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湖南特色的檳榔,不僅辣味十足,而且總能激發人內心固有的俠義豪情,是所謂:「每每食之總能豪氣頓生」。據統計,全國有6000多萬檳榔消費人口,湖南人佔比達38%,每年湖南人都要吃掉市場上一半以上的檳榔。說起吃檳榔,湖南人可是吃出了「花樣」。
吃口味
湖南沒有檳榔樹、不產檳榔原果,檳榔鮮果從各地運往湖南不易保存,所以湖南人養成了吃檳榔乾果的習慣。湖南檳榔乾果分煙果和青果兩種。青果肉質鬆軟,入口柔和,吃的是一個「嫩」字,吃青果的多為年輕人或者女性群體;煙果表皮呈黑色或深棕色,有股獨特的風味,更有勁,味道久嚼不散,比較重口,年長一些的消費者更加喜歡。
吃樂趣
如果你隨便在湖南街頭抓一個愛吃檳榔的人,來問問他為什麼吃檳榔,他肯定會告訴你,是因為他嘴裡「冇味」,「冇味」是湖南方言,既指嘴裡沒味兒,還指感覺無趣,嚼嚼檳榔來打發打發時間。檳榔不僅是湖南人的零食,還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湖南人「打發」時間、提神解悶的角色。最典型的就是湖南的司機群體,大多數湖南的士師傅車上可以沒有香菸,但絕對不會少了檳榔,遇到副駕無人乘坐時最是無聊,嚼一顆檳榔既可以趕走無聊,還能避免疲勞駕駛的尷尬。
吃情懷
舊時長輩給餵的檳榔花,是物資匱乏年代的奢侈零食;街頭巷陌飄著的桂子油檳榔味,是儲存在心底許久的記憶味道;走出湖南,全國各地零售雜貨鋪陳列的湖南檳榔,也成為了遊子漂泊的鄉情寄託。湖南人吃檳榔,已經從習慣演變成了情懷。從《潭州竹枝詞》的「風流妙劇話情楊,豔姿嬌容雅擅長;一串珠喉歌宛轉,有人臺下擲檳榔。」到民謠「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臺,避瘟開胃解油性。」,無不訴說著檳榔已經成為一種地域文化和情懷融入到了湖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顆小小的檳榔,沐浴了海南的陽光雨露,到了成熟的季節被檳榔農摘下並運往湖南各大企業的生產線,製成五花八門,口味豐富的幹檳榔,有的人吃它是為了更好玩,有的人吃它是一種家鄉情結。湖南人不僅把檳榔吃出了名堂,也把檳榔產業發展成一張特色「名片」產業,幫助社會就業,踐行社會公益,讓湖南檳榔產業向著更加秩序化、綠色健康的方向進發。
編輯:賀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