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誤信偏方致中毒事件頻發 吃癩蛤蟆治病,你還信嗎?
都說「病急亂投醫」,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往往會喪失判斷力,誤信一些偏方。有報導稱,今年8月初,江蘇一女研究生聽說吃癩蛤蟆能治療痘痘,這位愛美的姑娘一咬牙把一隻半癩蛤蟆煮著吃了,結果中毒險些丟了性命。無獨有偶,8月底,上海松江區的村民為了治療皮膚病吞下三隻癩蛤蟆,出現頭暈休克症狀被緊急送醫。而在蕪湖市民中也流傳著喝癩蛤蟆湯可治皮膚病,吃癩蛤蟆可治癌症等偏方。中醫稱癩蛤蟆是一味奇藥,百姓嘗試卻屢屢中毒,偏方究竟能不能信呢?
「五毒」之一癩蛤蟆真有「奇效」?
記者調查了解到,吃癩蛤蟆能治病的偏方已經流傳了很久,宣稱蟾蜍(癩蛤蟆)能「以毒攻毒、解毒抗癌、祛邪扶正」,主要對皮膚病、癌症腫瘤、外傷疼痛等病症有「奇效」。而偏方建議服用蟾蜍的方法則是多種多樣,比如煮食蟾蜍,可治瘡、癬、痘痘等久治不愈的頑固皮膚病。「蟾蜍治腫瘤癌症」的說法更是有著「專業解釋」,食用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可分為生吞、泡酒、烘乾磨粉、蟾蜍煮雞蛋等。還有的偏方稱將蟾蜍皮活剝後外敷在疼痛部位,蟾蜍表皮的毒素可緩解肌肉疼痛。
在蕪湖,食用蟾蜍也並不鮮見。市民小張表示,小時候他皮膚不好,夏天經常生一些瘡包,他的父親聽到有人介紹說,端午時喝蟾蜍湯能解毒治皮膚病,於是,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會去捉一隻蟾蜍回家,中午的時候宰殺清理,燉成湯來喝,「我記得每次父親處理蟾蜍時,只要沾上蟾蜍噴出的毒液,皮膚表面就會疼痛起泡。雖然小時候吃了以後並沒有太多的不適,但是傳說中的效果也沒有看見」。至於有毒的蟾蜍究竟能不能吃,他一直存有疑慮。
醫生解釋:蟾蜍雖有藥效炮製不當極易中毒
蟾蜍究竟能不能治病?答案是肯定的。記者諮詢相關醫生了解到,癩蛤蟆學名蟾蜍,與蠍子、毒蛇、蜈蚣、蜘蛛並列為「五毒」,其毒性在於耳後腺、皮膚腺分泌的有毒白色漿液,這種漿液經處理乾燥後就是蟾酥,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經炮製處理後廣泛用於中藥,其主要成分是蟾酥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質以及蟾蜍毒素,具有強心、升壓、清熱解毒的作用。
按照偏方自己煮著吃就能有療效?藥劑科醫生提醒千萬別嘗試,食用不當極易中毒。醫生介紹說,蟾酥是中藥材的同時,也是一種神經性毒素,對消化道及中樞神經可產生嚴重損害,現成的蟾蜍,市民不能隨意食用,因為蟾蜍卵、腮腺和皮膚腺分泌的毒性物質,燒煮不能破壞或消除毒性。並且直接將整隻蟾蜍煮著吃來治療皮膚病、癌症等民間說法,目前沒有科學依據證明有效。外敷蟾蜍皮也不可取,因為毒素同樣會被吸收。醫生建議,只有經過專業炮製加工提取的蟾酥才可以治病救人,普通民眾隨意濫用蟾蜍,可能治不了病,還丟了命。
如果誤食蟾蜍後,一般在30-60分鐘內發生中毒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嚴重者還會導致昏迷,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一旦有人誤食蟾蜍,應該立即催吐,皮膚染毒也要迅速用溫開水衝洗,並儘快到醫院處理。(蕪湖新聞網--大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