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空城計和寧波「下飯」

2020-12-16 澎湃新聞

寧波空城計和寧波「下飯」

2020-06-22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小說家言,有時是必須誇張的。魯迅先生評說《三國演義》,說「劉備之長厚而似偽,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大致不差。幼時讀三國,不免為劉備之忠厚、諸葛之機智而感佩,如今來看,確實有似偽而近妖的成分,想來真實的歷史人物不可能是那樣的。當年做記者滿世界飛時,蠻喜歡在機場買本書看看。某年在深圳機場買過一本《諸葛亮師徒神算風水記》,厚厚兩大本居然讀完了。現在的網絡穿越小說,大概是濫觴於此類讀物,雖然內容荒誕不經,閒暇無事讀讀還是蠻有趣的。後來又看到同一系列的《劉伯溫師徒神算風水記》,因我對朱重八此人實在喜歡不起來,就沒再幫襯了。諸葛亮一生用兵如神,從躬耕隴畝到三顧茅廬,從舌戰群儒到赤壁鬥智,從定鼎西川到七擒七縱,然後失空斬六出祁山,直到最後五丈原諸葛禳星,還玩個「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你說神奇不神奇。「空城計」一折,就是諸葛亮智計的巔峰級發揮,吃了敗仗,敵人兵臨城下,他坐在空城的城頭從容撫琴,令多疑的司馬懿不敢進兵,甚而全軍退卻,用現在的話說,對手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他「一切盡在掌握」。

氣質拿捏得死死的

歷史上玩「空城計」的不乏其人,諸葛亮的對手曹操、孫堅,隊友趙雲等,都冒過類似的險。還有像張飛喝斷長坂橋,也可算「空城計」的某種變招。但因為諸葛亮的神奇「人設」,再加諸葛司馬對峙的戲劇性效果,人們一說「空城計」,就想到諸葛亮,想到城門口掃地的二老軍,隨侍左右的二琴童,還有諸葛亮紋絲不亂的琴聲。在無數以「空城計」為題材的戲曲曲藝節目中,上海獨腳戲《寧波空城計》堪稱經典中的經典。當年楊華生只要在電臺電視臺裡一唱,「嶽奴……正在城樓觀山景」,大街小巷就充滿了會意的笑聲:「老寧波又要開唱了」。

楊華生

(1918-2012)

早期的獨腳戲,取材於京劇的段子很多,模仿京劇的唱念做打,穿插一些笑料,《寧波空城計》是其中之一,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出。獨腳戲的創始人王無能早在民國初年就編寫了《武松打虎》、《捉放曹》、《江北空城計》等,這些段子大多聽不到了,但《寧波空城計》卻因為灌錄了唱片,又有江笑笑、鮑樂樂及楊華生等藝人的傳承,傳了下來。有些材料上說王無能只唱過《江北空城計》,而《寧波空城計》是江笑笑創作的,這似乎不太準確。因為王無能留下過《寧波空城計》的唱片,後來廣為人知的一些笑料,二十年代初已經有了雛形。

王無能

(1892-1933)

王無能《寧波空城計》片段

百代唱片1921年灌錄

滑稽是在不斷發展的,早期王無能的表演,只是把京劇唱段「翻譯」成方言,對語言中一些差異進行誇張化表現,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原始的。如《寧波空城計》中非常有名的笑料,諸葛亮邀請司馬懿上城樓來「吃吃老酒談談心」,在王無能最早的版本中,只是說「備下了羊羔美酒」,並沒有對菜式進行描述。到三十年代江笑笑唱這段時,酒桌上的內容就豐富了。

江笑笑

(1900-1947)

江笑笑《寧波空城計》片段

高亭唱片1931年灌錄

在前奏部分,江笑笑就在「當脫來菜」的鑼鼓家生中增加了「當脫褲子」這樣的笑料,唱到「吃吃老酒談談心」時,就不僅僅是「羊羔美酒」了,而是有了「年糕,粽子,鹹菜,豆瓣,黃魚,蟹醬」六隻小菜。可不要小看了這六隻小菜,一方面這是細節的豐富,讓聽眾更有親切感。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從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滑稽聽眾人群的某種轉變。經濟發展、閒人多了,花在娛樂上的時間也多。「羊羔美酒」是戲文裡的唱詞,和市民階層關係不大,是很書面化的笑果。而「年糕、粽子……」則是老百姓餐桌上隨時能吃到的,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而且這樣通俗的笑話能被灌成唱片,真正是「雅俗共賞」了。

