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線杭州訊 2012年3月23日,為繼承佛教優良傳統,弘揚佛教優秀文化,促進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杭州市佛教協會在杭州佛學院首次隆重召開全市僧眾大會。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光泉法師在會上作《繼承佛教優良傳統,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講話。講話原文內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法師:
今天市佛協在杭州佛學院舉行全市僧眾大會暨「創建和諧寺院先進個人表彰會」。在此,我首先對獲得榮譽的44位法師表示熱烈的祝賀!此次舉行的全市僧眾大會,在市佛協歷史上還是首次,可謂意義重大。杭州市佛教協會,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委統戰部和市民宗局的指導下,經過這幾年來全市佛教界四眾弟子共同努力,圓滿地開展了道風、組織、文化、慈善等各項建設活動,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但我們有些活動僅停留在市屬寺院的範圍。這對於打響「東南佛國」品牌帶來一定的局限。因此,我們要匯集全市佛教界的力量,貫徹「大杭州」的概念,展現杭州佛教的凝聚力,規範我們的日常行為,為傳承和弘揚佛教歷史文化,提升杭州佛教的品位,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作出了積極貢獻。下面,我就如何發揮杭州佛教自身優勢,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展談幾點意見和要求。
一、繼承佛教優良傳統,正確認識佛教文化
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中的積極作用」。2012年元月,胡錦濤主席在《求是》雜誌上撰文指出:「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西強我弱』的國際文化和輿論格局尚未根本扭轉。」佛教不僅是一種信仰體系,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現象,如何正確認識佛教文化,如何發揮佛教內涵的積極因素,是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也能為扭轉國際上「西強我弱」的文化格局貢獻力量。
1、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北京大學教授顧頤武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指在和西方文化深入碰撞之前,整個中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儒釋道三家完整的精神哲學。儒家倫理道德,道家生命哲學,佛教宗教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們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完整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平等意識,是中國人處理倫理關係的最基本訴求。儒家在二千年前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佛教提出「人人皆具有如來智慧德性」的平等觀念,而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被衝擊,應是清末開始,大家知道,清末政府腐敗無能,導致列強的侵略和掠奪,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一部分社會精英認為國之所以不國,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迂腐,故而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慢慢拋棄傳統文化,一味學習西方文化。其中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後,僅在三個月內就頒布法令,廢除中國各教育機構讀四書五經——最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典籍。現階段教材的使用模式,還是延續了蔡元培的劃分路線。不可想像中國經濟實力越來越強,但是這種實力卻被用來推廣英語。我們認為中國要強盛,必須要與國際接軌,要國際化,但我們反對全盤西化。佛教起源於印度,光大於華夏,自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不斷發展和演進過程中,對我國政治、哲學、道德、文學、語言、音樂、藝術、建築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文化的品格和特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佛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深受儒家、道教的影響,逐步走上了儒釋道三教融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國化、民族化,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能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佛教具有豐富內涵,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求。
佛陀說法49年,後來將其教義結集為經律論三藏,其內涵豐富,有著啟迪智慧,淨化人心的作用,獨特的解脫觀則為人生指出了方向。佛教的五戒十善,是普世道德,可以作為社會的基本準則。佛教的普度眾生,具有極強的救濟理念,是一種利益社會、服務人群的奉獻精神,符合今天我們所提倡的慈善文化。佛教的涅槃思想,則是要求我們清除內心的煩惱,達到安樂、清靜、解脫的境界,對社會人心具有淨化的功能。佛教主張「四姓平等」,廢除階級對立,具有民主平等、生命平等的精神,能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和諧。佛教的六和合,具有團結合作、相互包容的思想,倡導協作,反對戰爭,對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具有促進作用。總之,佛教文化內涵豐富,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倡導的價值和理念是相通或者契合的,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求。
二、把握時代發展脈絡,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1、縱觀全局,愛國愛教。我們要具有大局觀,所謂大局,即是總的局面,總的形勢,是佛教發展、佛教僧人成長的大環境、大背景。要有大局觀,就是要做到處處感知大局、時時覺察大局,這是愛國佛教僧人的立身之基。我們雖然出家,但仍是社會公民,依然肩負著國家責任、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這需要我們運用大乘佛教的精神,善於用大視野去觀察社會、研究問題、體悟信仰,自覺地在熱愛祖國、堅定信仰中踐行菩薩道。
2、有危機感,發菩提心。隨著佛教進入新的時代,佛教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全球化和國際化的今天,佛教不僅面臨文化的競爭,而且還面對宗教之間的競爭。有學者提出現在宗教就像這個市場經濟的社會,也存在競爭,他們稱之為「宗教市場論」。
這就要求我們,要面對現實,是挑戰又是機會,要有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認清當前我們佛教所面對的危機,以菩薩的濟世精神,來弘揚佛教文化。大乘佛教衡量菩薩的標準之一便是菩提心,菩提心便是大乘菩薩的志向所在。所謂菩提心,就是要發起「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我們在座的法師有些已經肩負著寺院的管理工作,並且是以青年法師居多,這更需要我們懷抱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清晰的目標追求,有力求幹大事情的精氣神,發菩提心,立大志向,以大無畏的精神弘揚佛教文化,促進社會文化的繁榮發展。
