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當前「新冠疫情」的原因,為了預防新冠肺炎進一步發展,「測量體溫」成了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特別是出入公共場所時,總有人會拿「槍」指著自己,測一下體溫是否正常。與此同時,關於體溫的疑問也越來越多,到底什麼程度才算是發燒?
首先大家要明白「發燒」的概念,發熱並不是一種疾病,從科學角度來看,病原體感染誘發疾病且出現了發熱症狀,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發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當體內的免疫系統感知到病原體入侵時,白細胞大軍就會迅速和病原體展開搏鬥。而在這一過程中,患者可出現發熱症狀。
很多人都錯誤地認為,只要體溫超過了37℃以上就屬於發熱,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人在測量體溫時,可通過口腔、腋下、直腸等三處進行判斷。通常情況下,口腔溫度的正常數值在36.3~37.2℃左右,而腋下溫度在36~37℃,直腸溫度則是36.6~37.6℃。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哪一部位測量體溫,成年人體溫在37℃左右都屬於正常情況。
之所以成年人體溫標準沒有具體精確到某一數值,是因為體溫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發生波動,比如氣溫、時間、身體活動等,都可造成體溫的升高或降低。另外,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也不相同,部分朋友的基礎體溫本身就比較高或偏低,這都屬於正常情況!
既然如此,究竟體溫達到了什麼高度,才能算作是發燒呢?
目前大家在生活中測量體溫最常用到的方式就是「腋下測量」,從科學角度來看,如果腋下溫度維持在37.3℃以上,但是卻沒有超過或等於38℃,這就屬於低熱。而體溫超過了38℃,在39℃上下浮動,則屬於中等發熱。當體溫突破39℃並達到40℃左右時,則屬於高熱。一旦體溫超過了40℃以上,臨床就可判定為超高熱!
為了保證測量結果準確無誤,在測量前的半小時,應避免劇烈運動、喝冷熱水或沐浴。如果有這類情況,可休息半小時後再進行測量。
有很多人發現自己有發熱症狀時,並沒有及時就醫檢查,而是自行在家服用退燒藥物。但是,就如上文中提到的一般,發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如果盲目服用退燒藥物,反而可能會影響到免疫系統正常工作,還會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
一般情況下,在成年人發熱未超過38.5℃時,醫生都不建議患者服用退燒藥物,可通過物理降溫的方式來進行緩解,比如減少衣物穿著、適當喝熱水、室內通風、溫水擦拭等。如果物理降溫沒有起效,且體溫一直在38.5以上,應當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之所以不建議自行服用退燒藥物,是因為引起發熱的因素有很多,這包括了病毒、細菌感染、慢性疾病等,甚至是癌症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也會有發熱症狀。如果未能找到病因,就盲目服用退燒藥物,屬於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對病情恢復沒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