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陝北小村莊 改革大窗口

2020-12-20 中國軍網

2015年9月22日,美國西雅圖。

面對中外賓朋,習近平主席深情地說:「上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陝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在那兒度過了7年時光。」「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時光荏苒,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梁家河講述了怎樣的故事?有什麼樣的啟示?仲夏時節,記者走進陝北這個小村莊。

變  遷

回望歷史,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仲夏的梁家河,鬱鬱蔥蔥,柏油鋪成的村道兩側,新修的石窯、整潔的農家小院,令人賞心悅目。

梁家河村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東南5公裡處,北宋時因梁姓人家最早依河而居得名。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後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這裡勞動生活了7年。那時的梁家河,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莊,破舊的窯洞裡,是簡單的家具、打滿補丁的被褥。

改革開放之後,梁家河村改變以往單一的農耕方式,逐步發展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村經濟模式。截至2017年末,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0800元。

說起梁家河幾十年的變遷,石春陽老人最有發言權。當年,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後,石春陽接任黨支部書記,一幹就是20多年。

「梁家河村的第一次變化是習主席擔任黨支部書記那幾年,他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造淤地壩、辦鐵業社、打大口井、發展沼氣,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石春陽如數家珍,「第二次變化是20世紀80年代,村裡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家戶戶能夠自給。第三次變化是20世紀90年代末,延安實行退耕還林,梁家河是延川縣第一批一次性退耕還林試點村,黃土高原實現由黃到綠的轉變。第四次變化是2010年年底,梁家河成為延川縣第一批脫貧村,全村總收入225.5萬元,人均純收入6500元。第五次變化是2013年7月,延安市遭遇持續強降雨襲擊,梁家河多數窯洞受損,災後重建時,當地政府組織移民搬遷,村裡100多戶人家陸續遷到鎮上居住,村裡的孩子全部在鎮上上幼兒園、讀小學。」說到這裡,石春陽的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最近一次變化是2015年5月,梁家河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投入運營,90%的員工是梁家河村民。一個綠色發展、生活富裕的梁家河向我們走來。」

小橋流水,綠樹瓦房。徜徉梁家河,記者仿佛置身於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之中,習主席的話語猶在耳邊迴響:「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昭  示

不忘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在梁家河「知青舊居」一側,立著一塊黑色石碑,上面寫著「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字樣。如今,梁家河早已通了電,沼氣池也已成為歷史,但習主席當年一心為民的故事仍在黃土高原傳頌。

「那時,習近平同志剛剛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一直琢磨著為梁家河的鄉親們做點什麼。他從報紙上看到四川省大辦沼氣的消息後,帶隊去學經驗,回來後帶領村民群策群力,很快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解決了村民做飯、點燈的問題。」

「知青舊居」的牆上,保留著一幅以當年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建沼氣池為原型繪製的宣傳畫,兩邊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8個大字。當年修沼氣池時拓寬的道路,至今還在造福著鄉親。

「改革開放40年來,無論出臺什麼政策、落實什麼舉措,都是以造福鄉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梁家河變化的根本原因。」這一點,石春陽感觸最深。

他向記者回憶,上世紀90年代末,梁家河執行退耕還林政策時,起初村民不理解:「好好的地,不讓種莊稼,多可惜!」「農民不種地,吃什麼?喝什麼?」

後來,政府一邊向村民宣傳政策,一邊及時發放退耕還林補助糧款。幾年後,梁家河原本光禿禿的群山上樹木成林,曾經「灰頭土臉」的坡坡窪窪披上綠裝,壩田成了村裡旱澇保收的高產豐收田。

山綠了,水清了,天藍了,收入也多了。梁家河人說,這些都得益於黨的富民政策。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透過梁家河這個陝北普通的小村莊,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漸漸讀懂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讀懂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

傳  承

汲取力量,為人民多做實事好事

在梁家河採訪期間,記者遇到一群前來參觀見學的官兵。

在村委會的小廣場上,來自延安軍分區的官兵面向黨旗列隊宣誓,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李建波領誓。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李建波聲音洪亮,神色莊重。

李建波曾任某旅政治部主任,部隊調整改革之前,他是單位任職5年的後備幹部。組織通知他交流任職的那一刻,李建波的心緒也曾有過波動。

「我是一名黨員領導幹部,黨叫幹啥就幹啥。以往都是做別人的思想工作,現在輪到自己頭上了,行動更不能打折扣。」他堅決服從命令來到了陝北。去年,李建波又說服從山東老家隨軍到河北不久的家屬,跟著他隨軍到了延安,兒子也轉了學。

在村史館裡,李建波指著展板上習主席當年插隊之初過「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那段內容,感慨地對記者說:「與習主席當年面對的困難相比,我們眼前遇到的困難又算什麼?追尋領袖的成長足跡,從中汲取無窮的力量,像習主席當年帶領群眾進行生產生活那樣,真抓實幹,幹一件成一件,為人民多做實事好事。」

