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人會通過觀察火燒雲來判斷晴雨天氣。實際上,天氣變化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只以火燒雲的出現作為判斷依據並不可取。
火燒雲是怎麼形成的呢?火燒雲是一種低雲,屬於大氣變化現象,常在日出或者日落時出現,又被人們稱為朝霞和晚霞。而它的顏色之所以是紅的,是因為光的散射原理。眾所周知,太陽光由七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分別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這幾種光穿透大氣層的能力是不同的,紅光穿透力最強,橙、黃、綠光次之,青、藍、紫光最差。天氣晴朗時,空中的雨滴較少,前幾種光幾乎可以全部穿過,只有青、藍、紫色光被擋住,其中藍色光散射最多,因此我們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而在清晨或者傍晚,當天空中有雲的時候,則是另一種情況。因為太陽光需要穿過的空氣層更厚一些,其中黃、綠、青、藍、紫幾種光難以穿透大氣層,而紅光、橙色光卻可以穿透大氣層,所以會把天空「染」成紅色,這便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火燒雲。
人們會通過火燒雲預測天氣,民間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諺語。這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早上的火燒雲大多是積雲造成的,這種積雲很容易發展為積雨雲,進而產生降雨;而晚上的火燒雲多是淡積雲造成的,淡積雲和積雲不同,往往不會造成降水,而且這種情況一般預示著一定範圍內,未來幾天將會是利於出行的晴好天氣。但這種預測也並不絕對,當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時,預測結果就會發生變化。如果當地剛好有對流雲團,那麼即使晚上出現火燒雲也會有下雨的可能,尤其是在出現了碎積雲的情況下。因為碎積雲的增多往往意味著對流增強,雲的厚度會持續增加並逐漸融合,最終就會出現降水。
由此可見,天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很難只憑藉火燒雲來判斷晴雨天氣,還是要依靠更為科學的天氣預測方法來進行判斷。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唐秋楠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