3、內強素質,深入經藏。作為出家人,要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僅止於此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強化自身素質,提高弘法利生的能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化的弘揚、宗教的競爭,其核心還是人才,人才是需要通過學習而培養的,只有佛教徒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弘揚文化,保持宗教的競爭力。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常教導我們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要求我們要有高深的佛學造詣。我們作為大乘佛教徒,悲願就是要「普度眾生」,如果我們佛學造詣不夠,又怎能度化他人?又如何繼承和弘揚佛教文化?應該加強對經典的學習,加深佛教素養,這既是宗教信仰的內在需要,也是歷史使命的需要。只有在深入學習經典中,領悟佛教的真諦,使佛教造詣達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也才會不斷提升自己的信仰境界,在推動佛教健康發展中被廣大信眾所認同和擁護,也才會更有資本和能力去承擔佛教責任和使命。
4、加強道風,樹立形象。內強素質,是要我們提高佛學素養、文化知識,這是弘揚文化、傳承文化、保持宗教競爭力的關鍵。與此同時,還需要出家人具有良好的社會形象,這是宗教競爭非常關鍵的一環。我們出家人,在居士的眼裡就是「道德的化身」,這對我們的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出家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為和高尚的品行情操。好的品行,是佛教信眾健康成長的防疫針、防腐劑。如何提高出家人的品行?概括來說,道風建設是關鍵,一方面要嚴持佛教清規、戒律,做一個合格的出家僧人;另一方面也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尊重社會道德,做一個社會的好公民。當今時代,物質高速發達,是一個極具挑戰和充滿誘惑的時代,我們在座的各位青年法師,是否應對好挑戰,抵擋住誘惑,關鍵在於是否具有高尚的境界和佛教道德品質。在此,我也希望各位法師,特別是寺院的執事們,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在寺院管理中,積極展開道風建設,以樹立佛教的良好公眾形象。
三、發揮佛教自身優勢,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展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遺存豐富,在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優勢。
1、發揮杭州佛教文化品牌優勢
杭州佛教自東晉傳入以來,歷經了南北朝、吳越和南宋的三大發展高潮,名僧輩出,寺宇林立,著述繁多,影響深遠,被譽之為「東南佛國」。杭州佛教文化資源遺存豐富,與杭州悠久的歷史文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形成了以寺院建築與西湖山水、佛門名僧與文化名士、佛教習俗與人民生活相結合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研究、學習和弘揚優秀的佛教文化,可以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治心養心,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擦亮「東南佛國」金名片,提升杭州城市文化軟實力,升華城市魅力與品格。
2、發揮杭州佛教文化載體優勢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繁榮,文化開始復興,寺院也興盛起來,寺院是佛教文化的最大載體,要弘揚佛教文化,必須建設好佛教文化的載體。
文化是寺院的立足之本,寺院的本質或者靈魂就在於文化,在寺院的建設上必須堅決地走一條文化的道路。在深入開展宗教文化挖掘的基礎上,各寺院結合自身的特點,開闢相應的文化項目。每逢中國傳統節日中秋、臘八、春節,各寺院舉行相應的紀念活動,與社會上形成良好的互動,賜福蒼生,祝人吉祥,使得節日氛圍深入人心。這不僅弘揚了佛教思想,也傳承了中國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在佛教寺院中也得到了保存。反之,寺院的發展則需要文化的興盛,有了深厚的文化才是香火不斷、千年不衰的保證。
各位法師:
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聞名遐邇。杭州佛教,源遠流長,是東南佛教重鎮,文化遺存豐富。下面,我就未來杭州佛教文化建設,為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展提出幾點要求:
第一,要提高認識,認清形勢,明白佛教文化的重要性。佛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世界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式,我們佛教文化建設不僅要具有歷史的眼光,還要有國際的視野和自信的胸懷。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引下,中國佛教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杭州佛教也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機遇。目前,市屬各寺院恢復或完成了建築格局,各區、縣(市)也復建、開放了不少寺院,可以說硬體基礎建設已經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下一工作重心應該轉移到建設佛教文化上來,以文化建設寺院、文化管理寺院、文化宣傳寺院。在文化建設中,加強內在素質,樹立外在形象,保持宗教競爭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繼承佛教文化的優良傳統,挖掘和闡發佛教思想,積極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第二,要加強學習,強化素質,保持佛教文化創新力和競爭力。學習,是提高自身素質的唯一途徑。各區縣(市)佛協、各大寺院,要建立健全學習培訓機制,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建設學習型宗教團體,著力推進學習組織系統化,以提高僧人素質和整體水平。一是要學習國家法律法規、宗教政策、清規戒律,了解基本國情、時事政治,做一個有政治和大局意識、守法守規、戒律清嚴、道德高尚的好僧人。二是要學習管理規章和管理知識,對寺院管理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範化。三是學習佛教基本知識和社會文化,增強僧人自身的佛學素養,提高知識文化水平。對於資質優良、品德出眾的年輕僧才,要送到佛學院、社會高校以及海外留學深造,努力培養佛教高素質僧才。各區、縣(市)佛協和寺院,要不定期地組織僧人進行培訓,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弘法的專業人才,針對性的進行「佛教布教法」的訓練,增強講經弘法的技巧,提高講法能力,以保持宗教信眾競爭的能力。這樣才能在社會高速發展、文化激烈碰撞、宗教高度競爭中保持創新力和競爭力。
第三,要挖掘內涵,擴大宣傳,建設有自身特點的文化寺院。一座寺院,就是一座文化殿堂,要結合寺院自身的特點,堅定不移地走一條文化道路。一是要注意保存文化遺存,在建設寺院上,要保護好、規劃好佛教建築。二是要挖掘寺院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獨特性,要建設好、弘揚好。三是要開展文化活動,展示佛教文化的深厚內涵。四是積極投身於慈善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努力弘揚佛教慈善文化。五是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展開對外交流,以佛教文化為橋梁,對外宣傳、傳播佛教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佛教、認識中國文化。
各位法師,我國佛教正處於黃金時期,但機遇與挑戰並存,希望與責任同在。讓我們攜起手來,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和合共事,團結精進,繼承佛教優良傳統,挖掘佛教深厚內涵,努力提升自身素質,積極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最大貢獻。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