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在哪裡?不用它時,怎麼找也找不到;真正要用時,它必然隨傳隨到。當一切都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東西,叫作道德養,就是我們今天常講的憑良心。憑良心你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你會正打歪著。很奇怪的,明明可以賺錢最後卻虧本,你去追究真正的原因,就是被你當時的那個念頭搞亂套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最後效果很好。其實就是你的良心在發揮作用,一些本來要做壞的地方,因為良心觸動,所以自我正過來了。不憑良心,很難立公心;要立公心,必須憑良心。人人憑良心,才有時時立公心的可能。具體的原則有三,分別是:對自己不利,對他人也不利,當然不要做;對自己有利,對他人有害,往往忍不住要做,應特別慎重;對自己有利,對他人也有利,趕快去做。基於上述三大原則,我們確立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信念。因為我們原本都是光著身子來到這個世界,並沒有帶來任何東西。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父母以及社會。我們一方面孝敬父母,一方面也應該盡一己之心力,來奉獻社會人群。人憑良心,自己精進,向上提升,可以成神;而自私自利,向下沉淪,必然成鬼。
「利他」和「利己」,是可以兼顧並重的,而先後的思慮次序,卻有很大的差異,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先想利己,往往傷及利他;而先想利他,實際上沒有不利己的。可惜先利己容易,先利他卻非常困難。這就是人人必須憑良心自我克服的第一道關卡。古代聖賢告訴我們,人憑良心,自己精進,向上提升,可以成神;而自私自利,向下沉淪,必然成鬼。當然鬼也不可怕,只要轉念向上,還可以成神。這當中的要訣,便是憑良心為社會人群服務。誠信需要發自內心,內誠於心才能外信於人。《中庸》裡有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信是宇宙的基本原則,踐行誠信,則是人類立身處世的根本。堅守誠信很困難,會遇到各種誘惑,特別是誠信付出卻得不到回應時很容易動搖。其實,按道理去走,在正業上即使賺不到錢甚至虧本,老天也會在別的地方給予補償。《道德經》講得非常清楚,「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天不會特別照顧誰,但是常常會照顧真正善良的人。誠信需要發自內心,真正誠信的人,不管別人如何回饋,都會堅守下去。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到誠信的。做人做事最要緊的即在明白道理,只要依照道理去做,必然可以久遠。
人生的目的在於返妄歸真,使自己走上正大光明的康莊大道。返妄歸真,才是可久可遠的大道。這個念頭,一日不可斷,時時刻刻,都應該以返妄歸真為念,也就是做到《中庸》所說的「誠之」。誠是人生的大道,做人做事最要緊的即在明白道理,只要依照道理去做,必然可以久遠。即使有一時的挫折,也不過是一種必要的考驗,不用懷疑,也不用退卻,勇往直前,必然可以走出人生大道。但是人非聖賢,不可能不犯錯,有時候覺得自己明白道理,卻已經走上了錯誤的道路,所以我們必須警惕:道理並沒有錯,只是我們做錯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美善心、仁義心,和天地之心是毫無差別的。宋朝的慧開禪師,留下了一首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詩偈中明白點出「好時節」的關鍵,全繫於一個人的「心」。只要心境美好,萬物也會變得美好。春花秋月、涼風冬雪,即使再尋常的生活風景,也能成為世間絕景。而能夠創造出「人間好時節」的那顆「心」,就是《中庸》所說的「天下之至誠」,是人性中最深沉的覺醒與覺悟。這顆心,這片至誠,非常神奇,使人有別於動物,成為與天地並舉的萬物之靈。誠才會靈。成功的條件,以心理條件為最要緊。在心理條件中,誠又居其首。誠的表現分內外,內為德,外為業。在品德修養方面,各人都能夠合理地約束自己,不侵害他人,更進而互相親愛,互相幫助。在事業發展方面,各人都以謀正利、求長久的安寧為原則,不貪求近利、邪利,更不企求不勞而獲或不義之財。
對自己誠,要使自己不致為害群之馬,不擾亂社會安寧。不竊盜,不侵佔,不損人利己。當然,這些只是獨善其身,還應更進一步,對別人誠。發揮自己的修養功夫來處世接物,對人誠實和悅,力求安人。凡能己安人的,必然成功。
「道」因「誠」而建立,沒有「誠」也就沒有「道」,所以誠與道合一。「誠」是「天之道」,充滿天地之間,成為宇宙的本質,但是天地表現不出來,必須通過人類來表現,所以「誠之」就成為「人之道」。人能夠用「誠」來和宇宙合而為一,那就是圓滿的「與天地參」,成為能夠參「贊天地之化育」工作的高人。
「道」因「誠」而建立,沒有「誠」也就沒有「道」,所以誠與道合一。老子把自然看作本體,把「道」看作法則。《中庸》則把「誠」看作本體,而把道看成法則。兩者都重視道,只是本體的說法不同而已,而自然的本質,又不外乎誠,宇宙的本體既自然又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