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城」嘉興,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其建制始於秦,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嘉興,土沃民秀,史稱「士慕文儒」,「師古好學」,「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學風興盛,自秦漢起,歷朝史書均載有嘉興人的業績。漢有辭賦家嚴忌、嚴助;晉有「文藻獨步」的陸機和陸雲;唐有詩人顧況和劉禹錫;宋有詞人朱淑真、嶽飛、孫嶽珂;元有畫家吳鎮;明有史學家談遷;清有棋聖範西屏、農學家張履祥、書法家王概等,到了近現代,大師、巨匠等更是如潮般湧現,國學大師沈曾植和王國維、數學家李善蘭和陳省身、海派畫宗蒲華、文化宗師張元濟,文豪茅盾、詩人徐志摩等。
嘉興美食品種繁多,既浸透了吳越之靈氣,又凸顯千年古文化之底蘊。
嘉興粽子
粽子的嘉興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萬曆秀水縣誌》卷一云:「端午貼符懸艾啖角黍飲蒲黃酒,婦女制繪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於臂。」明朝《崇禎嘉興縣誌》卷十五云:「五日為端陽節,祀先收藥草,食角黍。」說道粽子就不得不說五芳齋的粽子。五芳齋粽子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香、鹹甜適中而著稱。五芳齋粽子選料十分講究,肉粽採用上等白糯、後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則用上等赤豆「大紅袍」。
南湖船菜
南湖船菜為禾幫大菜中的一大菜系。追溯歷史,南湖船菜在明、清時期盛名一時,當時的遊船一般在後艙設有廚房,船娘們在不大的艄艙中,發揮著爆、炒、燎、煮、炸、熘、燴、燜等絕技,因「船」而宜,準備了各色各樣的佳餚備料,隨時等候客人的招呼享用。
南湖船菜貴在精細,原料主要來自南湖特色時鮮,如魚、蝦、蟹、鰻之類,船菜的品目主要有:五香乳鴿、翡翠蟹鬥、蜜汁火方、和合二鮮等,許多菜餚均在船上活捉、活殺、現烹、現吃,可謂鮮美絕口。
燒賣
斜西街的燒麥,我個人認為是全國最好吃的。因為去到別的地方,吃不到嘉興的鮮肉燒賣。要麼是糯米做的,要麼是蝦仁的,就算有鮮肉燒賣這味道和嘉興的比差太遠,斜西街現在有好幾家燒賣點,但味道最正宗的還是那家「斜西街燒賣店」。周末的早晨,點上一籠燒賣,配上一碗肺頭粉絲再加一個千張包,真的是一種享受。
海寧缸肉
用缸煮肉,為海寧一大奇觀。在海寧每逢過年過節,設宴招待親朋好友之時都可見到缸肉(俗稱「酥肉」)。凡用缸煮其肉「色同琥珀,入口則消,含漿膏潤,不油不膩,特異凡常。」在我國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經之一《禮記內則》「淳熬」篇可查到缸肉的用火之法;到北魏,賈思勰《齊民要求》「炙法第八十」又有發展。
食完嘉興的美食,再來感受一下當地的文化:嘉興老城區,穿過繁華的建國路,跨越高高的荷月橋,漫步在中基路、壇弄、外月河畔,圓圓的石拱橋,彎彎的小河港,幽幽的石板弄,依偎著高高低低的粉牆黛瓦,步動景移,眼眸中全是一幅幅關於舊時的畫像。
說到嘉興,除了五芳齋粽子,不得不提月河街區,它是嘉興傳統市井文化典型的歷史遺存。月河位於嘉興城北,連通大運河,形成了有如月亮的一個彎,於是有了「其水彎曲,抱城如月」,月河,便取名於此。
整個月河街區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布局上分為古運河、外月河、裡月河三河和中基路、壇弄、秀水兜三街。歷史街區完好地保存了「魚骨狀」巷弄肌理,一幅充滿市井氣息的江南水鄉畫卷徐徐展開:傳統民居依水而建,古街深巷迂迴綿長,鐫刻著歲月風雨,不掩千年滄桑之美。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