楊華生漫畫像

張樂平繪

楊華生十三歲參加華光劇社演文明戲,他的《寧波空城計》是從江笑笑、鮑樂樂那裡學的,總體結構變化不大。但在繼承的基礎上,楊華生版本有一定的發展,細節也就更豐滿了。還是說「吃吃老酒談談心」這裡,在「年糕,粽子,鹹菜,豆瓣,黃魚,蟹醬」六樣小菜之外,又增加了莧菜梗、韭菜花、黃泥螺、鹹帶魚、鹹蟹、臭冬瓜……以至於下手(捧哏)的需要在這裡打斷一下:「諸葛亮什麼時候到小菜場上班了?」楊華生則要解釋:這些都是寧波人的「壓飯榔頭」,再帶出下一個笑料:飯咽不下去,吃口菜就咽下去了,所以叫「下飯」。下手問:「那么喝粥呢?」「寧波人不吃粥的」……「下飯」一詞甚為古老,《水滸傳》中就有「客官吃甚下飯」的對白,猜想寧波人從元明時代就「一日三頓飯儕吃乾飯」了。

楊華生晚年演繹《寧波空城計》

王無能和江笑笑唱《寧波空城計》的時候,都是三十來歲,兩位大家都是四十幾歲就英年早逝。楊華生活了九十幾歲,藝術生命比前輩長得多,他有更多時間打磨精品。但很無奈,四五十歲時,楊華生沒有太多機會表演,到八十年代復出,已經是退休的年齡,只能「發揮餘熱」。他盛年時的表演是什麼狀態?只能存在於一些老人的腦海中了。儘管如此,他還是在那個年代留下了很多傳世笑料,其中相當部分是從王無能、江笑笑的時代傳下來的,至今聽來,仍然是「交關有趣」……

