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投網(www.zt5.com)4月3日訊
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對外公布,經初步調查,公司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的總銷售額誇大了約22億人民幣。
自曝造假後,瑞幸警告投資者不要再以這一周期內的任何財務數據作參考。投資者們一點就通,開市後,瑞幸咖啡的股價跌超80%,截至北京時間23:50,瑞幸咖啡盤中第六度觸發熔斷,暫停交易。不是腰斬,是腳踝斬。
瑞幸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在你對瑞幸看空,或者看多,甚至看笑話時,知道這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會有些許幫助。
瑞幸咖啡開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店,A型店、B型店和C型店。
A型店就像星巴克這樣傳統的咖啡廳,B型店主要滿足上班族上班時順便買杯咖啡的訴求,C型店連門面都沒有,主要是來做外賣生意。
在我看來,C型店是決定它未來的、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咖啡門店最主要的成本是運營成本,包括店鋪租金、人員工資等。而瑞幸C型店因為主要做外賣業務,就有機會大大減少這部分運營成本。
儘管外賣業務增加了運輸成本,但如果減少的運營成本能夠大於增加的運輸成本,那麼這就是一個效率更高的商業模式。一旦跑通,就有機會蠶食掉星巴克的一大塊市場。
但是,這種模式是有很大挑戰的。第一個挑戰在於,外賣咖啡會損失掉很大的口感。第二個挑戰在於,一旦開始做咖啡外賣,它真正的競爭對手,就變成了所有可以外送的休閒飲品。
瑞幸咖啡一開始高歌猛進,鋪天蓋地地宣傳,不計成本地燒錢,讓它迅速佔領了很大的市場。然而,咖啡行業和餐飲行業一樣,都是極度分散的市場,通過燒錢是無法建立網絡效應的。
所謂網絡效應,就是用戶越多,越有價值,一旦用戶總數突破一個臨界點之後,就會最終進入贏家通吃的狀態。
這個邏輯在網際網路世界中行得通,但在咖啡這個行業就不太一樣了。
在咖啡行業,就算星巴克做得再好,都不可能進入贏家通吃的階段。除了星巴克,還有麥當勞、肯德基、全家便利店的咖啡等,它們都佔據著地理位置附近的一小塊市場。
全中國一共有4萬億餐飲市場,但最大的餐飲公司比如百勝中國,它的市場佔有率也不超過1%;海底撈市場佔有率是0.25%,沒有辦法跟網際網路公司動輒30%、70%的市場佔有率相比。
因此,瑞幸咖啡的燒錢只能建立用戶對品牌的認知,以及獲得初始的流量。
我們經常提到一個公式:
銷售=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在咖啡行業,想要真正經營好,最終靠的其實是復購率,否則流量就無法沉澱為存量。
瑞幸官方給出的數據是:3個月復購率大於50%。
我不知道具體統計口徑,但據自己的觀察來看,身邊的一些咖啡消費者在瑞幸咖啡開始擴張時,確實做了一些嘗試,但是最終卻沒有沉澱下來成為瑞幸咖啡的忠實用戶。
瑞幸咖啡最近也做了一些新嘗試,比如賣沙拉、蛋糕、三明治等輕食。也許它是想通過咖啡來吸引流量,然後通過賣輕食來賺錢。但實際上,擴張品類並不能解決復購率的問題, 因為只有咖啡品類能夠產生大量長期復購的時候,才有可能更好地帶動其他利潤品的銷售。
這對瑞幸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當然,不管怎麼樣,瑞幸咖啡在短時間內能夠佔領很大的市場,一定有它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