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對於美食的追求從沒有停止過,但每個時期美食的具體內容還是受限於當時的自然、經濟條件以及農畜牧業的發展水平。如果我們順著作物蔬果栽培的歷史脈絡梳理一下古代的美食文化。就能知道假如穿越到古代不同的歷史時期,你都能吃到些什麼美食。首先,穿越時請勿用力過猛。大約在40萬年前左右,我們的先民才掌握鑽木取火這一技能。如果你一下就穿越到了40萬年以前怕是要和熟食絕緣了。
大約1.2萬年以前,中國各部落人群開始進行刀耕火種,栽培粟、黍、麥、稻等糧食作物,其中種植最早,分布最廣的是粟和稻。大約一萬年前。先民們開始了對家畜的飼養。中國有十分豐富的家畜資源,世界上所有的家畜種類,在中國幾乎都有存在。把野生動物馴化成為家畜的漫長過程,可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獸骨、原始洞壁或陶器上的刻繪,以及某些古代傳說等大體推斷出一個輪廓。約在新石器時期晚期,一般家畜飼養已先後形成。從此,我們就有了穩定的肉食來源。
這一時期的蔬果主要是通過採集獲得的各種野菜和果實。在一些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有大量的瓠和菱角,橡子、酸棗核、甜瓜子、慄、榛和松子等,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在採集這些植物食用。自此,中原的先民就有了較為豐富的飲食資源。中國的美食文化,也從此開始發展起來。
商周時期,人們的主要食物就是「五穀」和「五菜」。「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菽,也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水稻、黃米、小米、小麥、大豆,據《周禮》記載,當時南方主要是水稻,北方主要是旱作物,其中黍、稷佔重要地位。而「五菜」則是葵、藿、薤、蔥、韭,《靈樞·五味》說:「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這些都是人們已經普遍種植的糧食和蔬菜。
由此可見,這一時祖先們的飲食來源相對穩定,並且開始豐富起來了。不過那時候除了鹽也沒有什麼調味料,不論是菜還是肉都是用水煮的,或者全部放到一起來個大雜燴,這種做法在古代稱作「羹」。由於畜牧生產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家畜已成為重要的食物來源。主食依舊是豆子、粟米粥等。蔬菜品種仍然不多,《詩經》裡提到的蔬菜一共才只有二十幾種,而其中大部分在現在看來不過是浮萍、樹葉和水草之類。
兩漢時期,以前作為糧食作物的大豆,開始被加工成豆腐、豆豉等副食品。麥類的栽培面積進一步擴大,由於有了石圓磨,麥子被加工成麵粉,麵食開始成為主要食品。不過最開始的時候,一切麵食都叫餅。麵條叫「索餅」,面片叫「湯餅」,饅頭叫「蒸餅」。
在北方人沉迷吃麵食的時候。南方人沉迷作「鮓」。這種吃法後來流傳到日本,就慢慢演變成了壽司。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了黃瓜、大蒜、葡萄、石榴等,大大豐富了栽培蔬菜水果的種類。而且在漢代都城長安的宮廷中已有暖棚設施,以解決冬季蔬菜供應。最重要的是,從西域引進的芝麻讓百姓吃上了便宜美味的植物油。
隋唐時期,主食仍以麵食為主。但隨著農業栽培技術的提高,南方很多地方形成了稻、麥一年兩熟制。大米已經很普遍,而且不再只煮成粥,米飯漸漸成為常見主食。葵菜、蘿蔔、萵苣、烏塌菜、菜苔、大白菜等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見蔬菜。食用菌類也有了人工培養。人們還學會了利用溫泉熱水栽培蔬菜,農曆二月中旬已有瓜菜供應。隋唐時期對官辦畜牧業非常重視。當時在太僕寺下設典牧署,專門掌理牛羊和乳肉等產品,同時也管理家畜飼養。因此酸奶、馬奶、乾酪等奶製品也開始流行起來了。
肉食以羊肉為主,而羊肉有個問題就是羶味大,所以當時能去羶味的胡椒地位極高,價格也非常貴。當時唐朝漁獵風氣很盛,當時有道非常有名的菜,就是「切鱠」,其實就是現在的生魚片。打獵來的獵物,鹿、兔子、野豬等等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菜單裡。唐代和國外的往來交通也已經很發達,引進了扁桃、油橄欖、阿月渾子以及無花果等水果品種。另外這一時期飲茶之風已遍及南北。貴族還可以享用葡萄酒。
宋朝是每位吃貨最嚮往的朝代,海上貿易開始興起,經濟蒸蒸日上。大家口袋裡有錢了,也都逐漸產生了消費意識,晚上開始有了宵夜。而且這時鐵鍋開始普及,烹飪方式出現了多樣化,炒菜,羹湯,油炸……各式糕點也都陸陸續續地出現。宋朝人把麵食也研究到了極致,現代人能吃到的麵食品種在宋朝也差不多都能吃到。還有現在常見的豆芽菜、菠菜、蘿蔔、黃瓜、茄子、冬瓜、竹筍等蔬菜,在宋朝的時候也已經能夠吃到了,而且水果的種類也十分豐富。夏天的保命神器—西瓜也開始有種植了。
元朝人極嗜羊肉,當時羊肉的量詞已經不用「斤兩」,而是用「腳子」。腳子是個約量詞,最大可以指四分之一只羊,最小則指一塊肉,差不多可以理解成「一大塊」。元代的饅頭也多是有餡兒的,且常常在和面的時候加酥油、加奶、加蜜,就算餃子也不能倖免。他們別出心裁的在包餃子時融入了麵包工藝:每兩斤半麵粉,入一斤酥油,加鹽,冷水和面。包好的餃子並不水煮,而是烤著吃,叫做「駝峰角兒」。值得一提的是,元朝人利用蓋韭、囤韭等栽培方式,在嚴冬和早春培育出了青韭和韭黃。
到了明朝,一個比較重要的食材出現了,這就是辣椒,辣椒可謂是中國人餐桌人必不可少的一味香辛料。明朝海上交通暢通,辣椒順著海上絲綢之路一路傳到中國,隨著一起傳過來的還有玉米、馬鈴薯、紅薯、花生、西紅柿、菠蘿、豆角等蔬菜,以及菠蘿、番木瓜、芒果等水果。但當時這些食材都很珍貴,一般只有有錢人和貴族享用得起,普通老百姓還是很難享受到的。
現代的很多食物的食用方式都是從清朝流傳下來的,明代引進的農作物在清朝時都已經大面積的推廣種植,尤其是由於土豆和紅薯的大面積推廣,老百姓大都能吃飽飯了。乾隆皇帝更是滿清第一吃貨和美食家,關於他和美食的傳說那是數不勝數。主要栽培蔬菜種類將近60種,其中既有高等植物,也有屬於低等植物的食用菌類,還有豐富多彩的水生蔬菜。還有通過外國傳教士引進西洋蘋果、西洋梨和西洋櫻桃等水果。這一時期的飲食習慣和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綜上看來,如果穿越到古代還想吃到符合現代人胃口的食物,至少要宋代以後的時期才是不錯的選擇。關注我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