這兩年,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延安軍分區組織人員下鄉駐村,入戶走訪,摸清貧困群眾底數,找準貧困「病根」,確定精準扶貧目標,制訂扶貧措施。他們根據駐地實際,確定了「一村一策、一戶一法、一人一方」的幫扶思路,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挖掘紅色旅遊增長點;推動庭院經濟、優質種植養殖業等產業發展,幫助聯繫資金、培訓人才,多措並舉助力老區人民摘「窮帽」。

在梁家河村委會會議室裡,石春陽指著牆上的圖表說,如今新一屆黨支部的目標就是:讓村莊美起來、村民富起來、生活好起來,把梁家河打造成為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觀」教育基地和美麗鄉村示範基地。

小村莊,大窗口。記者相信,小小梁家河,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也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窗口」。

相關焦點

  • 陝西梁家河村:信天遊的故鄉越來越美
    稚氣的童謠在耳畔響起,穿著新衣的小秋雁正陪著爺爺給自家窯洞貼窗花。小人兒邊貼著窗花邊向在廚房的母親撒嬌要吃的,嬌憨可愛。  萬千褶皺的大山深處,陝北黃土高原延安市延川縣一個名叫梁家河的小村莊熠熠生輝,正在喜氣洋洋地迎接著即將到來的新年。窗花、幹辣椒、福字……各種紅色的好看的東西裝飾在房子上,陝北人就圖個喜慶,圖個吉利。
  • 說梁家河新故事 盼總書記再回家
    她在院子裡一間平房內擺上紅棗、小米、布鞋、鞋墊等出售,「紅棗、小米是我們梁家河的特產,那布鞋,就是總書記年輕時,在我們梁家河上山受苦(陝北方言,泛指下力氣幹農活)穿的。上次回來,我送給總書記兩雙布鞋和幾副鞋墊,鞋墊上就繡著『情系梁家河』的字樣,總書記還堅持留了錢給我。」
  • 梁家河,從這裡尋根溯源
    梁家河,陝北一個普通的小山溝,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在田間地頭、煤油燈下、農家土炕,傾聽,思索,追尋。夏末秋初,距離梁家河300多公裡的西安,陝西省軍區一場座談會拉開帷幕,官兵圍繞「學梁家河、悟大學問、聚強軍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記者列席旁聽,觸摸陝西省軍區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的紋理脈絡。
  • 梁家河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紅色旅遊這裡現在真的很火
    在2017年的尋找最美鄉村的活動中,梁家河被推薦成為「中國最美鄉村」;梁家河旅遊,都是和紅色相關的一切,更有梁家河精神;現在的梁家河精神已經成為一種紅色教育資源,在不斷激勵著到這裡來的每一個人。現在到梁家河去,首先要去體驗在革命年代老一代革命家居住的窯洞,窯洞作為陝北地區的傳統民居,非常具有代表性,時至今日,依舊有村民在窯洞中生活,窯洞冬暖夏涼,是個神奇的地方,雖然比不過其他的高樓大廈,但是窯洞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美。
  • 十九大時光 | 追尋領袖初心 梁家河數字博物館上線
    黨的十九大盛會召開在即,由延安市委、市政府聯合百度公司、百度黨委共同打造的梁家河數字博物館於近日正式上線。廣大網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身臨其境,踏尋知青足跡,追憶崢嶸歲月,追尋領袖初心,在喜迎十九大的熱烈氛圍中體驗AR+紅色之旅。
  • 人民日報獨家探訪:習總當年插隊的梁家河村,而今是啥樣?
    梁家河村,這個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的村莊,是習近平曾插隊落戶、勞動生活過7年的地方。習近平在一次演講中說:「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梁家河如何體現中國的發展進步的?近日,人民日報記者來到梁家河村,實地感受了這裡的大變化。
  • 梁家河村:艱苦奮鬥過上好光景 百姓越來越幸福
    「把村莊建設得越來越美麗」走進梁家河村,乾淨整潔的村莊仍然保持著陝北風貌,位於村頭的村委會大院是一座修葺一新的窯洞式院落。一排知青舊居窯洞映入眼帘,其入口處有兩塊「陝西省文物保護」石碑,一塊寫著「梁家河知青舊居」,另一塊則寫著「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隨著梁家河知名度的日漸上升,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休閒觀光。
  • 習大大火了「我婆姨」,陝北方言知多少?
    習大大近日來陝西考研調查,第一站就重回延安插隊村莊延川縣梁家河村,當地鄉親們激動歡迎這位當年「能吃苦、幹實事、好讀書的好後生」回來了,而習大大也親切的介紹這自己的夫人彭麗媛稱「這是我婆姨」。  「達」就是爸爸 陝北人為何有那麼多「達達」    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當年住過的窯洞跟前,指著另外兩孔窯洞對劉金蓮說
  • 太陽照在梁家河上
    太陽照在梁家河上   □張鮮明  河兩岸  高聳而挺拔的黃土山梁>  在天地間  奔騰成  一群像白楊樹一樣  向上噴射的  雕像  太陽的腳步  繞著知青井,走向打穀場  在堅固而氣派的梁家河小學列隊走向  知青院  照亮半個世紀前的老照片  還原  那一群北京娃娃  與當地老農一起揮鍁舞鋤的身影照亮
