫作。所以新一代讀者根本沒有基本的科幻訓練,甚至連基本的科幻閱讀素養都沒有。「我在北師大授課,經常見《三體》迷,他的一切判斷標準就是《三體》,如果講《移動迷宮》,他說『對不起完全不是《三體》的寫法,我不能看,這種作品不好」,這就是極端三體愛好者。還有一些也看科幻,但是總體來說,今天的一代以及下一代對科幻的了解非常少,這是影響到今天所謂的成年科幻的發行量特別少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對於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火爆全球現象,著名青年作家、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葛競直言,作為一部優秀文學作品,《移動迷宮》作者有一種為全媒體寫作的態度,按照頭腦中非常立體的,非常生動和形象的畫面在寫這樣的一本書。在她看來,影片其實有一個全新的世界觀,它是建立在對未來世界暢想的基礎上,由此建立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觀眾真正要在電影中看到的那個新世界,對他們最重要和最有新意的是一個他們心裡有,但是從來沒有看到過,而電影幫他們實現的這樣一個世界,更像是一種心靈上的投射。「當具體展現在屏幕的時候,就實現了一個電影造夢的過程。」

  接力出版社總編白冰表示,接力出版社一直很重視這種影視聯動圖書,這種圖書不是光看它的商業效應,往往小說原著當中是具有影視品質的,也正是這種影視品質:故事情結的大起大落、人物命運的跌蕩,以及情感線的震撼,這些往往是青少年非常喜歡的。

  據悉,電影《移動迷宮2:燒痕審判》即將在10月22日登陸中國院線。(完)

