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6日,曾憑藉《洛奇》獲得奧斯卡的導演約翰·G.艾維爾森(John G. Avildsen),因胰腺癌在洛杉磯西達斯西奈醫學中心病逝,享年81歲。
艾維爾森1935年生於伊利諾州的奧克帕克。從紐約大學畢業後,他通過擔任名導阿瑟·佩恩和奧託·普雷明格的助理導演步入電影界;1969年開始獨立執導劇情長片。沒想到僅僅一年後,因為蘇珊·薩蘭登和彼得·博伊爾主演的低成本電影《喬》(Joe)在票房上的亮眼表現,艾維爾森就在好萊塢嶄露頭角,繼而在1970年代的新好萊塢運動中開創屬於自己的輝煌。
艾維爾森(右)與史泰龍在《洛奇》拍攝現場。1973年,艾維爾森執導的《救虎記》(Save the Tiger)遭遇票房滑鐵盧,卻贏得評論界的一致好評。影片以「水門事件」為時代背景,講述一名服裝廠老闆苦心孤詣地想要挽救瀕臨倒閉的工廠,卻不斷遭遇失敗的故事。
好萊塢著名演員傑克·萊蒙對《救虎記》的劇本一見鍾情,堅持要演男主角。由於預算有限,他甚至主動放棄了片酬。而在拍攝過程中,他也放棄了自己一貫誇張搞笑的表演方式。最終,他的付出獲得了回報。
在第二年的第46屆奧斯卡獎評選中,《救虎記》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原創劇本三項奧斯卡提名,不過只有傑克·萊蒙笑到了最後。這也是他七次競逐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歷程中收穫的唯一小金人。
雖然《救虎記》沒有幫助艾維爾森得到一個奧斯卡提名,卻為他贏得了更多的機會。1976年,由他執導、西爾維斯特·史泰龍主演的《洛奇》橫空出世。影片展現了生活在費城的三流拳擊手洛奇,在明知自己實力不濟的前提下,盡全力去迎戰對手的過程。
《洛奇》的故事沒有離奇的一波三折,也沒有通常好萊塢電影中慣用的以弱勝強的套路,表現的就是一個普通人人生中最平凡的追求。然而,在美國反戰運動和民權運動高漲的背景下,這部電影憑藉樸素的情節和極為寫實的拍攝風格打動了觀眾,成為當年最成功的電影。
艾維爾森(左一)與《洛奇》劇組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然而,《洛奇》的誕生卻經歷一波三折。該片由當年尚未成名的史泰龍撰寫劇本,原本聯美公司希望以7.5萬美元的高價收購。然而,由於史泰龍堅持自己出演主角,原本屬意由保羅·紐曼、羅伯特·雷德福德或者艾爾·帕西諾這些當紅明星來演的聯美變得意興闌珊,最後僅以2萬美元收購劇本,並將影片的拍攝成本壓低到僅僅100萬美元。
由於預算不夠,作為導演的艾維爾森在拍攝過程中不得不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不過,他在去年接受《巴爾迪摩太陽報》採訪時透露,自己一開始並不想接拍《洛奇》:「當我的一位老朋友把劇本交到我手上的時候,我告訴他我對拳擊一點兒也沒興趣。在我看來,打拳擊就是一件蠢事。可他一遍又一遍地求我看看,於是我就讀了起來。在讀到第二頁還是第三頁的時候,看到洛奇在跟他的烏龜Cuff和Link講話。我突然就被這個劇本吸引了,覺得它的角色設計很出彩,也講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於是我就答應了。」
除了史泰龍的表演外,動態與靜態相得益彰的拍攝風格也為這部電影增色不少,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艾維爾森和攝影師詹姆斯·克雷伯(James Crabe)的共同作業。劇組在一次電視採訪中透露,拍攝中艾維爾森其實擔任攝影師,而克雷伯擔任燈光師。
《洛奇》最後拿下1.1億美元的票房。艾維爾森的房子不但回來了,他還獲得了當年的導演工會獎。更為重要的是,在第二年的奧斯卡獎上,這部電影獲得九個提名,最終收穫三座小金人,其中就包括艾維爾森的最佳導演獎。他打敗的對手包括《面對面》的英格瑪·伯格曼、《電視台風雲》的西德尼·呂美特、《總統班底》的艾倫·J·帕庫拉以及《七美人》的裡娜·韋特繆勒。
拉爾夫_馬奇奧在社交帳號貼出了兩人近年的合影。可惜的是,艾維爾森與史泰龍的搭檔沒能持續下去。由於拍攝檔期的衝突,艾維爾森不得不在《洛奇2》和喬治·C.斯科特、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魔頭對捕頭》(The Formula)之間做出選擇。思來想去,他還是選擇了後者。在2006年接受《綜藝》採訪時,他承認這是他「犯過的最大的錯誤之一」。直到1990年《洛奇5》拍攝時,他才回歸。
1980年代,艾維爾森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根據DC漫畫改編的《龍威小子》(The Karate Kid)系列,前後三部曲共計收穫了2.5億美元的票房。影片的主人公是從新澤西前往加利福尼亞的少年丹尼爾,通過跟一個日本老頭兒學習空手道,改變了屢屢被人欺負的命運。
三部曲中,最受矚目的非1984年的第一部莫屬。作為一部漫畫改編電影,它在當年罕見地贏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上映之初,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就給出四星滿分,稱它是當年最好的電影之一,「故事聚焦了一段長久而有趣的友情,既激動人心又溫馨感人」。
此外,艾維爾森執導的關於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創始人羅傑·鮑德溫的紀錄片《希望之旅》(Traveling Hopefully)入圍了198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1990年代中後期,艾維爾森逐漸淡出影壇,然而他並沒有被徹底遺忘。就在去年,紀錄片《下層者之王》(John G. Avildsen: King of the Underdogs)製作完成,導演Derek Wayne Johnson通過採訪史泰龍、《龍威小子》的主演拉爾夫·馬奇奧(Ralph Macchio)、馬丁·斯科塞斯等人,還原了艾維爾森的整個導演生涯。
史泰龍表達了對於艾維爾森的感激之情。今日他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包括美國導演工會主席Paris Barclay、米高梅主席Gary Barber在內的業內人士都表達了哀悼之情。在他的見證下走紅的史泰龍和拉爾夫·馬奇奧也在第一時間感懷故人。
馬奇奧寫道:「他為我們帶來了鼓舞人心的故事,一手改變了我的人生。」
史泰龍在社交帳號寫道:「我相信你很快就會在天堂重執導筒。」他還對《好萊塢記者》說:「我欠約翰·艾維爾森太多了。他的導演工作、他的熱情、他的頑強、他的雄心——正是這些造就了《洛奇》。他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永遠都還不清欠他的人情。沒人能把這部電影比我的朋友約翰·艾維爾森拍得更好了。我會一直想念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