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茶飲」,海底撈在全國48個城市賣起了奶茶

2020-12-19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曉榮)繼湊湊、小龍坎、巴奴等火鍋企業推出茶飲之後,海底撈也坐不住了,上線了多款奶茶、鮮果飲等多款飲品,這也是其在自有飲品領域的第二次嘗試,之前還曾推出乳酸菌飲料,並進行升級。

其實,「火鍋+茶飲」已不是新鮮事,新茶飲市場的火爆也給了傳統火鍋餐企掘金茶飲市場、嘗試做獨立品牌的信心,此次海底撈推茶飲有何考慮?與其他火鍋企業的茶飲有何不同?未來又是否會成立獨立的茶飲品牌呢?

海底撈推4款飲品

近日,有消費者稱,海底撈也推出了茶飲,在多家門店都可以買到。6月10日,新京報記者走訪了海底撈中駿世界城店,該門店共有3款現制飲品,分別為鳳梨百香果茶、鮮奶茶、茉莉奶綠,其中奶茶為紙杯裝,鮮果茶為塑料杯裝,即使不進去吃火鍋,也可以點一杯奶茶帶走。

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曉榮

不過,當天該門店並不能購買鮮奶茶,服務員稱「這款現在還沒上。」根據服務員的說法,茶飲產品上線不久,還處於試點階段,並非所有門店都有,之後可能會推出一些新品。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海底撈現制飲品的價格均為12元/杯,價格與湊湊的手搖茶、巴奴火鍋的鮮榨果汁相比便宜不少,但產品種類有限、包裝也相對粗糙。此外,與海底撈中駿世界城(智慧門店)內火鍋口味可自選辣度和鹽味等不同,茶飲產品不能自選甜度和溫度等,無法進行個性化選擇。

那麼,海底撈目前一共有多少種自製飲品?之後是否會增加新的品類?未來又有什麼發展規劃呢?對此,海底撈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今年4月推出茶飲,一共有茉莉奶綠、錫蘭奶茶、鳳梨百香果茶、金桔茉莉茶四款,目前在48個城市部分門店銷售,其中北京地區有26家店在售。對於未來的新產品和體驗感,海底撈方面稱,會繼續在奶茶、水果茶兩個品類上拓展新品,並結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做改進和完善。但茶飲的定位和未來是否會推出獨立的茶飲品牌,海底撈方面則表示目前仍處於試點階段,並未給出明確回應。

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曉榮

其實,這並非海底撈第一次試水自有飲品,2017年海底撈推出了自有品牌啤酒,2018年則推出乳酸菌飲品「火鍋伴飲」,此後,海底撈對上述乳酸菌產品進行了外包裝上的升級,更方便消費者攜帶。

拓新品類謀利潤增長點

2018年全年,海底撈實現收入169.69億元,利潤為16.49億元,其中,餐廳經營收入為海底撈的重要收入來源,貢獻收入比例為97.2%。對於海底撈而言,目前茶飲仍在進一步探索階段。但可以明確的是,靠餐廳營收撐起業績的海底撈,目前正在探索多元化發展方向。

今年3月底,海底撈以2.04億元購買了其關聯公司北京優鼎優的全部股權,根據海底撈發布的公告,目標集團(優鼎優)的業務能夠為集團業務提供協同效應,並符合集團的戰略方向及發展計劃。海底撈方面稱,作為集團整體增長策略的一部分,集團計劃在橫向領域收購優質資源,增強其市場地位和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一直想要切入外賣市場。2010年,海底撈「Hi撈送」推出火鍋外賣業務,該項業務營收由2017年2.19億元升至2018年3.24億元,但受制於消費場景、消費習慣等因素,海底撈外賣業務所佔比重仍然很低。而相對於火鍋,冒菜是適合外賣的品類,北京優鼎優成立於2012年7月30日,主營業務是「U鼎」品牌的連鎖冒菜餐廳,截至2018年底有餐廳45家,同時該公司還投資了海盜蝦飯等快餐品牌,此次海底撈回收U鼎冒菜也被認為是其多元化發展的進一步嘗試。

此外,去年6月,海底撈在北京試水燒烤外賣業務,海底撈提供電烤爐,不會產生油煙,消費者可自行燒烤,外賣小哥還可以手把手教燒烤絕技,僅上線10天便暫停。當時,就暫停原因,海底撈Hi撈送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解釋為「內部業務調整」。而此次的茶飲探索,也是在擴充品類、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方面做的新嘗試。