相關焦點

  • 來自科幻小說的十大發明:凡爾納小說成現實
    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在科學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所以,若干年後,人們發現,科幻作品中的很多新奇的玩意兒竟然變成了現實。比如,手機,再比如直升機,這些東西的發明其實都是從《星際迷航》和《世界大戰》等科幻作品中找到的靈感。以下是受科幻小說啟發產生的十大發明。 1.潛艇
  • 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首發
    此次推出的「科幻文學卷」共6冊,其中5冊為深圳少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果核》《星際流浪客》《回到月球表面》《反S聯盟》和短篇小說集《宇宙密碼》。這也是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致青春·中國青少年成長書系」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知識出版社策劃的一套具有獨特視角的書系,收入的作品全部為「新人新作」,旨在挖掘和培育文壇新生力量。
  • 科幻作家韓松推薦的5本中國科幻小說:現實比它們更科幻
    科幻作家韓松推薦的5本中國科幻小說:現實比它們更科幻 韓松 2015-06-22 14:34 來源:澎湃新聞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兩天前(北京時間8月12日),第75屆雨果獎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結果,美國黑人女作家N.K.傑米辛的《方尖碑之門》》摘得最受關注的長篇小說獎。世界文壇的目光再度轉向科幻文學。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6年中國作家郝景芳以《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些殊榮讓中國科幻迷頗為興奮。
  • 科幻小說的「主題矛盾」和「陌生化」
    「主題矛盾」——科幻小說情節發展的驅動力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科幻小說敘事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其「思想實驗」特性,即通過前文中所提到的一個SF縮寫中的一個詞語「Speculative」(推測性)來體現。
  • 中國科幻小說《北京摺疊》獲雨果獎
    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憑藉作品《北京摺疊》獲得科幻界最高獎項雨果獎。她是繼劉慈欣後第二位榮獲該獎項的中國作家。第七十四屆世界科幻年會20日在美國堪薩斯城會展中心舉辦雨果獎頒獎典禮。《北京摺疊》於今年4月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提名,並最終斬獲該獎項。
  • 這本中國科幻小說在日本賣瘋了
    7月初,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知名科幻小說《三體》日文版正式在日本開售,僅一周時間的時間,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日本書市。據新華社報導,在日本上市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短短一周時間,這本售價為2052日元(約合人民幣130元)的科幻小說便加印10次,印刷數量達85000冊。這部作品的譯者大森望分析《三體》受歡迎背後的原因。「首先是宏大的構思。這部小說將傳統的題材用一種較新的方式演繹是很厲害的,非常具有衝擊力。」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鄭文光科幻作品集結出版:「古早味」科幻中的現實與想像
    鄭文光的短篇小說《從地球到火星》被認為是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並成為中國科幻小說史上第一次高潮到來的標誌。中篇小說《火星建設者》(《戰神的後裔》的前身),獲得了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這是中國的科幻小說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1979年,鄭文光創作的《飛向人馬座》出版,是新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鄭文光因此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之父」。
  • 中國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獲美國「星雲獎」提名
    記者21日從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獲悉,中國知名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的英文版已獲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2014年度「星雲獎」提名。 業內人士分析,儘管目前僅是獲得提名,但對中國科幻長篇創作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 郝景芳《北京摺疊》科幻小說獲得雨果獎
    郝景芳《北京摺疊》科幻小說獲得雨果獎 2016年08月22日 13:51作者:張孟偉編輯:張孟偉     在昨天中國女排贏得奧運金牌刷爆了社交媒體之際,其實在巴西的隔壁美國堪薩斯城,還有中國女子獲得另一枚「金牌」,繼劉慈欣《三體》後,郝景芳的《北京摺疊》再次獲得雨果獎。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丨詹姆斯·岡恩去世
    詹姆斯·岡恩(1923年7月12日—2020年12月23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編輯、學者和評論家。曾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和美國科幻小說研究會主席,堪薩斯大學英文系名譽教授,以及堪薩斯大學科幻小說研究中心主管。「科幻之路」系列和《交錯的世界》是其最重要的學術著作。
  • "科幻十條"推出 中國科幻電影還要過幾道關?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 如果中國科幻電影沒有劉慈欣
    2015年,已經發表接近十年的《三體》三部曲橫衝出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斬獲科幻界「諾貝爾獎」雨果獎的作品。自此,嗅覺敏銳的中國影人,不顧當時電影工業條件的限制,開始瘋狂瓜分劉慈欣的作品版權。這中間,就有中國電影的兩大主力軍——中影集團和寧浩。兩撥人一撥直接買走接近5部小說的版權,另一撥則直接把剩下的劉慈欣小說IP全代理了。
  • 科幻小說大師吉恩·沃爾夫逝世,他被譽為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
    4 月 14 日,科幻小說巨匠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逝世,享年 87 歲。1996 年,吉恩·沃爾夫獲得世界奇幻獎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13 年,吉恩·沃爾夫獲得星雲大師獎。出版商託爾圖書(Tor)表示,吉恩·沃爾夫的代表作《新日之書》在《軌跡》(Locus)雜誌的奇幻小說調查中排名第三,僅次於《指環王》和《霍比特人》。吉恩·沃爾夫一直被視作西方最佳科幻作者之一。科幻小說作者麥可·斯萬維克(Michael Swanwick)曾說: 「如果談到仍在世的作家,無人能及沃爾夫在文章上的天分與造詣。其創作有清澈的思想與深刻的涵意。」
  • 專家解讀《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新聞—科學網
    在動輒幾億大製作幾億票房的大片時代,人們不禁追問:中國為什麼拍不出科幻大片來?中國的科幻電影在哪裡? 近日,科學史專家江曉原教授的新著《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被認為是國內第一本學者對科幻影片的深度解讀,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具有思想深度的力作。今天下午,江曉原教授攜手清華大學教授、科學文化名人劉兵教授在季風書園為讀者們帶來了一場「解讀科幻」的思維碰撞。
  • 科幻小說《天父地母》舉辦 北京籤售第三場
    今天,我從科幻的視角出發,站在過去的科學立場去探尋未來的人類信仰。」近日, 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青稞沙龍上,科幻作家王晉康發布新書——「活著」系列三部曲的第二部《天父地母》,向作家餘華一樣思考人生存活意義的人隔空致敬。《天父地母》作為《逃出母宇宙》的續集,講述了在經歷一場重大災難後,人類文明在外星得以重生的故事。
  • 《人物專欄》中國科幻人物博覽
    他的科幻代表作《珊瑚島上的死光》,獲中國優秀小說獎,獲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以來最受讀者歡迎的十部科普圖書之一,並曾在1980年代初期被拍攝成電影,是我國大陸第一部科幻電影。童恩正的另一部長篇小說《西遊新記》,是中國大陸奇幻小說的先驅作品。
  • 《北京摺疊》:現實的摺疊比科幻小說更嚴酷
    不看小說很多年。不是沒有好看的小說,而是作為快餐文化的電影看起來比小說更熱鬧、更快捷,雖然免不了有些口水的味道。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京味小說多少有點老北京小吃那種隱藏的魅力。小說雖冠以科幻之名,看來看去影射的是殘酷的現實。近兩年階層固化的話題一直處在頭條的首頁。不論是鮮肉小花一夜成名還是創業先鋒的黯然離去,抑或高考狀元的感言,皆少不了階層的窠臼。
  • 《校園三劍客》丨看少年科幻小說《冷漠天使》中傳遞的愛和溫暖
    中國科幻小說走過了很漫長的道路,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走著一代代的科幻小說作家,有葉永烈、劉慈欣還有楊鵬,還有很多筆耕不輟的科幻小說作者,他們在努力為中國少年兒童打造一個富有想像力的科幻世界,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創作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的一代一代的火種,其中很多作家的創作影響了數以萬計的孩子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