原標題:《寧波空城計和寧波「下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寧波:看一眼就讓人咽口水的紅膏蟹
    對於寧波本地人來說,吃蟹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寧波人大都嗜鹹。舊時,海鮮上岸,大都用鹽醃或醃後曬乾,進行保存,久而久之,寧波人口味就偏鹹。滑稽戲演員常唱一個段子叫「寧波空城計」,諸葛亮在城樓上拿出「黃泥螺、鹹嗆蟹」來招待城下的司馬懿。
  • 寧波上演「空城計」,鼓樓天一廣場人跡寥寥,老人們卻閒不住了
    筆者今天全副武裝出去辦事,順便參觀了一下寧波的街頭,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位於寧波鬧市區的七塔寺,往年的春節期間這裡總聚集著前來祈福的香客。今年因為疫情,這座寺院暫不對外開放,寺門口空無一人,只有崗亭裡的保安還在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 空城計的真相
    一提起空城計,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那麼真正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演義中的這一幕呢?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非常精彩的一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內容大概講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駐守街亭,然而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失了街亭,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 真假「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你想的那樣嗎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空城計"就一直是書中一段精彩的敘事,受到廣泛之好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失了街亭,司馬懿提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殺來,諸葛亮身邊無兵無將,卻叫大開城門,自己坐於城樓上撫琴,與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 空城計是不是真實存在?歷史上有哪些使用空城計的例子?
    三十六計中的空城計實際上就是在身處危境的情況下,用一些技巧來掩飾空虛,故作鎮定,騙過敵人。換句話說,空城計就是策略蒙蔽敵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不但需要指揮者有眼光、有膽識、有策略,還敢於冒險。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雖然沒有用過這個技巧,但卻不乏類似的案例。
  • 鄂爾多斯「空城計」唱給誰聽
    花費60億元巨資打造的康巴什新城成為鄂爾多斯房產泡沫的最佳標本,這裡高樓鱗次櫛比,成片的住宅區人煙稀少,近乎空城,被一些媒體冠以「鬼城」之名。(10月17日《新聞晨報》)  我正在城頭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是一個個催債的兵……這不是京劇《失空斬》裡的「空城計」,這是鄂爾多斯版的「空城計」。
  • 寧波人的舌尖美味,有誰懂?
    而寧波這座城市,像個叛逆的孩子,又有著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寧波人天生帶著俠氣,做事不像商人那般斤斤計較計,反而乾脆利落。連飲食上也帶著快意恩仇的淋漓盡致。如果說普通重鹽的醃製方法都不值一提,那麼寧波人為了追求極致鮮味而採用的生醃,則從視覺上挑戰著人們的神經。寧波人在夏天最喜歡吃的開胃小菜——酒醉黃泥螺和生醃血蚶,赤身裸體的黃泥螺與流著血紅色汁水的血蚶,外形生猛,讓看了直打哆嗦。
  • 跟著《寧波老味道》品嘗寧波老味道
    低調的他,是個熱愛寧波人文歷史的年輕人。  斜陽西下的尋常巷陌,濃鬱的人間煙火味,還有終日勞碌在煤球爐子前,微駝著背的外婆,就是他筆下的寧波老味道。  七十七道寧波下飯,在柴隆筆下娓娓道來,不由令人唇齒生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何嘗不是寧波人精明持家的縮影?
  •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真的嗎?歷史上真的有人用過空城計嗎?
    空城計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種計策。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羅貫中的名著《三國演義》以及影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橋段: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於是打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有埋伏,就撤兵了。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嗎?
    那麼今天就來探究一下,諸葛先生的「神跡」之一空城計到底是不是真的。 1. 正史中記載過諸葛亮的空城計有的人說空城計只在小說中存在過,在正規的史書中根本不存在。就空城計這件事,郭衝小迷弟說,司馬懿帶著大軍來打,諸葛亮手中沒什麼兵,於是用了一個空城計就使敵軍退兵了,裴松之早早就考證過,當時,司馬懿根本就不在陽平戰場,連人都不在,那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但凡有另一種選擇就不要大擺空城計
    空城計有一個非常非常著名的空城計故事,出自《三國演義》,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條亮五事」改編的一段故事,雖然是假的,但是足夠經典。不過,空城計仍然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是那些真正實力空虛,或者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採用此招,虛張聲勢,企圖矇混過關的辦法。此計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就像我文章開頭說的,空城計能否發揮作用,全看敵方主帥「腦補能力」夠不夠強。
  • 浙江寧波特色美食
    在寧波,雪裡蕻鹹菜幾乎是每家常備之菜。當地有句老話:「三天勿喝鹹菜湯,兩腳有點酸汪汪。」以此表達對雪裡蕻、鹹菜的嗜好。動植物蛋白互補,營養豐富,下飯優佳。寧波奉化油燜筍,匠心農味,用農村的柴火和大鍋灶一直考六小時後,筍變得油光發亮,塊塊入味,才算大功告成。筍豐富的食用纖維對人體起到排毒的作用!清明果麻餈,寧波特色農家手工製作。寧波老話有「清明麻餈立夏團。」
  • 特色寧波之寧波海鮮介紹:鰳魚
    鰳魚,又名白魚、鯗魚、鱠魚、曹白魚、白鱗魚、屬鯡科,渤海、黃海、南海和東海均有產,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寧波的象山港及舟山洋面有產。因其腹面有硬刺能勒人,故名。是寧波海漁特產品之一。 鰳魚體側扁,長約40釐米,銀白色,口上位,背鰭位於腹鰭後上方,腹部有稜鱗,主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春季至初夏,由外海遊至近海產卵。在寧波近海一帶,以每年端午期間產量最豐,俗有「五月十三鰳魚排」之諺,以此形容魚之多。 鰳魚營養很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煙酸等。鰳魚味極鮮美,食法很多,清蒸紅燒皆宜,與黴乾菜同煮,風味獨特。
  •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張守珪城牆擺宴,嚇退吐蕃
    空城計,三十六計第三十二計,敗戰計第二計。「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這句話的意思是兵力空虛之時,故意顯示防備空虛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惑。這樣以柔敵剛的方法對付強大的敵人,是奇計中的奇計。空城計從某種角度來講是一種疑兵之計,用外在的表現讓敵人產生錯覺。
  • 歷史上真正使用「空城計」的人,並非諸葛亮!
    對諸葛亮的評論成了西晉和南朝宋的熱門話題。西晉人郭衝寫了「條亮五事」 記載諸葛亮所不為人知的五件異事,旨在稱頌和神化諸葛亮。「金城郭衝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衝。」其中,五事之中就有「空城計」。
  • 明知是空城計卻要退兵?司馬懿到底在想什麼?
    這首詩點評的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諸葛亮用區區2500人直懟十五萬敵軍,實力懸殊可想而知。這一計是他與宿敵司馬懿鬥智鬥勇的得意之作,巔峰之舉。他也因此計獲得了"空城"、"神算"的名號,這神算的名號還真不是謬讚,若諸葛亮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和膽略,又如何嚇退司馬懿?
  • 史上真實的空城計:魯陽之戰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段經典的故事,就是人們口口相傳的三十六計之一的「空城計」。諸葛亮在西城擺空城計,以一人之力嚇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這段故事歷史上並不存在,是虛構的,但在漢末三國時期,真有一人用了一次「空城計」,此人是誰呢?
  • 寧波的黃泥螺,肉質爽口,鹹鮮下飯,你吃過嗎?
    在浙江寧波,說起寧波的海鮮,就不能繞過泥螺。泥螺俗稱吐鐵,又叫「麥螺」,多生長於我國沿海地帶的灘涂中。寧波的泥螺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泥螺都被作為寧波過年用來招待客人的佳品,過年餐桌上一盆醉泥螺,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下飯美菜。在我國民間,自古就有吃黃泥螺的傳統。
  • 如何讚賞一頓寧波鄉味?莫過於"下飯"二字
    莫過於"下飯"二字 三三 2017-12-06 14:57 來源:澎湃新聞
  • 「吃辣在四川,吃臭在寧波」,寧波這三大「臭菜」你敢嘗試嗎?
    其實,寧波人喜歡吃「臭」的歷史很悠久,早在清代的史料裡就有記載。「臭」是寧波菜中最出奇的一種特色,就跟四川菜中的辣一樣,很多臭菜和臭豆腐差不多,聞起來臭,吃起來卻很香,這就是寧波臭菜出名的原因,所以很多人都說:「吃辣在四川,吃臭在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