餐飲企業掘金茶飲市場

嫁接茶飲幾乎已成為火鍋企業的共識,呷哺呷哺、小龍坎、巴奴火鍋等均推出了自有飲品,其中呷哺呷哺和小龍坎還推出了茶飲品牌,設獨立門店與茶飲企業「正面剛」。

最受關注的就是呷哺呷哺的手搖茶,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副品牌湊湊,引入臺式手搖茶,以「茶飲+火鍋」的模式入局中高端火鍋市場,與呷哺呷哺本身快餐式小火鍋差異化定位。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在湊湊的門店中,茶飲的銷售平均佔比為18%,在夏秋季則會提升至22%,不少門店還專門做了茶飲吧檯,供消費者外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湊湊的茶飲已全面複製到呷哺呷哺門店,約25元/杯的茶飲能有效幫助客單低消費的呷哺呷哺提升客單價。此外,呷哺呷哺還推出了新品牌茶米茶,專門銷售茶飲和臺灣小吃。

去年,小龍坎的母公司四川仁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茶飲品牌「龍小茶」,是一家獨立於小龍坎的單獨門店,首店開在成都春熙路商圈,包含奶茶、乳酸菌、鮮果茶等多個品類。當時,龍小茶項目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其特色是「中茶西做」,即用西式的方式做中式茶飲,產品定價為13元左右的中低價位。

此外,火鍋之外的其他中餐企業也對茶飲市場表現出了很大興趣。根據此前的媒體報導,旺順閣代理了名為嚮茶的臺灣珍珠奶茶品牌,在旺順閣門店試水,等到模式成熟後將會單獨開設門店;而新辣道旗下也有自身的港式奶茶品牌米芝蓮;2016年,黃記煌也已經完成對香港老牌甜品連鎖品牌許留山的全資收購......

為什麼餐飲企業這麼鍾愛茶飲,紛紛向茶飲行業發力呢?茶飲市場低門檻、高毛利,是很多人眼裡的好生意,再加上近兩年資本的助推,茶飲市場火熱。

美團點評2018年年底發布的《2019中國飲品行業趨勢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茶飲市場全面爆發,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國現制茶飲門店數達到41萬家,一年內增長74%,新增長主要來自消費者對常規飲料的替代和消費群體對「健康茶飲」的需求。隨著消費升級、市場下沉,現制飲品業未來在二、三線城市擁有巨大市場空間。

而在資本市場上,自2016年下半年起,新式茶飲踏入融資快車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茶飲品牌融資已有數十起,總額超過13億元。

此外,準入門檻低、毛利率較高也是餐飲企業布局這一市場的重要原因。之前,新京報記者曾以加盟商身份詢問多個茶飲品牌,以「清沫茶顏」為例,加盟費最低為7萬元,總投資14萬元-15萬元即可開店,毛利率高達80%,3-6個月就可基本回本。不過,由於準入門檻低、標準待規範等因素,現制奶茶行業淘汰率也較高。美團點評發布的《中國餐飲報告2018》顯示,2015年下半年起飲品店關店數量逐漸增加;2017年飲品店新開店與關店數量持平,均為18萬家,海底撈的茶飲產品能否做出差異化,在茶飲市場中分一杯羹還需市場檢驗。