  • 鞏保雄代表:醋、蘋果、酒、羊奶 梁家河的產業發展有「味道」
    這位來自陝西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的村黨支部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上向中外媒體介紹了梁家河村的大變化:村民們買上了樓房,開上了小汽車,生活更好了;山變綠了,環境變好了;村集體壯大了,村民也富裕了,大家期盼總書記不忙的時候,再回梁家河看看!全國人大代表、陝西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鞏保雄。
  • 讓陝北豆腐香飄四方
    2017年,史萬林聽說延安梁家河村有一口知青井,水質很好,他和兒子史海兵一起到梁家河村拜訪了老書記梁玉明,並將自己想用梁家河知青井水研製豆腐的想法告訴了他,梁書記說:「你能來梁家河製作豆腐,這是好事,我們歡迎,榆林豆腐也是我最愛吃的一道菜,知青井水我們拿到北京化驗過,水質很好。」
  • 陝西榆林史萬林:讓陝北豆腐香飄四方
    2017年,史萬林聽說延安梁家河村有一口知青井,水質很好,他和兒子史海兵一起到梁家河村拜訪了老書記梁玉明,並將自己想用梁家河知青井水研製豆腐的想法告訴了他,梁書記說:「你能來梁家河製作豆腐,這是好事,我們歡迎,榆林豆腐也是我最愛吃的一道菜,知青井水我們拿到北京化驗過,水質很好。」
  • 小鏡頭裡的大變化首站梁家河村:當年在土窯洞結婚 如今住上新窯洞
    在梁家河村口,一名66歲的女士正在賣自製的辣子醬,她說:「我是梁家河村人,沒事就來賣辣子醬,賣得好的時候,一個月的零花錢足夠了。」  在梁家河村,不少村民在自家院子賣起了當地特產。  2、點擊主頁下方「+」號,在彈出的頁面中選擇#小鏡頭裡的大變化影像徵集#,即可直達投稿頁面,單次最多可上傳9張圖片,圖片或組圖說明不超過400字。  3、頁面右上角選擇「發送」後,即完成1次投稿。  4、本次大賽二三裡客戶端投稿渠道不設次數限制,只要你有好作品,能反映陝西這五年的經濟、農業、文化、民生、黨建的變化,多次投稿入圍概率更高哦。
  • 陝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1969年初,他還不滿16歲就來到延川縣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離開這個小山村,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是在陝北艱苦的農村度過的。這段插隊經歷,雖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這段人生歷練,卻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他念念不忘曾經養育他的黃土地,念念不忘陝北的父老鄉親,說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黃土地忠誠的兒子。
  • 「陝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1969年初,他還不滿16歲就來到延川縣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離開這個小山村,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是在陝北艱苦的農村度過的。這段插隊經歷,雖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這段人生歷練,卻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他念念不忘曾經養育他的黃土地,念念不忘陝北的父老鄉親,說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黃土地忠誠的兒子。
  • 陝北這個小村莊,幾百年來與世隔絕,一本家譜曝光了是闖王的後代
    在陝北延安富縣寺仙鄉有一個小村莊叫——太平村,這個村子裡面人全部姓李,數百年來這裡的村的村民十分的古怪,就是自我的與世隔絕,不願意與外界交流,村民為人處世十分的低調,當人們在猜測太平村的村民為何如此怪異的時候,2004年,一本太平村李氏家譜的曝光,終於為世人解開了謎底,對此中央電視臺還專門做過專題報導
  • 延安梁家河:火紅的日子節節高
    這是梁家河村光伏發電站(無人機照片,7月29日攝)。黃土高原之上的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曾經是一個貧瘠的小山村。在脫貧攻堅戰略的引領下,梁家河村集體近年來發展了高標準優質蘋果園、辦起了鄉村文化旅遊公司、建起了現代設施蔬菜大棚,村民吃上「生態飯」和「旅遊飯」的同時,也搬進了移民安置社區內的新樓房。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9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1634元。
  • 陝北餐館西安陷「窘境」 知名度高但消費仍偏小眾化
    此後,西安就出現了陝北餐飲企業推出的新品「梁家河抿節」,帶領食客「品嘗習大大家鄉的味道」。   在陝西,問哪兒的羊肉最好吃,那肯定是非陝北羊肉莫屬。除了羊肉,陝北的各種雜糧小吃也是一絕。前一陣熱播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再次掀起了「陝北熱」,羊肉抿節、蕎面餄餎、洋芋叉叉這些陝北美味惹得人垂涎三尺。此時,大街小巷的陝北餐館便成了西安人在家門口就能過足這一把癮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