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有個著名的詩人,名叫王禹偁,他六歲能作詩,七歲能作文,被人們稱之為神童。
王禹偁家境貧寒,父母靠幫人磨麵為生。
有一次,當地一位叫畢文簡的官員來到王禹偁家裡,給王禹偁出了一道題,讓他以磨為對象,作一首詩。
王禹偁沉思一下,隨即吟道:「但存心裡正,何愁眼下遲。得人輕借力,便是轉身時。」翻譯過來大意就是:「只要磨盤安得正,不怕眼下磨得慢;只要有人輕輕使點力,磨盤自然能不停地運轉。」
這首詩一語雙關,「心」「眼」二字不僅詠磨盤,也是在詠人。畢文簡聽後,很欣喜。他知道王禹偁因為家貧,讀書困難,想「得人輕借力」,決定幫這小傢伙一把。
畢文簡離開時,讓王禹偁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到私塾裡去念書。
一次,當地的太守宴請賓客,畢文簡也應邀參加。宴席上,大家飲酒賦詩,好不快樂。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太守趁大家高興之時,出了一副上聯讓眾人來對。
太守的上聯是:鸚鵡能言難似鳳。此上聯出得很妙,意思也很到位。鸚鵡縱然巧舌如簧,終究不過是一隻拾人牙慧的小鳥,成不了飛上梧桐的鳳凰。且聯中的「鸚鵡」、「鳳(鳯)」都含有部首「鳥」。
出句之後,眾人開始搜腸刮肚,可是過了好半天,也沒人能對出來。又過了一會兒,有幾個酸溜溜的秀才對出了幾個下聯,不過都很不好,太守直搖頭。
太守四下看了一圈,希望有人能對出滿意的下聯來。然而,很快他就失望了。在座的畢文簡也沒有想到合適的下聯。
宴席結束,畢文簡回到家中,將太守的上聯寫在屏風上。第二天,畢文簡看到屏風上面有人寫下了下聯:蜘蛛雖巧不如蠶。
畢文簡十分驚奇,此下聯中,也涉及到了兩種動物「蜘蛛」、「蠶」,且都含有部首「蟲」,和上聯中兩種動物「鸚鵡」、「鳳(鳯)」的部首「鳥」相對應,形式上十分完美。
另外,下聯的意思也很到位。蜘蛛雖然能吐絲,但它也只能織出供自己餬口的小網,和能吐絲織出美麗絲綢的蠶是沒法比的。上下聯堪稱珠聯璧合。
是誰對出了如此絕佳的下聯。經過一番詢問之後,才得知是王禹偁寫的下聯。畢文簡讚嘆道:「果真是棟梁之才啊!」此後,王禹偁和畢文簡成了忘年之交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