新京報記者 張曉榮 校對 陸愛英

相關焦點

  • 火鍋巨頭海底撈為什麼突然「不務正業」賣起了奶茶?
    2021年的開局,茶飲行業很是熱鬧,前有蜜雪冰城被「抹黑」,中有一隻酸奶牛被上市公司收購,後有悸動燒仙草升級品牌、發布報告,旁邊還有跨界進來的鄉村基和海底撈。隨著海底撈第一家奶茶店開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海底撈薅羊毛攻略」又增加了一條。
  • 海底撈悄悄開始開麵館,賣奶茶
    海底撈居然悄悄開了家麵館 一碗麵最低9.9元 全自助式取餐結帳 還有海底撈版珍珠奶茶 茶飲、甜品擺著賣 顧客隨意取 十八汆,名為麵館,產品線卻包括了麵條
  • 海底撈首家奶茶店:9.9元一杯,隨便加料!
    為什麼此時推出奶茶店?有3種猜測「火鍋+茶飲」早就不是新鮮事兒,湊湊火鍋率先將這一模式帶入市場,後續又推出了專門的茶飲品牌「茶米茶」,一時跟風無數。小龍坎、渡娘火鍋也開了茶飲品牌。海底撈去年部分門店也上線了多款奶茶、鮮果飲等飲品。
  • 海底撈開賣9塊9一杯奶茶,搶蜜雪冰城生意還是為排隊等座的人「續命」
    作者:時代財經 王言 編輯:鄭方圓「9塊9我能喝到海底撈倒閉!」隨著海底撈第一家奶茶店開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海底撈薅羊毛攻略」又增加了一條。1月初,一家海底撈門店在湖北武漢楚河漢街店開業,和以往不同的是,這家店大張旗鼓的擺出了宣傳架,上面還標註了「海底撈第一家奶茶店」9個醒目的大字。
  • 肯德基搶食茶飲市場,開咖啡店後又在甜品站開賣奶茶了
    新京報訊(記者 張曉榮)瑞幸推小鹿茶,星巴克開賣8款玩味冰調飲品,就連做火鍋生意的海底撈也開始賣起了奶茶……今年以來,新茶飲市場火熱,網際網路品牌和傳統餐飲企業紛紛入局,這波風也刮到了西式快餐界,肯德基頻繁發力,一口氣推出了10款奶茶飲品。
  • 珠海人究竟有多愛喝奶茶?全國網紅城市珠海排……
    眾所周知,珠海人愛喝茶,但珠海人更愛喝奶茶。作為年輕人的「肥宅快樂水」,各個城市對奶茶的熱愛程度或許可以從城市的「奶茶密度」體現出來,一起看看幾個指數。「潮生活」珠海入圍全國TOP11《網紅城市潮生活指數TOP100榜單》從網紅餐飲店著手以星巴克指數、奶茶指數和火鍋指數,三個維度分析城市「潮生活指數」。而珠海,在「潮生活指數」榜上排在了全國第11位!
  • 數據揭秘:海底撈賣奶茶,是好棋還是昏招?
    2021年的開局,茶飲行業很是熱鬧,前有蜜雪冰城被「抹黑」,中有一隻酸奶牛被上市公司收購,後有悸動燒仙草升級品牌、發布報告,旁邊還有跨界進來的鄉村基和海底撈。和鄉村基開出獨立的奶茶店不同,海底撈的「第一家奶茶店」是設置在火鍋門店內的一個檔口。
  • 肯德基奶茶,咖啡雙管齊下,茶飲市場競爭越發激烈
    跨界成正常現象的時代,茶飲行業成為其他行業的最佳跨界對象,瑞幸推出小鹿茶,星巴克賣起冰調飲品,海底撈也不甘寂寞加入奶茶行業。。。。。。各種網際網路品牌紛紛下場玩起新茶飲,西式快餐肯德基自然也是不甘寂寞,一下推出10款奶茶飲品。
  • 不會做奶茶的不是好火鍋店,湊湊靠賣茶成為火鍋界「黑馬」
    隨著呷哺呷哺連鎖店深入全國各地,吧檯式小火鍋熱潮也隨之開始。主打低價便捷小火鍋的呷哺呷哺在火鍋市場站穩腳,開始向高端火鍋市市場。湊湊火鍋的出現,是呷哺呷哺與海底撈競爭市場創建的品牌。賣奶茶轉虧為盈推出新型模式的湊湊銷量逐漸走上升趨勢,2018年的數據顯示,湊湊火鍋營收增加374.9%,達到了5.56億元,其實際利潤6480萬元,相比較2017年則虧損2440萬元。這些增長的營業額中,茶飲營收已經佔據其20%營業額,其發展的茶飲外賣營業額則遠超40%。
  • ...年底建成萬家門店;海底撈也推自有茶飲品牌;晨光文具要賣化妝品...
    (36氪)新·戰略《瑞幸咖啡開全國首家「大師主題店」,並宣布 2021 年底建成萬家門店》中國本土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咖啡(Nasdaq:LK)鎖定了下一個擴張目標:將在 2021 年底建成 10000 家門店。
  • 網紅奶茶一年賣出200萬杯!湊湊靠賣奶茶成火鍋界黑馬!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火鍋品牌呷哺呷哺也將自己的副牌經營的風生水起,旗下的高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飲」模式,目前火鍋店的開店數達到100家,其中一款大紅袍奶茶更是一年賣出200萬杯,可以這樣說,憑藉賣茶,湊湊成為當之無愧的火鍋界黑馬。
