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順又要發 過癮屬吃辣
年三十晚上,大多數閩北人都會拖家帶口,集合到年老的父母身邊,一個大家庭一起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這兩年的新趨勢是,夫妻雙方父母離得近的,年三十晚會相約一起吃年夜飯。
一桌年夜飯,一般有16道或18道菜,這是根據閩北人的習慣而設,「16」意指「要順」,「18」就是「要發」。十幾道菜式中,年糕、太平燕、湯圓、魚等這些好彩頭的傳統菜餚不可或缺。地處山區的南平人對海鮮也有深厚感情,除了常見的魚外,連續幾年都供應年夜飯的閩北各大酒店當然不會忘了備足螃蟹、海螺等海味。而特色菜、招牌菜的精彩亮相,才是酒店各顯身手的時候。南平就有大酒店用閩北特產筍製成的地方菜「筍宴」,預訂不斷。
此外,更為特別的是,在閩北農家,每年都會自家釀糯米紅酒,且山鄉特色更為明顯:冬筍、野菌、泥鰍、野菜煲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辣有年味
閩北冬季溼冷,故而辣味美食早已流傳。而年夜飯桌上,幾道經典的辣味菜餚,不但討彩頭,更是有驅寒良效。
首先是武夷山嵐谷燻鵝,鮮美奇辣,醇厚纏綿,堪稱一絕。鵝是農家青草養大的嫩鵝,戶外放養長成,經過大口鐵鍋鋪以谷糠燻制,在經過酒香浸泡、辣粉敷搽後,濃香持久暗藏。品嘗下來,不但可以吃到鮮嫩的鵝肉,辣味更是留存齒間,喉頭還有淡淡酒香,身體立刻就溫暖起來,令人回味再三。
此外,辣味田螺、辣燻鯉魚、辣山珍(辣炒香菇、竹筍與黃花菜之「野三鮮」)、星村辣鴨脖等,均是武夷山年夜飯的經典辣味。而臨近的浦城,其年夜飯辣味菜品則為泥鰍熬豆腐、煎溪魚、木桶飯、辣炒苦筍、辣鴨頭、香燻鵝掌、酒糟餅、楓溪魚乾蒸臘肉等,以地方土特產為素材製成。
至於建甌,大腸辣炒光餅,是這幾年最夯的吃法。還有辣味板鴨、酸辣豆腐丸子湯、辣香豬肺煲都是建甌年夜飯流行吃法。
農家石臼出「白粿」
北方年夜飯上有餃子,南方則必然有年糕。而在閩北各地,年糕又叫做「白粿」,各家都會在自家準備。和其他地方僅用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蒸熟,然後在機器裡攪拌和壓製成圓形的「白粿」不同,閩北的「白粿」製作程序頗多,別有滋味。首先用米漿、糖
與植物澱粉、香芋、馬蹄等其他配料混合成大米糰原料;大米糰隔水蒸熟後,農家男士們,要將大米糰放置於傳統大石臼中,再以石錘反覆擊打,將大米糰打成粘稠泥狀;然後,女士們再用木質的模板,做出別具一格的「白粿」造型。每到春節臨近,做「白粿」時,都會聚攏家族成員,男女分工有序,一邊做「白粿」,一邊話家常,其樂融融。
邵武的「鐵城二糕」
作為閩北重鎮,邵武素來有鐵城之稱,而對於邵武出來的人,「鐵城二糕」具有不可抵擋的吸引力。所謂「二糕」,原本是地方街頭用扁擔挑出來賣的小吃,但這兩年街邊小吃也「登堂入室」,成為犒賞外地遊子的最美味。
「鐵城二糕」即「腳跟餈」、「包餈」。「腳跟餈」由幾塊狀似鞋底的薄餅疊成,大小如元寶,整齊排列於蒸籠裡,擱上幾塊切薄的粉蒸肉,撒上蔥花、香菇丁絲等蒸熟。打開竹製蒸籠,「腳跟餈」香嫩滑爽中透著肉的清香,絕對讓人垂涎三尺。
而「包餈」更絕,其形狀似北方水餃,但皮、餡均與水餃不同:皮是糯米與粳米參半,並加入閩北田間自然生長的「水曲草」為原料,等比例調配成米漿,蒸熟成米糰後製作成皮;而餡如其名,花色拉拉雜雜,香菇絲、肉絲、黃花菜、芋頭絲、豆芽菜、野菜……無所不包。「包餈」油而不膩,吃起來會爆漿致使滿嘴生香,同時還具有提高食慾、養生的功效。
此外,邵武年夜飯還曾流行過「狗肉煲」、「牛磚煲」、「泥鰍煲」。
導報記者 張燕娟 通訊員 吳鶯/文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