  • 海底撈「跟風」賣奶茶,9.9元無限加料,網友:還要啥自行車!
    在北上廣深一二線城市中,奶茶店的數量佔餐飲行業門店數量近30%,街邊10家餐飲店,其中就有3家是奶茶店,這跟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遇見的場景還是非常相吻合的。奶茶店這麼火爆,作為火鍋界的老大,海底撈自然也是垂涎欲滴,這不最近在武漢楚河漢街海底撈門口開了一家奶茶店。
  • 海底撈,開奶茶店了!
    我在海底撈做過手護我在海底撈吃過扯麵我在海底撈玩過桌遊……但我真沒想到我能喝到海底撈的奶茶近日海底撈奶茶店在在武漢開業宣傳架上清楚寫著「海底撈第一家奶茶店」說實話我有點激動因為我以為的海底撈奶茶會是這樣的但實際上
  • 2021「餐飲+」風暴,海底撈開「第一家奶茶店」究竟為何?
    先問各位吃貨一個問題:去外面吃飯等位,有誰不是外帶一杯奶茶坐在小板凳上刷手機?吃火鍋哪位能少得了外帶奶茶? 別說海底撈監視了你的生活,或許門口保潔員最深諳此理。以前火鍋店旁邊開奶茶店,客單爆滿,這次火鍋店自己開起了奶茶店,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 巨頭紛紛跨界賣奶茶,茶飲店真的是門好生意嗎?
    10月24日消息,今年疫情之後,街頭巷尾的茶飲實體門店密度不減,前段時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持續霸佔熱搜榜,也吸引了不少創業者的目光。茶飲店風生水起,吸引小成本創業者在一條商業步行街,記者發現,不足一千米的商業步行街上,密布了14家茶飲門店。
  • 海底撈進軍快餐業,開麵館「十八汆」,在一線城市賣著三線價格
    於是,從2016年,西貝把能想到的模式和產品試了個遍。品牌從西貝燕麥工坊、西貝莜麵工坊、西貝燕麥麵、麥香村、外賣專門店、超級肉夾饃和西貝EXPRESS,模式從大店到小店,產品做過燕麥麵、油潑麵、肉夾饃、各類點心。 與西貝不斷摸索不同,這次是海底撈第一次嘗試快餐,使用的打法是極致性價比。
  • 新式茶飲行業競爭不斷加劇 奶茶經濟的春天到了?
    9月底,「秋天第一杯奶茶」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上莫名爆紅——這是否帶火了十一長假的奶茶經濟?  多名奶茶愛好者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十一長假終於有空現場打卡各家網紅新型茶飲店,享受秋天第一杯奶茶。不過,他們也發現,自己喜歡的茶飲店都有了不小的變化。
  • 賣咖啡、賣茶葉蛋,新式茶飲「自救」?
    一杯傳統奶茶,成本只有1.5元-2元;一杯加了新鮮水果、芝士等配料的新式茶飲,成本也只有10元。這意味著,一杯奶茶的毛利率在50%-90%之間。不同的城市、地段、消費水平、店面規模,會導致奶茶店淨利潤的巨大差異。但可供參考的是,奈雪的茶曾公開表示,在早期的深圳店鋪,客單價在40元-50元之間,月營業額接近300萬元。
  • 茶飲賣不動了?喜茶開始賣歐包 全國已開五家
    首先,我們來分析,喜茶在茶飲市場上做得風聲水起,為啥要去跨界烘焙,難道真的是茶飲賣不動了嗎?1、茶飲已經是紅海中的紅海雖然說喜茶在茶飲市場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茶飲市場已經是一個競爭紅海中的紅海了。有數據顯示,2017年,茶飲店新開18萬家,關閉了15萬家。
  • 海底撈遭國金證券唱空;喜茶賣臭豆腐;林俊傑奶茶店即將開業……
    海底撈突遭國金證券唱空;生鮮傳奇完成數B+輪融資;肯德基賣串串滷味;瑞幸咖啡全國門店達3000家;林俊傑的咖啡店將在上海開業;喜茶長沙店賣臭豆腐……本周為大家精選15條餐飲行業資訊,詳情見下文。在2019年上半年,新增門店中900平方米以下小店的佔比近七成,海底撈的單店營收貢獻將繼續呈下降趨勢。低線城市中大桌的消費需求佔比較高,能否轉化成以中小桌為主的復購就餐習慣,是決定未來海底撈低線城市門店表現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